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肺通气

肺通气

肺通气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0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151篇;相关期刊329种,包括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临床麻醉学杂志、陕西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2军队重症医学论坛、第十二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等;肺通气的相关文献由2255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宏、乔治·博纳萨、若泽·奥古斯托·卡尔沃·洛纳尔多尼等。

肺通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7 占比:6.5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151 占比:93.46%

总计:10861篇

肺通气—发文趋势图

肺通气

-研究学者

  • 高宏
  • 乔治·博纳萨
  • 若泽·奥古斯托·卡尔沃·洛纳尔多尼
  • 阿德里亚诺·德利马·桑托斯
  • 马武华
  • 吴一龙
  • 蒂托·科蒂尼奥·梅尔库
  • 郑劲平
  • 关健强
  • 司建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伟; 张琰; 录亚鹏; 刘洋; 钟海莲; 张荣智; 陈亚惊; 王迎斌
    • 摘要: 目的探讨驱动压导向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对小儿腹腔镜手术中肺保护作用以及对术后肺不张的影响。方法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行腹腔镜手术的46例患儿(年龄1~6岁)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固定PEEP组和驱动压导向个体化PEEP组,每组各23例。固定PEEP组:设置5 cmH_(2)O(1 cmH 2O=0.098 kPa)PEEP直至手术结束;驱动压导向个体化PEEP组:PEEP从2 cmH_(2)O开始,每次递增1 cmH_(2)O,每个PEEP水平维持10次呼吸循环,直至获得最低驱动压。记录气管插管后5 min(T_(1))、气腹后5 min(T_(2))、实施PEEP后4 min(T_(3))、手术结束(T_(4))时的平台压、PEEP、驱动压、肺动态顺应性、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记录T_(1)、T_(4)、T 5(出恢复室)时的肺超声评分以及手术过程中气腹时长、气腹压力、机械通气时长和手术时长。结果与T_(1)时相比,两组T_(2)时的肺动态顺应性均降低,驱动压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年龄1~6岁、ASAⅠ~Ⅱ级的腹腔镜手术患儿,实施驱动压导向、个体化呼气末正压通气策略可以明显改善患儿通气过程中肺动态顺应性,且能够降低驱动压和术后肺超声评分。
    • 周俊辉; 王鹏浩; 奚高原; 钟巍
    • 摘要: 目的观察非通气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在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肺部并发症(PPC)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中在单肺通气(OLV)后非通气侧肺给予1~4 L/min的氧气通入,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术中失血量、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OLV时的术者满意度,麻醉诱导后即刻(T_(0))和OLV后30 min(T_(1))、1 h(T_(2))、2 h(T_(3))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术前及术后1、3 d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PP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2 d的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术中失血量、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OLV时的术者满意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同组T_(0)时间点比较,两组T_(1)~T_(3)时间点PaO_(2)均下降、PaCO_(2)均升高,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术后PA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2 d QoR-15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给予非通气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有助于改善氧合功能、抑制术后炎症反应、减少PPC发生、促进术后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 王雨; 边漫漫; 王果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患者耐受程度的肺康复有氧训练方案对轻中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老年患者肺通气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轻中度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呼吸功能训练,观察组接受基于患者耐受程度的肺康复有氧训练方案。8周后,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COPD评估测试(CAT)分数、6 min步行距离(6MWD)、肺功能指标[峰值功率(PP)、峰值通气量(P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CAT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6MWD变长,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PP、PV、FEV_(1)%pred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IL-6、CRP、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患者耐受程度的肺康复有氧训练方案可改善轻中度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运动耐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董庆斐; 袁卫红
    • 摘要: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作为一种常见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在心血管死亡病因中占第三位。因其发病隐匿且症状无特异性,常常被忽视,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到早期识别、正确诊断以及及时有效的救治是避免不良预后及减少不必要医疗费用的关键。得益于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法的进步,临床对肺栓塞的诊断及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临床可应用于肺栓塞诊断的方法多样,包括临床患病概率评估、D-二聚体测定、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肺血管造影、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肺动脉造影等。每种检查方法各有其特点,笔者就肺栓塞各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杨朝生; 邓玉光; 陈慧; 钟家将
    • 摘要: 目的:探讨肺部超声评价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通气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8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采用半定量方法对肺部超声征象进行评分,以CT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肺部超声评分与患者肺通气的关系;同时分析存活和死亡患者临床资料、肺部超声评分的差异,以及肺部超声评分预测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88例患者全肺超声评分平均为(18.50±2.12)分,全肺CT值平均为(-620.50±88.13)HU,不通气/低通气肺组织比例平均为(10.41±3.35)%,正常通气肺组织比例平均为(71.54±6.69)%,过度通气肺组织比例平均为(17.65±4.11)%;患者肺部超声评分与全肺CT值、不通气/低通气肺组织比例呈正相关(r=0.775、0.648,P0.05);死亡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比例、APACHEⅡ评分、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机械通气治疗和肺部超声评分分别为(59.28±8.12)岁、44.83%、(22.19±2.40)分、(344.40±82.29)mmHg、72.41%和(20.20±1.72)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而氧合指数为(104.42±21.18),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PACHEⅡ、肺部超声评分是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OR=1.758、2.841、2.440,P<0.05);肺部超声评分预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95%CI:0.836~0.966),截断值为20分,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80%和84.70%。结论:肺部超声可以作为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肺通气的评估指标,同时其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 钟巍; 周俊辉; 高洁; 房芳; 刘晓乐; 张娜娜; 孟宪慧
    • 摘要: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时非通气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对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非通气侧肺损伤时肺泡巨噬细胞(AM)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2月20日—2019年9月5日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OLV后研究组对非通气侧肺给予1~4 L/min的持续性中-低流量给氧,对照组非通气侧肺不给予持续性中-低流量给氧。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_(0)),OLV后30 min(T_(1))、1 h(T_(2))及2 h(T_(3))时采集桡动脉血,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T_(3)时留取肺癌周边正常的肺组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并进行肺损伤评分;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AM并测定凋亡率及其细胞内钙离子(Ca^(2+))和M1型标志物活性氧簇(ROS)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BALF中AM M1型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IL-6、TNF-α和M2型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IL-10。结果T_(1)~T_(3)各时间点研究组paO_(2)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paCO_(2)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T_(3)时研究组肺损伤评分[(8.1±1.9)分]、BALF中AM早期和晚期凋亡率[(23.12±5.32)%、(9.42±4.0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3±3.5)分、(33.51±6.48)%、(22.67±5.93)%,P值均<0.05]。研究组BALF中AM内iNOS、IL-6、TNF-α、ROS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rg-1、IL-10水平和Ca^(2+)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非通气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可调节老年患者异常的AM表型与功能,抑制AM凋亡,并可减轻非通气侧肺损伤。
    • 王爱英; 张茜; 张世禹; 孙丽娜; 陈萍; 王孝文
    • 摘要: 脑损伤尤其是重症脑损伤可累及呼吸中枢,引起呼吸障碍,为了机械通气或保持气道通畅维持氧和,部分患者需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会影响言语功能,不能有效咳嗽,嗅觉丧失,增加肺部感染率、吞咽误吸率。说话瓣膜是一种单向通气阀,可恢复上气道闭合状态与尽量正常的呼吸模式。本文从脑损伤患者呼吸障碍发生机制,说话瓣膜对吞咽误吸、言语交流、嗅觉、肺通气、拔管时间等方面的作用做一归纳总结,为其在国内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和依据。
    • 汪利华; 何玉萍; 简巨英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6~8 L/min的常规流量吸氧,观察组患者接受40~60 L/min的经鼻高流量氧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情况。结果PaO_(2)、Pa CO_(2)在两个对照组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存在比较。采用各种干预方法后,与对照组相比,PaO_(2)、Pa CO_(2)含量明显提高(P<0.05)。两组之间的对比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a O_(2)和Pa CO_(2)水平分别高于、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ADR分别为5.00%和20.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观察组的住院天数比对照组短,住院花费比对照组低,院内插管的发生率也比对照组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Pa O_(2)和Pa CO_(2)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还能够降低患者住院期间插管率,不仅有利于患者自身预后,也能够减轻家庭和社会医疗负担,意义重大。
    • 孟德杨; 苏艳; 杜丽娟; 闫莉
    •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慢阻肺,以不可治愈的气流受限为特征,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等[1]。慢阻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第三大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虽然慢阻肺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较高,但其病程长,早期症状少,导致诊断不足[2]。如能早期识别,及时进行干预,虽疾病不完全可逆,但可延缓病程进展,尽可能维持患者的剩余肺功能。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诊断和评估慢阻肺并分级的重要标准。目前通用呼气流量指标如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_(1))与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的比值(FEV_(1)/FVC)作为慢阻肺的诊断指标,用FEV_(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pred)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3]。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肺过度充气可导致慢阻肺患者呼吸困难和活动受限,并且是其死亡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4]。单纯呼气流量指标仅能反应肺通气情况,无法反映肺过度充气,在慢阻肺的整体评估方面存在欠缺。本文就体积描记法所测肺容量指标(如残气量等)对慢阻肺的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 王媛; 刘丹; 刘培良; 苗磊
    • 摘要: 目的:研究吸气肌训练(IMT)联合有氧运动对慢性心衰(CHF)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于我院治疗的100例CH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有氧运动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有氧运动)和联合训练组(有氧运动组基础上接受IMT),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峰值摄氧量(PeakVO_(2))、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_(2))、每分钟通气量(VE)、运动时间、6min步行距离(6MWD)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结果:与有氧运动组比较,治疗后,联合训练组MVV[(70.74±2.57)L比(71.72±2.00)L]、VE[(64.40±3.67)L比(69.58±4.85)L]、运动时长[(8.90±1.83)min比(9.80±1.55)min]升高更显著,MLHFQ评分[(49.10±3.15)分比(43.60±2.79)分]、VE/VCO_(2)[(24.38±1.83)比(21.80±1.03)]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IMT联合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运动时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