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营养不良

肌营养不良

肌营养不良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4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56354篇;相关期刊272种,包括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华儿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国医师协会第三次全国新生儿科医师大会等;肌营养不良的相关文献由165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成、熊晖、孙桂莲等。

肌营养不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5 占比:1.0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6354 占比:98.97%

总计:56942篇

肌营养不良—发文趋势图

肌营养不良

-研究学者

  • 张成
  • 熊晖
  • 孙桂莲
  • 沈定国
  • 刘焯霖
  • 勒德乌斯·约翰尼斯·普拉滕伯格
  • 姜红堃
  • 安妮姆耶克·阿斯马-鲁斯
  • 斯蒂芬·保罗·雷恩
  • 朱迪思·克里斯蒂娜·塞奥多拉·万多伊特科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婧; 郑艺明; 肖江喜; 朱颖; 于磊
    • 摘要: 目的采用MR基于最小二乘估算法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的水脂分离(IDEAL-IQ)脂肪定量技术评估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患儿臀部及大腿骨骼肌脂肪浸润程度,观察脂肪分数(FF)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纳入89例经病理学和/或基因检测确诊的DMD患儿,记录其臀部及双侧大腿MR T1WI及IDEAL-IQ数据。对T1WI所见肌肉脂肪浸润程度进行主观评分,测量IDEAL-IQ序列脂肪定量图中各肌肉FF,观察DMD累及大腿肌肉规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大腿肌肉FF与主观评分、患儿年龄、总肌力评分及肌酸激酶(CK)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主观评分与脂肪定量均显示,DMD患儿臀大肌及大收肌受累最重,其次为股四头肌及股二头肌等,闭孔内肌、闭孔外肌、长收肌及短收肌等受累较轻。各肌肉FF与主观评分结果均呈正相关(r=0.24~0.92,P均0.05)。结论MR IDEAL-IQ脂肪定量技术可显示DMD患儿臀部及大腿肌肉脂肪浸润程度;臀大肌、大收肌、股四头肌受累较重,其程度与患儿年龄和肌力存在相关性。
    • 翟瑞雪; 宇辉
    • 摘要: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DM)是一种以肌强直和肌无力为核心症状的罕见性遗传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由于该病个体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且轻重程度不一,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要全面,依据临床表现、肌电图、肌肉活检及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目前DM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DM病程进展缓慢,轻者多数不影响寿命,重型患者早期可出现心源性猝死,后期可有肺部感染、营养障碍等致死性并发症。本文对1例成人型DM1型病例进行报告,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
    • 毕凯; 唐莲芳; 林义临; 米弘瑛
    • 摘要: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也称假性肥大型肌肉萎缩症^([1]),是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有报道少部分病例是由基因突变而来,预后极差。DMD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抗肌萎缩蛋白缺乏,进而出现肌膜损伤、肌酸激酶外渗、钙离子内流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 赵乃蕊; 王光亚; 许金秀
    • 摘要: 肌营养不良症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是临床罕见病,而合并扩张性心肌病者更是罕见报道。但目前肌营养不良症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上以延缓病情进展为主。维生素D缺乏在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中发挥着潜在作用。本研究报道1例以双下肢进行性乏力就诊的成年男性患者,除家族中有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同时合并扩张性心肌病,伴低血钙、低血磷、低25-羟基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升高等实验室异常。住院期间给予补充活性维生素D及钙剂,患者下肢乏力症状有所缓解。通过分析病例特点及相关文献复习,了解并探讨肌营养不良症、扩张性心肌病、维生素D缺乏及低钙血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醒临床医师重视维生素D缺乏的危害,增强警惕性。
    • 贺小涵; 侯翠红
    • 摘要: 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EDMD)是一种罕见的肌营养不良类型,以早期出现肘部屈肌、颈部伸肌和小腿腓肠肌挛缩,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脏受累为主要表现[1]。心脏受累是EDMD的主要致死因素,约半数患者可发生猝死[2],常表现为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和心肌病[3]。治疗主要有抗心律失常药物、起搏器植入、ICD/CRT植入等。与其他基因突变所致EDMD相比,LMNA基因突变所致的EDMD心脏受累程度更严重[4],对LMNA基因突变所致EDMD心脏受累报道较少。
    • 唐静; 张家鹏; 杨学军; 钟京梓; 谢彦舒; 孟琦; 蓝丹
    • 摘要: 目的总结肌营养不良(muscular dystrophy,MD)常见亚型下肢肌肉骨骼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积累应用MRI协助诊断MD的经验。方法选取经基因检测确诊的48例MD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下肢肌肉MRI特点,统计各亚型肌肉脂肪浸润累计评分,并分析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脂肪浸润累计评分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以臀大肌、大收肌受累为著,Becker型肌营养不良以股外侧肌受累为著,肢带型肌营养不良以大收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受累为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下肢肌肉脂肪浸润累计评分与年龄、病程、肌肉力量及运动功能明显相关(P0.05)。结论不同亚型MD的MRI表现特点不同,MRI有助于MD的诊断与病情评估。
    • 杨硕; 赵惠文; 杨娟; 曾慧红; 匡渤海; 邵立健
    • 摘要: 目的探讨骨骼肌卫星细胞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中损伤改变以及γ⁃生育三烯酚(GT3)对DMD基因敲除小鼠卫星细胞保护作用。方法DMD基因敲除的C57BL/6J小鼠与野生型(WT)C57BL/6J小鼠各18只,随机选取各6只,流式细胞术检测卫星细胞比例、细胞老化率和凋亡率、DNA损伤率;剩余12只DMD基因敲除小鼠和12只野生型小鼠分别予以GT3溶液50 mg/kg或GT3溶剂50 mg/kg皮下注射,流式细胞术检测卫星细胞凋亡率和DNA损伤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xl、Puma和Bax表达变化。结果与野生型组相比,DMD基因敲除组小鼠卫星细胞数目减少(t=35.837,P=0.000),细胞老化率(t=12.902,P=0.000)、细胞凋亡率(t=6.864,P=0.000)和DNA损伤率(t=10.585,P=0.000)增加。DMD基因敲除组和野生型组小鼠经GT3溶剂或GT3溶液处理后,卫星细胞凋亡率(F=59.130,P=0.000),凋亡相关基因Bcl⁃xl(F=54.480,P=0.000)、Puma(F=38.940,P=0.000)和Bax(F=632.300,P=0.000)表达量,DNA损伤率(F=22.990,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与GT3溶剂相比,DMD基因敲除组经GT3溶液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减少(q=13.820,P=0.000),抗凋亡基因Bcl⁃xl表达上调(q=12.830,P=0.000),促凋亡基因Puma(q=12.920,P=0.000)和Bax(q=48.050,P=0.000)表达下调,DNA损伤率下降(q=6.950,P=0.000)。结论DMD基因敲除小鼠卫星细胞数目减少,细胞老化、凋亡和DNA损伤较明显,GT3可部分改善卫星细胞损伤。
    • 孙晓晗; 崔丽英
    • 摘要: 肌肉病按病因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临床表现并不特异,包括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肉肥大、关节挛缩等,部分患者也可能会有心肌、呼吸肌、皮肤、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等骨骼肌外受累表现.一些患者肌无力症状较轻,而关节挛缩或脊柱强直症状较明显,这一特殊表现为疾病诊断提供了线索.临床接诊时,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家族史,认真进行神经系统查体以及心肌和呼吸系统的综合评估,从而作出初步诊断;肌电图、肌肉MRI、骨骼肌/皮肤活检和基因检测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本文重点介绍伴关节挛缩的遗传性肌肉病,包括胶原纤维病Ⅵ型、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SEPN1相关肌病以及FHL1相关肌病等,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知.
    • 李丽萍; 钟静; 牛玉娟; 孙源超; 吴传鸿; 李美航; 周建峰; 丁永和
    • 摘要: 目的构建2G型肢带肌营养不良症(LGMD2G)斑马鱼疾病模型,并初步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进行sgRNA制备、显微注射、tcap基因纯合突变斑马鱼筛选,构建tcap基因功能缺失的纯合突变斑马鱼。通过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野生型(WT)斑马鱼和tcap基因纯合突变斑马鱼的骨骼肌肌原纤维形态。使用新一代斑马鱼游泳速度测试系统检测WT斑马鱼(A组)和tcap基因纯合突变斑马鱼(B组)的最大游泳速度。将WT斑马鱼胚胎分别经空白处理、漂白剂处理、剪切损伤处理、加兰他敏处理,分别作为C、D、E、F组,采用原位杂交实验检测C~F组斑马鱼胚胎tcap mRNA表达情况。再将WT斑马鱼胚胎和M1型tcap基因纯合突变斑马鱼胚胎分为WT斑马鱼胚胎空白对照组(G组)、WT斑马鱼胚胎加兰他敏处理组(H组)、M1型tcap基因纯合突变斑马鱼胚胎空白对照组(I组)和M1型tcap基因纯合突变斑马鱼胚胎加兰他敏处理组(J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C~F组斑马鱼胚胎tcap 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G~J组斑马鱼胚胎p53和p2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核酸电泳结果显示成功合成了长约100 bp的斑马鱼tcap基因编辑所需sgRNA;DNA测序结果显示筛选获得了2种tcap基因纯合突变斑马鱼。HE染色实验结果显示,与WT斑马鱼相比,tcap基因纯合突变斑马鱼的骨骼肌肌原纤维明显紊乱。斑马鱼最大游泳速度检测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A组,B组斑马鱼的最大游泳速度显著降低(t=3.32,P<0.05)。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D~F组斑马鱼胚胎中tcap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RT-qPCR实验结果显示,C~F组斑马鱼胚胎中tcap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1.70,P<0.05),其中D~F组明显高于C组(t=4.95~35.44,P<0.05);G~J组斑马鱼胚胎中p53和p21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8.45、33.04,P<0.05),其中J组明显低于H、I组(t=3.24~8.94,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tcap基因功能缺失斑马鱼LGMD2G模型,tcap基因功能缺失导致p53基因下调可能是LGMD2G致病机制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