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内脂肪含量

肌内脂肪含量

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轻工业、手工业、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6003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遗传、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首届全国猪育种高峰论坛暨联合育种技术与组织模式国际研讨会、第十六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暨纪念吴仲贤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等;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文献由571位作者贡献,包括乔木、吕学斌、吴俊静等。

肌内脂肪含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6003 占比:99.87%

总计:76104篇

肌内脂肪含量—发文趋势图

肌内脂肪含量

-研究学者

  • 乔木
  • 吕学斌
  • 吴俊静
  • 周佳伟
  • 彭先文
  • 梅书棋
  • 杨雪梅
  • 梁艳
  • 陈晓晖
  • 陶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1 川乡黑猪2021年12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新品种证书:农 01 新品种证字第 32 号。“川乡黑猪”是利用中国特有的遗传资源藏猪和引进国外的杜洛克猪作为育种素材,育成的优质高效黑色父本新品种,是中国首个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猪父本新品种。品种肉质优、生长快、瘦肉率高,肌内脂肪含量达3.52%,100kg体重日龄165.70d, 瘦肉率63.43%,被毛黑色,生产效率高。
    • 晏家懋; 王俊杰; 张淑二; 程顺峰; 沈伟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对猪肉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珍贵的生物资源,我国地方猪种具有肉色鲜红、肌内脂肪含量高、肌纤维细、肉质嫩而多汁、口感风味佳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这是国外"杜、长、大"等猪种无法比拟的。
    • 高广雄; 李斌; 高宁; 田宏山; 朱琳; 郭春秀; 赵云翔
    • 摘要: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影响杜长大商品猪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SNP位点及其重要候选基因,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981头杜长大商品猪,包括阉割公猪447头、母猪534头,所有试验猪均在统一条件下饲养至150日龄后进行屠宰测定,屠宰后利用索氏浸提法对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利用GeneSeek GGP 50K芯片进行基因分型,使用rMVP软件包的FarmCPU模型对肌内脂肪含量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杜长大商品猪平均肌内脂肪含量达2.27%,其变异系数为34.24%,基因组遗传力(h2)为0.39,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表明该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经质控后,剩余30600个SNPs位点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发现有8个潜在SNPs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分别分布在2、3、5、11、12、13和14号染色体上。利用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可能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这些候选基因参与的代谢通路包括肌肉发育代谢过程、器官生长代谢、基因表达调控及RNA转录等生物学代谢过程,但主要以肌肉生长发育代谢通路为主,表明肌内脂肪含量与肌肉生长发育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结论】利用高密度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有8个SNPs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根据基因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研究文献,C2orf74、HS6ST3和ROBO2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及脂肪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可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重要候选基因。
    • 王燕燕; 徐建峰; 高博; 董和; 石福岳; 容维中; 张艳丽; 李振明
    • 摘要: 为探讨早胜牛脂肪酸转位酶(CD36)基因第9外显子多态性与肉用性状的相关性,试验以早胜牛为研究对象,用PCR-SSCP技术对早胜牛CD36基因第9外显子进行遗传多态性检测,分析SNP位点与早胜牛肉用性能的关联性。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CD36基因在早胜牛不同组织的mRNA表达差异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D36基因第9外显子在T83125C位点存在一个SNP,具有TT和TC 2种基因型,TC型的宰前活重、胴体重、肌内脂肪都显著高于TT型(P<0.05);CD36基因在4个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脏、腿肌、背最长肌和肝脏,心脏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肝脏(P<0.05),背最长肌中CD36基因mRNA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855。说明CD36基因T83125C位点可作为早胜牛肉用性状分子标记位点,CD36基因可作为早胜牛肌内脂肪沉积和肉用性状的候选基因。
    • 吴俊静; 陈南琦; 刘晓哲; 乔木; 周佳伟; 彭先文; 梅书棋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猪肉品质越来越受消费者重视。肌内脂肪(IMF)含量性状是影响猪肉品质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本研究发现猪EEPD1基因在肌内脂肪高低组硒都黑猪个体背最长肌组织中差异表达,并进一步利用混合DNA样本池PCR测序法在硒都黑猪群体中筛选鉴定出猪EEPD1基因g.123857C>G、g.123907 A>G、g.124024 A>G、g.124050G>A、g.124222 A>G等5个SNP变异位点。经关联分析后发现这5个SNP位点均显著影响IMF性状。其中g.123907 A>G、g.124024 A>G和g.124050 G>A3个位点紧密连锁,所组成的单倍型也与IMF性状显著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还发现,这5个SNP位点虽然不显著影响EEPD1蛋白结构,但是会导致其mRNA二级结构及稳定性发生变化,推测它们主要通过影响EEPD1蛋白翻译效率进而影响IMF性状。综上,本研究新发现了5个猪肉质性状的分子育种标记,为实现猪肉质性状的快速改良充实基础。
    • 吴俊静; 阮航; 乔木; 周佳伟; 彭先文; 梅书棋
    • 摘要: 肌内脂肪含量(IMF)性状是影响猪肉质的重要指标.PLIN2是猪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在硒都黑猪群体中筛选鉴定了猪PLIN2基因的SNP变异位点.利用混合DNA样本池,采用6对引物PCR扩增了猪PLIN2基因6段不同序列片段,经Sanger测序比对分析后共发现了14个SNP位点.与IMF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后发现:g1816T>C、g6709G>C、g6808G>A、g6969G>C、g6980C>T、g7032T>C、g7045C>T、g7063G>A、g10027C>T、g10335A>G、g10349C>T等11个SNP位点极显著影响IMF性状.这11个SNP位点可构成4种单倍型,且各单倍型也与IMF性状显著相关.本研究为猪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分子育种标记.
    • 任一帆; 高世超; 赵雪艳; 王彦平; 李菁璇; 张传生; 王继英
    • 摘要: 莱芜猪是中国华北型猪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为深入了解莱芜猪脂肪沉积的种质特性,本研究以杜长大商品猪为对比,系统测定莱芜猪的胴体重、背膘厚和IMF含量,分析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莱芜猪有很强的背部脂肪和肌内脂肪沉积能力,其平均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杜长大.莱芜猪的胴体重与平均背膘厚、肩部最厚处背膘厚和腰荐结合处背膘厚显著(P<0.05或P<0.01)相关,杜长大的胴体重与平均背膘厚、肩部最厚处背膘厚、最后肋背膘厚和腰荐结合处背膘厚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莱芜猪的胴体重与IMF含量相关系数仅为-0.097,基本不存在相关性,杜长大的胴体重与IMF含量相关系数较高(0.37),但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莱芜猪的IMF含量与平均背膘厚及肩部最厚处背膘厚、最后肋背膘厚、腰荐结合处背膘厚无显著相关性,杜长大的IMF含量与其均为极显著正相关(P<0.001或P<0.01).本研究不仅为利用莱芜猪开展脂肪沉积遗传机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而且对于科学选择屠宰体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周浩迪; 甘麦邻; 沈林園; 李强; 陈映; 葛桂华; 张顺华; 朱砺
    • 摘要: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猪肉品质的追求也不断提高.然而,在非洲猪瘟的巨大冲击下,现代化、集约化养殖企业主要追求数量和生产速度的复工复产,而更多忽略了肉质的选育和提高,导致猪肉肉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因此,了解猪肉肉质的评定指标和准确的测定方式,对肉质的客观评定和品种肉质改良速度的提高有直接影响.肉的食用品质主要包括肉的风味、质构、嫩度和多汁性等[1],肉质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指标,包括肌肉肉色、pH、嫩度、大理石纹、滴水损失、熟肉率、剪切力、系水力、电导率、挥发性盐基氮和肌内脂肪含量测定等.文内就猪肉肉质的各个评定指标和相应的测定技术进行了阐述.
    • 倪和民; 赵延辉; 邢凯; 张永红; 郭勇; 赵俊金; 邓晓彬; 刘燊; 刘建
    • 摘要: 我国是生猪生产大国,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来源为猪肉,现如今猪肉的质量问题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通常所说的猪肉质量主要包括pH、肉色、嫩度、肌肉的系水力和肌内脂肪含量等。在影响猪肉质量的众多因素中,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的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肌内脂肪与肉质有正相关。猪肉肌内脂肪存在引起人们越来越高的关注。适宜的猪肉肌内脂肪(IMF)含量在2%~3.5%之间,肌内脂肪含量过低,猪肉品质差;IMF含量过高,影响销售。
    • 侯文博; 焦慧慧; 李亚欣; 刘永亮; 苗志国; 张金洲
    • 摘要: 为探究母体VD3(Vitamin D3)水平对脂类代谢基因LPL在仔猪肌肉、皮下脂肪中表达的影响,以24头同一饲养管理条件、同期妊娠的长白母猪为试验材料,随机分配到4组VD3日粮中的任1组(对照组200 IU/kg、试验组800 IU/kg、3200 IU/kg、6400 IU/kg的玉米-豆粕型日粮).待仔猪六月龄时,从各组中挑选3个体质量接近、健康状况优良的个体屠宰后采集背最长肌、背脂样品,测定背最长肌的IMF含量,使用RT-PCR法检测LPLmRNA表达.结果表明:背最长肌LPLmRNA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79,P<0.05).随VD3水平增加,背最长肌中LPL基因表达趋势为上升-下降趋势,VD3水平为800 IU/kg时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VD3水平为6400 IU/kg表达量(P<0.05);LPL基因在背脂中表达趋势为下降-上升趋势.因此,母体日粮VD3水平能够影响仔猪LPL基因表达,减少脂肪沉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