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胃蛋白酶原类

胃蛋白酶原类

胃蛋白酶原类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专利文献206370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等; 胃蛋白酶原类的相关文献由360位作者贡献,包括吕宾、马颖才、冀子中等。

胃蛋白酶原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06370 占比:99.95%

总计:206470篇

胃蛋白酶原类—发文趋势图

胃蛋白酶原类

-研究学者

  • 吕宾
  • 马颖才
  • 冀子中
  • 王霄腾
  • 陈卫昌
  • 刘芝兰
  • 刘菲
  • 吴正奇
  • 张德庆
  • 张志镒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章燕红; 韩丰; 冀子中; 鉏莉; 陶春燕
    • 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23例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128例患者(肠上皮化生组)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1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样本中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采用14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各组的幽门螺杆菌水平。结果肠上皮化生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显著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显著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肠上皮化生组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显著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5)。肠上皮化生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肠上皮化生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5)。肠上皮化生患者血清胃泌素-17水平越高,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越低(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胃泌素-17联合胃蛋白酶原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7,检测敏感度为0.812,特异度为0.825,明显优于各单独检测指标。结论血清胃泌素-17水平升高、胃蛋白酶原水平降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有关,其中高水平的胃泌素-17和低水平的胃蛋白酶原Ⅰ可提示肠上皮化生风险。
    • 严斌; 孙雨虹
    • 摘要: 目的:探究伊托必利、莫沙必利分别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自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研究组采用伊托必利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评分、不良反应、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指标等。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饱胀、上腹痛、灼烧感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组治疗后饱胀、上腹痛、灼烧感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同组治疗后PG、G-17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伊托必利、莫沙必利分别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均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低症状评分,能较好地调节胃动力作用,患者可根据经济情况选择药物。
    • 田静; 邓莉; 姚磊
    • 摘要: 目的研究10 d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胃动力和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124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序贯组和对照组各62例,序贯组予以10 d序贯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三联方案。比较2组临床疗效、Hp根除率及胃动力、胃黏膜损伤指标,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序贯组总有效率和Hp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0 d序贯疗法可提高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Hp根除率和临床疗效,减轻胃黏膜损伤并促进胃分泌功能和胃动力恢复。
    • 孙雪飞; 何旭; 李绍雪; 张超
    • 摘要: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及胃泌素-17(G-17)水平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12月—2021年7月收治的肝硬化80例设为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A组(Child-pugh分级A级,n=23)、B组(Child-pugh分级B级,n=33)和C组(Child-pugh分级C级,n=24),将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并采用B超检测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内径,分析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与患者Child-pugh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高于对照组(P13 mm组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均高于门静脉主干内径≤13 mm组(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明显上升,并与患者病情程度密切相关,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根据。
    • 王霄腾; 冀子中; 韩丰; 吕宾
    • 摘要: 目的 比较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联合胃泌素-17(gastrin-17,G-17)(新ABC法)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因胃部不适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576例.其中男275例、女301例,年龄40~72(52±10)岁,内镜检查前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血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抗体、PGⅠ/PGⅡ的比值(PGR)及G-17检测结果,按照血清学新ABC法和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各自将人群分成低危、中危、高危三组.分析两种不同方法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检出情况,评价两种不同方法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以及Gamma系数检验分析模型.结果 576例患者中,根据血清学新ABC法,低危组382例,中危组170例,高危组24例.三组胃癌检出情况分别为低危组1例(0.3%),中危组8例(4.7%),高危组3例(12.5%).萎缩性胃炎检出情况分别为低危组89例(23.3%),中危组94例(55.3%),高危组18例(75.0%).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低危组336例,中危组205例,高危组35例.其中胃癌检出情况分别为低危组1例(0.3%),中危组6例(2.9%),高危组5例(14.3%).萎缩性胃炎检出情况分别为低危组41例(12.2%),中危组134例(65.4%),高危组26例(74.3%).两种方法中,胃癌检出率均随着分组等级的升高逐渐上升(x2=22.509,P<0.01;x2=24.156,P<0.01);萎缩性胃炎,新筛查评分系统在低危组中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新ABC法(x2=14.844,P<0.01),但在中危组中检出率更高(x2=3.955,P=0.047).最后,Gamma系数检验显示两种方法的分组等级与胃镜病理、胃黏膜萎缩程度之间均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P<0.01).结论 两种方法均适用于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而其中新评分系统在胃癌筛查及癌前病变早期干预方面中可能具有更高价值.
    • 胡晓华; 李万红; 胡晓俊; 张震; 熊明安; 邹璨; 周华; 张正芹
    • 摘要: 目的 建立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比值评分系统,预测胃癌发生的风险.方法 纳入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因胃部不适就诊的患者资料共383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危组(n=68)和低中危组(n=315),根据胃功能检测结果,完善评分系统(A-H组、E-Y组).结果 各值诊断胃癌高风险的最佳临界值为:A≤4.3或者>11.6;B≤0.9或者>3.52;C13.25;D>6.94或者≤1.43;F≤-4.12或者≥-1.51;G>-8.29;H>0.79或者0.57;T>1.07;W≤0.07或者>-0.40;X>0.9或者≤1.08;Y>0.91或者≤1.08.A-H组评分:取A、B、C、D、F、G、H阳性各为1分,阴性为0分,低中危≤4分、高危>4分.E-Y组评分:取E、S、W、X、Y阳性各为1分,阴性为0分,T阴性此组总计分为0分,低中危≤3分、高危>3分.高危组与病理组对照后,比值评分诊断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19%、69.34%,ROC曲线下面积(AUC):0.73.结合蛋白评分,蛋白高危取1分、蛋白低中危取-1分,综合评分诊断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达到100.00%、66.37%,AUC:0.83,同时癌前病变的检出占总数的61.91%.结论 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比值评分客观、有效,结合蛋白评分,能进一步降低早癌的漏诊率,提高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 陶剑; 奚美娟; 张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筛选胃癌高风险人群,联合胃镜精查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效果.方法 应用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该院门诊及住院胃癌高风险患者500例,根据检测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PGⅠ/PGⅡ(PGR)检查结果分为A组[胃泌素-17(-),PG(-),237例]、B组[胃泌素-17(+),PG(-),108例]、C组[胃泌素-17(-),PG(+),96例]和D组[胃泌素-17(+),PG(+),59例].比较各组患者中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检出率.结果 各组患者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检出率由低至高依次为A、B、C、D组.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患者PGⅠ、PGR水平均明显低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泌素-17水平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筛选后,C组、D组为高危风险人群,内镜检查胃癌检出率提高至29.68%(46/155),其中早期胃癌发现率为17.42%(27/155),明显高于未筛选胃癌风险内镜检查患者的胃癌检出率[11.80%(59/500)].结论 检测PGⅠ、PGR、胃泌素-17联合胃镜富士内镜智能分光技术及染色放大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年媛媛; 牛璐; 孟宪梅; 陈洪锁; 李慧艳; 刘小芳; 曹佳馨; 许智超; 张红杨; 姚晓茹
    • 摘要: 背景:食管胃黏膜异位(EHGM)的存在及其腺体类型与咽喉症状是否具有相关性,目前尚存在争议.目的:分析EHGM的临床和组织学特点,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9月—2020年1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胃镜下诊断为EHGM的患者,采集相关临床信息并进行症状问卷调查,部分患者行EHGM腺体分型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共1229例EHGM患者纳入研究,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中年人居多,病变多分布于距门齿15~18 cm处,以单发为主.294例(23.9%)患者合并反流性食管炎(RE),以LA-A级和LA-B级为主.食管症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反流/反酸(15.5%)和烧心(12.3%),食管外症状发生率较低.57例异位胃黏膜活检显示贲门型腺体37例(64.9%),胃底型18例(31.6%),混合型2例(3.5%);贲门型与胃底型腺体组间性别构成、年龄、EHGM位置和数量、H+-K+-ATP酶和胃蛋白酶原表达、合并RE和反流症状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HGM可能与患者的食管内、外症状有关,但不同腺体类型异位胃黏膜在临床和组织学特点方面无明显差异.
    • 王俊先; 束鹏; 曹玉萍; 何微; 李小萍
    • 摘要: 目的 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及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PGⅠ/PGⅡ(PGR)水平变化情况,初步分析G-17及胃蛋白酶原(PG)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胃镜检查明确消化性溃疡且经14 C呼气试验证实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199例,其中单纯消化性溃疡(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107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92例.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并计算PGR,分析上述指标与消化性溃疡及出血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G及G-17评估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组患者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消化性溃疡组(P0.05);在血清G-17升高(>15 pmol/L)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合并出血比例高于血清G-17正常或降低的患者(73.2%比27.4%,P<0.05);利用血清G-17水平预测消化性溃疡是否合并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敏感性为90.2%,特异性为68.2%.结论 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血清中G-17水平明显升高,血清G-17水平预测消化性溃疡是否合并出血具有较高敏感性;PGⅠ、PGⅡ及PGR水平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风险没有预测价值.
    • 逯艳艳; 马颖才; 刘芝兰; 荣光宏; 薛晓红; 丹珠永吉
    • 摘要: 目的 探讨标准化早期胃癌筛查对于青海地区早期胃癌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6年1月—2020年12月,根据前期青海省不同地区胃癌及其癌前疾病筛查研究获得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Ⅰ/PGⅡ比值(PGR)和血清胃泌素17(G17)最佳临界值,对青海省人民医院消化门诊、体检中心及住院就诊患者进行机会性早期胃癌筛查,同时项目组向青海省市(县)级10家医院推广应用该标准化早期胃癌筛查方案,分别统计5年间青海省人民医院以及其他10家参与医院的早期胃癌检出率、早期胃癌早诊率和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率.结果 青海省人民医院5年间的早期胃癌总体检出率、早期胃癌总体早诊率和早期胃癌总体内镜下治疗率分别为0.214%(407/190 178)、17.54%(407/2 321)和81.82%(333/407),同期其他10家参与医院合计5年间的早期胃癌总体检出率、早期胃癌总体早诊率和早期胃癌总体内镜下治疗率分别为0.085%(264/309 217)、12.94%(264/2 040)和37.12%(98/264),早期胃癌总体检出率均高于以往报道的0.024%.结论 该标准化早期胃癌筛查方案不仅可以提高青海地区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而且可以节约医疗资源,是一种经济和高效的可行性方案,适合在青海省胃癌高发区推广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