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15431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陕西中医、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第八届中国介入放射学大会、中国东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会等;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的相关文献由355位作者贡献,包括邱菊芳、姚红梅、孙业全等。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5431 占比:99.88%

总计:115571篇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发文趋势图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研究学者

  • 邱菊芳
  • 姚红梅
  • 孙业全
  • 廖新彬
  • 曹建彪
  • 龚丽娟
  • 何智明
  • 刘杰
  • 刘芳
  • 宁厚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文玲; 罗耀昌; 胡朋; 农秀明
    •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王不留行籽按摩对肝癌介入术后患者栓塞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将266例原发性肝癌行TACE术出现栓塞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33例患者行王不留行籽穴位敷贴按摩,对照组133例患者只行对症处理。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定患者疼痛及恶心呕吐程度,评价两组患者介入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反应程度、舒适度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栓塞综合征的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和恶心呕吐程度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和对护士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王不留行籽按摩能有效减轻肝癌介入术后患者栓塞综合征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 魏军; 范习刚; 肖开美; 王春梅; 杨斌
    • 摘要: 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配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对伴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肿瘤生长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伴微血管侵犯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实施TACE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缺氧诱导因子(HIF-1)]、血清学指标[NGAL、NLR、LD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12个月内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发情况及两年内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观察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配合TACE对伴微血管侵犯HCC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促进其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下调,抑制肿瘤炎症反应,调节血清NGAL、NLR、LDH水平,降低肿瘤复发率,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胡伟; 盛兆国; 李正腾; 张奉海
    • 摘要: 目的:双能CT影像学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效果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0例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的HCC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后4周以双能CT扫描检查方式获得常规CT图像和CT双能碘图。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CT检查方式对肝癌术后残留病灶的诊断效能;测量患者术后残留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的CT双能碘图的碘浓度值(IC)、标准碘浓度值(NIC),判断其残留病灶活性。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双能CT检测HCC术后残留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常规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双能CT诊断HCC术后残留病灶的AUC为0.861,大于常规CT的0.658。HCC术后残留活性病灶的IC、NIC值高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CT影像学用于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残留病灶检测的临床价值显著,其IC值与NIC值在判断病灶活性程度上有一定潜力。
    • 石磊; 郝建梅; 杭嘉敏; 杨震
    • 摘要: 目的 探究白莲化癖汤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的肝功能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西安市中医医院治疗的1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白莲化癖汤.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实体瘤近期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和VEGF、AFP-L3表达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缓解率为82.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ALT、AST、TB水平分别为(41.56±8.23)U/L、(45.38±9.71)U/L、(21.64±2.98)μmol/L,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53.11±10.27)U/L、(54.76±11.56)U/L、(25.06±3.13)μmol/L,ALB水平为(35.78±5.77)g/L,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的(31.21±5.0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VEGF、AFP-L3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VEGF、AFP-L3水平分别为(90.33±13.86)ng/L、(16.41±3.17)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51±16.72)ng/L、(23.09±4.0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0.60%、76.12%、70.15%、61.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93%、55.74%、42.62%、34.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术后加服白莲化癖汤能够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功能以及VEGF、AFP-L3等指标,使其治疗效果及生存率均得到显著提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王计划; 谭文举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用于预测中晚期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疗效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在亳州市人民医院采用TACE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患者是否获益分为未获益组和获益组.统计患者未获益情况,比较未获益与获益患者TACE术前、术后次日空腹血清AFP、CA19-9、VEGF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晚期肝癌TACE术后未获益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并对中晚期肝癌TA-CE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术后的未获益率为40.32%;未获益患者TACE术前的血清AFP、CA19-9、VEGF水平与获益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次日未获益患者空腹的血清AFP、CA19-9、VEGF水平均高于获益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细胞低分化、TNM分期Ⅳ期、多个肿瘤术后次日与血清AFP、CA19-9、VEGF水平均是TACE术后未获益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次日血清AFP、CA19-9、VEGF预测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术后未获益的cut-off值分别为431.00 ng/mL、31.65 U/mL、234.54 ng/mL,3项联合检测预测TACE术后未获益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6.00%、86.49%、0.890,AUC均高于单独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术后次日未获益患者的血清AFP、CA19-9、VEGF水平较高,与肿瘤直径≥5 cm等因素均为TACE术后患者未获益的危险因素.血清AFP、CA19-9、VEGF联合检测对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疗效的预测价值高,可用于指导治疗.
    • 郭伟; 陈小爽; 马广纵; 陈科恒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的疗效及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02~2020-03我院100例实施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时期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分析改指标变化对判断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疗效及预后的价值.结果:所有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P<0.05);病情控制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病情进展组,术前及术后1d、2周及1个月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P<0.05);组间对比分析可知,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前及术后第1d,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病情进展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病情控制组(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疗效评估及患者预后情况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 熊华刚; 杨智刚; 张流; 王梅; 谭丽
    • 摘要: 目的:探究在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中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小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此文于本科室中,由2017 年 6 月起到 2020 年 11 月期间内住院患者内,随机选择 60 例患者作为对比研究对象,患者均按 2017 年中国原发性肝癌诊断规范确诊为Ⅱ b- Ⅲ b 期患者。分组原则为患者治疗手段的差异,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纳入对照组,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结合小分子靶向治疗纳入研究组,各有 30 例病患。观察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 SPSS20.0 系统处理。结果: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中,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结合小分子靶向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可行应用。
    • 徐步繁; 吕铁锋; 过建春
    • 摘要: 目的:研究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分别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和接受TACE联合安慰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例中晚期HCC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接受TACE和安慰剂治疗,B组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时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和3,6,9,12个月时客观缓解率(ORR),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位病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3月时两组患者AF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ORR在治疗3、6、9、12个月时分别为37.5%、20.83%、12.5%、4.17%;B组患者ORR在治疗3、6、9、12个月时分别为54.55%、45.45%、40.91%、27.27%.3和6个月时两组患者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和12个月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位PFS为4个月,B组则为8.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阿帕替尼相关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手足综合症、蛋白尿等,B组的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症治疗后这些不良反应大多都能减轻.结论:对于中晚期HCC患者,长疗程的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比接受TACE联合安慰剂治疗能获得更高的ORR,并能延长中位PFS,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