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胃炎,萎缩性

胃炎,萎缩性

胃炎,萎缩性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3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4篇、专利文献438088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国际中医中药杂志、河北中医、上海针灸杂志等; 胃炎,萎缩性的相关文献由101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佃贵、张翠萍、吕宾等。

胃炎,萎缩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438088 占比:99.92%

总计:438422篇

胃炎,萎缩性—发文趋势图

胃炎,萎缩性

-研究学者

  • 李佃贵
  • 张翠萍
  • 吕宾
  • 姒健敏
  • 冀子中
  • 宋瑛
  • 张沥
  • 张玲霞
  • 牛庆慧
  • 陈晓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鸽; 杜俊仪; 郭洪波
    • 摘要: 目的探讨黄连-蒲公英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阻断“炎-癌链”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BATMAN-TCM数据库获取黄连-蒲公英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并用Uniprot数据库矫正靶点,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s)筛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疾病靶点,采用Venny 2.1软件将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黄连-蒲公英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2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使用DAVID 6.8数据库进行潜在基因的基因本体(GO)分析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绘制中药-成分-靶点-通路图。结果最终得到黄连-蒲公英药对有效成分17个,交集基因63个,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巴马汀、七叶亭、黄连素等,PPI网络图中度值较高的靶点有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细胞肿瘤抗原53(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8(CXCL8)、转录因子AP-1(JUN)、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Caspase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IL-10。GO富集分析共430个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图中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密切相关的有:癌症的途径、TNF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癌症中的蛋白多糖、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结论基于“胃脘痈”理论的黄连-蒲公英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共同阻断“炎-癌链”的进程。
    • 梅朝阳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AG)经益气和胃胶囊联合伊托必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郑州市第十六人民医院收治的AG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伊托必利,观察组予以益气和胃胶囊联合伊托必利,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胃功能[血清胃蛋白酶原(PG1/PG2)、胃泌素]、血清miR-32、miR-129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23%高于对照组8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和胃胶囊联合伊托必利治疗AG能通过调节miR-32、miR-129表达改善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 王霄腾; 冀子中; 韩丰; 吕宾
    • 摘要: 目的 比较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联合胃泌素-17(gastrin-17,G-17)(新ABC法)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因胃部不适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576例.其中男275例、女301例,年龄40~72(52±10)岁,内镜检查前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血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抗体、PGⅠ/PGⅡ的比值(PGR)及G-17检测结果,按照血清学新ABC法和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各自将人群分成低危、中危、高危三组.分析两种不同方法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检出情况,评价两种不同方法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以及Gamma系数检验分析模型.结果 576例患者中,根据血清学新ABC法,低危组382例,中危组170例,高危组24例.三组胃癌检出情况分别为低危组1例(0.3%),中危组8例(4.7%),高危组3例(12.5%).萎缩性胃炎检出情况分别为低危组89例(23.3%),中危组94例(55.3%),高危组18例(75.0%).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低危组336例,中危组205例,高危组35例.其中胃癌检出情况分别为低危组1例(0.3%),中危组6例(2.9%),高危组5例(14.3%).萎缩性胃炎检出情况分别为低危组41例(12.2%),中危组134例(65.4%),高危组26例(74.3%).两种方法中,胃癌检出率均随着分组等级的升高逐渐上升(x2=22.509,P<0.01;x2=24.156,P<0.01);萎缩性胃炎,新筛查评分系统在低危组中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新ABC法(x2=14.844,P<0.01),但在中危组中检出率更高(x2=3.955,P=0.047).最后,Gamma系数检验显示两种方法的分组等级与胃镜病理、胃黏膜萎缩程度之间均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P<0.01).结论 两种方法均适用于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而其中新评分系统在胃癌筛查及癌前病变早期干预方面中可能具有更高价值.
    • 王霄腾; 冀子中; 韩丰; 吕宾
    • 摘要: 目的 评估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胃癌筛查及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3月-2019年9月因胃部不适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442例.内镜检查前患者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分为3组:低危组(0~11分)、中危组(12~16分)和高危组(17~23分),分析3组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检出情况.根据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的范围和程度,按照慢性胃炎分级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及慢性胃炎肠化分级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intestinal metaplasia,OLGIM)将患者分为相应的0~Ⅳ级5组,比较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与OLGA、OLGIM系统在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联系.结果 442例患者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分组,低危组211例,中危组207例,高危组24例;按OLGA分组,0级241例,Ⅰ级105例,Ⅱ级58例,Ⅲ级27例,Ⅳ级11例;按OLGIM分组,0级224例,Ⅰ级113例,Ⅱ级61例,Ⅲ级31例,Ⅳ级13例.胃蛋白酶原Ⅰ水平(F=2.844,P=0.027)和胃蛋白酶原比值(F=5.435,P=O.001)在OLGA分级标准下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Ⅲ级和Ⅳ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01).胃蛋白酶原比值在OLGIM分级标准下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7,P=0.008),其中Ⅳ级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均<0.001).Gamma系数检验及Kendall's tau-b检验显示OLGA、OLGIM系统与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之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P<0.001).结论 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有助于胃癌筛查,同时与OLGA、OLGIM在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可应用于我国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
    • 薛茸丹; 刘雅萍; 魏嘉玮; 王洁宁; 何潇; 周炜
    • 摘要: 目的 观察左阴右阳调整经络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左阴右阳取穴法针刺,对照组采用Meta分析中应用最多的辨证分型取穴法针刺.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和胃镜下黏膜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6.1%)明显高于对照组(68.6%)(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和胃镜下黏膜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下黏膜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阴右阳取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能够改善中医症状评分和胃镜下黏膜组织评分.
    • 邵金华; 王垂杰; 李岩
    •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虚,以痰湿、血瘀、热毒为标实.虚是发病之根本;痰、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毒是转归的关键因素.四者在病程不同阶段可同时存在并相互转化.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首要,疾病发展中以化痰利湿、活血化瘀为主,疾病后期发生异常增生或肠化时以清热解毒为主.临床可分为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痰湿困脾、胃络瘀阻、毒损胃络等证论治.
    • 曹雯; 张靖娟; 林晨辉; 陈洋
    • 摘要: 目的 观察隔姜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Ⅰ/PGⅡ)的影响.方法 收治CAG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隔姜灸.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医症状总积分、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血清G-17、PGⅠ/PGⅡ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可明显减轻胃脘胀满、胃脘疼痛、胸胁疼痛的中医症状(P<0.05),改善胃黏膜萎缩(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G-17、PGⅠ/PGⅡ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隔姜灸可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改善中医症状、胃黏膜萎缩,可能与其上调G-17及PGⅠ/PGⅡ有关.
    • 郑雪; 萧有智; 吴梦蝶; 吴焕淦; 马喆; 王文佳; 黄艳; 李琪; 李璟
    • 摘要: 目的 探索艾灸通过调控PTEN-AKT抑癌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以达到修复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受损胃黏膜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5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剂结合夹尾刺激与饥饱失常法制备CAG大鼠模型,34周模型鉴定成功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饼灸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隔药饼灸组取中脘和气海穴,每日1次,每周6次;西药组予叶酸悬浊液灌胃,每日1次,每周6次.干预4周后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胃窦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TEN、p-AKT、Caspase-9、PIP2、MDM2的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TEN、PI3KCA、Caspase-9、p53 mRNA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可见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和西药组固有腺体排列较规整,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程度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PTEN、Caspase-9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AKT、PIP2、MDM2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TEN、Caspase-9蛋白表达和Caspase-9、PI3KCA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AKT、PIP2、MDM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西药组胃窦组织PTEN的mRNA表达升高(P<0.05).结论 隔药饼灸中脘和气海穴可改善CAG大鼠的胃窦组织形态学变化,修复胃黏膜的损伤;隔药饼灸可能通过调控CAG大鼠胃窦组织PTEN-AKT抑癌途径有效控制CAG的胃黏膜损伤,是隔药饼灸治疗CAG和防治癌前病变的效应机制之一.
    • 赵羽; 邓轩; 郑振
    • 摘要: 目的 评价芍药八味汤联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1月-2021年1月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CAG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9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芍药八味汤联合艾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促胃动素(MLT)、胃泌素-17(G17)、促胃液素(GAS)水平,观察用药安全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6/49)、对照组为71.4%(35/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11,P=0.043).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灼热、胃脘痞闷、纳呆食少、口干口苦、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评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 12.061、7.331、6.869、5.975、5.208、10.567、8.738、8.631,P值均<0.01),血清IL-6、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573、13.423、12.099,P值均<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 MLT[(154.52±26.25)ng/L 比(180.26±28.13)ng/L,t=4.48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G17[(14.28±1.75)pmol/L 比(10.28±1.06)pmol/L,t=-7.966]、GAS[(24.73±3.42)ng/L 比(19.02±3.38)ng/L,t=-13.115]水平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966、-13.115,P值均<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4/49)、对照组为6.12%(3/4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2,P=0.695).结论 芍药八味汤联合艾灸可有效缓解CAG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