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门部胆管癌

肝门部胆管癌

肝门部胆管癌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4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76382篇;相关期刊339种,包括临床外科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腹部外科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4年肝胆胰外科张家港学术论坛暨第26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首都医科大学超声科学系第一届超声医学学术大会等;肝门部胆管癌的相关文献由2749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志强、周宁新、姜小清等。

肝门部胆管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4 占比:1.37%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76382 占比:98.57%

总计:77488篇

肝门部胆管癌—发文趋势图

肝门部胆管癌

-研究学者

  • 黄志强
  • 周宁新
  • 姜小清
  • 梁力建
  • 董家鸿
  • 张永杰
  • 张柏和
  • 仇毓东
  • 刘超
  • 易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景东帅; 袁鹏飞; 董帅军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6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按数字随机法抽取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胆道支架植入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肝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插管引流成功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75.00%,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具有明显作用,可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应用价值高。
    • 张成武
    • 摘要: 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PHCCA)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占所有胆管癌的60%左右[1]。根治性切除是目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获得治愈可能的唯一手段,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可超过40个月,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25%~67%,而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10~12个月[2-4]。
    • 李馨; 梁亚丽; 李慧; 董赛男
    • 摘要: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行大范围肝切除术(MLR)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LR治疗的94例HCCA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统计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Bismuth分型等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之后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筛选变量,最终获取HCCA行MLR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94例HCCA患者手术治疗后39例出现并发症,分别为13例肝功能不全、10例腹腔感染、8例胆肠漏、6例腹腔出血、2例肺部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49%(39/94)。2组年龄、Bismuth分型、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大出血、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结论HCCA患者MLR术后存在较高并发症风险,与患者年龄、术前Bismuth分型、胆红素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关系密切,临床应针对性做好预防措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 陈智颖; 魏思东; 徐化恩
    • 摘要: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14例HC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HCC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14例HCC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61例(53.51%),其中姑息性切除53例(46.49%),根治性切除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3例,胆瘘5例,胆道感染4例,切口感染11例,姑息性切除术后出现胆道感染5例,胆漏4例;随访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24.56%(28/114),根治性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为36.07%(22/61),高于姑息性切除术的11.3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姑息性切除、肿瘤低分化、TNM分期T3-T4期、淋巴结转移、门静脉侵犯、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是影响HCC外科治疗预后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HCC最佳术式,而HCC外科治疗预后受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门静脉侵犯、合并高胆红素血症影响。
    • 李晓珍; 夏婉婷; 陆路; 王太成
    • 摘要: 目的系统比较围肝门切除术与联合肝切除术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预后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OVID、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1999年1月1日—2020年1月30日之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围肝门切除术与联合肝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研究论文,并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2篇,样本量共1289例,其中围肝门切除组427例,联合肝切除组8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围肝门切除组的根治切除率为46.71%,联合肝切除组为79.60%,围肝门切除组明显低于联合肝切除组(RR=0.55,95%CI 0.40~0.74,P=0.0001)。围肝门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81%,联合肝切除组为42.29%,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3,95%CI 0.49~0.81,P=0.0003)。2组患者术后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切除术的根治性切除率和患者术后生存率比围肝门切除术高,但手术并发症风险高。
    • 王磊; 贾剑超; 宋双龙; 戚晓辉; 胡向赟; 王石
    • 摘要: 目的 构建可抑制Vimentin基因表达的siRNA并转染进入人肝门部胆管癌QBC939细胞株,初步鉴定siRNA的干扰效果。方法 设计并合成Vimentin(NM-003380)基因的可作用于不同位点的3种siRNA及一组siRNA阴性对照序列,使用脂质体法将3种不同的siRNA序列及阴性对照序列瞬时转染进入人肝门部胆管癌QBC939细胞,分别命名为T1组(siVIM-1)、T2组(siVIM-2)、T3组(siVIM-3)及NC组(siCtrl),使用RT-PCR、Q-PCR技术测定实验中各组细胞Vimentin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 T1、T2及T3组Vimentin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均较NC组受到抑制,T2组的抑制效果较T1及T3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成功建立并筛选出人肝门部胆管癌细胞QBC939细胞Vimentin基因的siRNA。为后续进一步研究Vimentin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肝门部胆管癌QBC939细胞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倪平; 王勇
    • 摘要: 目的研究肝门部胆管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道感染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接受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18例和非感染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及感染组的病原菌状况。结果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感染以G-菌为主,约占83.33%,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3.33%)、阴沟肠杆菌(22.22%)、肠炎克雷伯菌(22.22%)、铜绿假单胞菌(5.56%);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分别为(10.41±3.32)ng/mL、(23.42±2.23)mg/L,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的(5.12±0.31)ng/mL、(8.55±2.1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性病变、肝门部梗阻、手术操作时间≥30 min与术后胆道感染有关(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恶性病变、肝门部梗阻、手术操作时间≥30 min是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ERCP术后胆道感染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均明显升高,病原菌感染多以G-菌为主;恶性病变、肝门部梗阻、手术操作时间≥30 min是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胡雪玮
    • 摘要: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主任姜小清的门诊,可以说是胆道恶性肿瘤的"病友集中地"——每周五上午门诊的30多位患者中相当部分是肝门部胆管癌。许多患者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姜小清身上,希望姜医生能帮他们施行手术,或从他那里得到下一步治疗的方案。肝门部胆管癌其实不是一种常见病,它和胆囊癌、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组成的这四大类肿瘤是胆道恶性肿瘤的主要病种。
    • 胡运庭; 王浩; 胡焕斌; 陈春燕; 王剑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接受腹腔镜下根治术的40例患者纳入腹腔镜组,将接受开腹根治术的45例患者纳入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和应激反应指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多于开腹组(t分别=3.58、2.26,P均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t分别=-3.32、-2.51,P均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PI)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t分别=12.83、18.38、13.22、18.36、14.76、19.37、12.48、16.94,P均<0.05),但腹腔镜组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t分别=-5.14、-4.28、-3.37、-4.58,P均<0.05)。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近期疗效与开腹根治术相当,前者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但是手术时间稍长。
    • 张明雄; 郑梦秋; 杨荃; 王孝槐; 张小文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resec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LRRHC)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open radical resec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ORRHC)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以laparoscopy、laparoscopic、laparotomy、open surgery、bile duct neoplasms、hilar cholangiocarcinoma、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VANFUN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6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原则,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iew Manager 5.3版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CI表示。采用I^(2)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分析。纳入研究≥5篇,采用漏斗图检验潜在发表偏倚;纳入研究0.05)。8篇文献进行漏斗图分析,其结果显示:漏斗图左右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影响较小。结论:在经验丰富的肝胆胰疾病临床医学中心,LRRHC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中是安全、可行的。虽然LRRHC的手术时间要长于ORRHC,但与ORRHC相比,LRRHC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镇痛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而在淋巴结清扫数目、R0切除、术后进食时间、术后1年生存率及术后2年生存率方面与ORRHC无明显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