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合物驱后

聚合物驱后

聚合物驱后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42105篇;相关期刊39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中国包装科技博览、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东部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等;聚合物驱后的相关文献由272位作者贡献,包括乐建君、张继元、曹绪龙等。

聚合物驱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42105 占比:99.99%

总计:1042187篇

聚合物驱后—发文趋势图

聚合物驱后

-研究学者

  • 乐建君
  • 张继元
  • 曹绪龙
  • 柏璐璐
  • 伍晓林
  • 侯兆伟
  • 刘峥君
  • 叶银珠
  • 吕远
  • 孙焕泉

聚合物驱后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倩
    • 摘要: 针对传统凝胶颗粒调堵剂存在弹性弱、易破碎、长期稳定性差的问题,大庆油田研制出一种具有较好弹性、不易破碎的新型凝胶颗粒。为了提高新型凝胶颗粒对聚驱后非均质油层的深部调堵效果,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测定不同粒径的凝胶颗粒在油层中的深部运移与封堵性能,优选出对聚驱后非均质油层具有最佳剖面改善性能的颗粒粒径,并研究凝胶颗粒与聚合物组成的复合体系在油层中的渗流规律及驱油效果。结果表明:粒径为[0.15,0.30] mm的凝胶颗粒与聚驱后油层具有更好的配伍性;颗粒膨胀后以“堆积封堵―压力升高―变形运移”的方式通过孔喉运移至油层深部,封堵高渗透层,使聚合物溶液流转于中、低渗透层,实现了交替堵驱、动态调驱,大幅度降低了中、低渗透层的平均含油饱和度,聚驱后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3.51%。研究成果为聚驱后新型调堵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 侯兆伟; 李蔚; 乐建君; 金锐; 窦绪谋
    • 摘要: 大庆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50多年的持续攻关,基础研究和现场应用均取得一定进展.研究发现微生物存在主动趋向原油、黏附原油、产表面活性剂乳化原油3种趋向原油方式,确定实验菌株以氧化方式降解烷烃、芳香烃的降解机理.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低渗透油田开展外源微生物现场试验,实施微生物吞吐试验93口井,单井平均增油量为149t,吨增油菌液和激活剂成本为300元;在特低渗透油田开展微生物驱试验,朝阳沟油田累积增油量为6×104t,采收率提高4.95个百分点,吨增油菌液和激活剂成本为557元,并明确注采关系是影响微生物驱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大庆油田水驱、聚合物驱和复合驱后典型油藏菌群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研制出高效激活剂配方,在萨南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开展了1注4采内源微生物驱现场试验,采收率提高3.93个百分点,吨增油激活剂成本为643元.
    • 何金钢; 袁琳
    • 摘要: 针对大庆油田主力油层在聚合物驱后仍有43.7%储量残留的问题,开展了聚合物驱后聚表剂"调驱堵压"调整技术研究,采用了室内物理模拟、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式,提出并论证了"调驱堵压"技术及其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调"首先是井网调整,通过井网适当加密达到调整渗流方向、挖潜分流线剩余油、提高驱替压力梯度的目的;其次是调整剖面,尽早实施机械分层,采用分步注入方式缓解层间矛盾.注0.3 PV调驱型聚表剂(浓度2 000 mg/L),利用其缔合发挥动态增黏作用缓解层内矛盾."驱"是转注0.7 PV驱洗型聚表剂(浓度1 000 mg/L),利用梯次降黏提速的注入方式并根据开发动态进行适当调整."堵"是通过驱洗型聚表剂发挥乳化作用,形成乳化油型封堵."压"是指适度规模压裂,释放乳化型剩余油及压开厚油层顶部释放侧积夹层遮挡型剩余油,达到引效目的.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9%以上,经济效益良好,有望成为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新途径.
    • 袁琳
    • 摘要: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以下简称聚表剂)具有良好的增黏和乳化特性,为了研究聚合物驱后聚表剂驱现场试验中采出井乳化比例高、乳化调堵效果突出的特点,通过室内实验开展了不同油水比、矿化度、原油组分和聚表剂浓度对聚表剂乳状液性能的影响研究,并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聚表剂及其产生的乳状液的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聚表剂由于具有界面活性和空间位阻效应在驱油过程中产生乳化现象,当聚表剂浓度达到临界缔合浓度后乳状液稳定性进一步增加,原油组成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则乳化现象严重,乳化受到矿化度影响较小。聚表剂在岩心中能够较聚合物具有均匀的浓度分布,活塞式推进作用明显。在高渗透岩心中,聚表剂注入初期即可达到乳化条件,中乳化时机在0.2—0.8 PV;在低渗岩心中注入后期乳化现象更明显,中乳化时机在0.5—0.8 PV。全过程乳化类型为轻、中度水包油型乳化,乳化封堵位置约为注入井井距的58%—75%。因此,在现场试验中应在乳化封堵后开展采出井压裂,半径至少大于1/4井距。通过适时压裂引效,现场试验压裂提高采收率达到2.5%以上。图28表2参17.
    • 孟祥海; 赵鹏; 王宏申; 韩玉贵; 张晓冉; 魏俊; 徐良
    • 摘要: 聚驱后油田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水流优势通道发育更加复杂,常规水驱洗油效率低.陆地油田常用的高浓度聚驱、二元/三元复合驱、热采等技术,在海上油田受到各种因素制约,无法大面积开展作业.为此,从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出发,提出堵调驱洗多段塞组合调驱技术.该技术既可以封堵纵向及平面水流优势通道,也可以提高洗油效率,从而提高采收率.数模研究及海上类似油田作业效果表明,堵调驱洗多段塞组合调驱技术降水增油效果优于单一的堵或者调驱洗注入方式.
    • 汪旭颖
    • 摘要: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厚油层剩余油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大的问题,先期在大庆油田三类油层探索开展压裂驱油工艺技术应用评价,增油效果显著。结合聚合物驱后厚油层韵律段顶部剩余油相对富集的特点,采用压裂驱油工艺注入碱/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或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剂挖潜剩余油。在长垣内部喇嘛甸油田一类和二类油层优选10口聚合物驱后采油井,首选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的厚油层顶部进行压裂,压裂半径为井距的1/3,施工过程顺利,压裂后平均单井日增油量为3.3t。现场试验结果证明:聚合物驱后厚油层采出程度低、压裂驱油有效厚度大的采油井,适合采取压裂驱油技术进一步挖潜剩余油。
    • 吕远
    • 摘要: 孤东二区Ng5聚合物驱后含水快速上升;井网长期不变、措施效果差;平面、层间剩余油分布差异大等导致的递减快、产油量减少、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为改善这种局面,在孤东油田二区Ng5开展试验了聚驱后井网变流线调整,跟踪分析显示变流线井网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吕远
    • 摘要: 孤东油田二区Ng5化学驱转后续水驱后,常规作业措施效果差,无效水循环严重,目前的规则高密度井网条件下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十分困难,需要加强井网调整研究.为降低调整风险、达到较好的调整效果,以精细地质综合特征研究为基础,总结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针对目前的问题,开展了变流线层系井网调整研究.对各个井网部署方案进行指标预测及经济评价,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提高采收率、工作量、风险等多种因素优选出了最佳的聚驱后井网调整对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