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动流动控制

主动流动控制

主动流动控制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航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475716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国防科技大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全国第十六届分离流、漩涡和流动控制会议 、第十二届长三角能源论坛暨第二届江苏-欧洲新能源国际会议、第十五届全国分离流、漩涡和流动控制会议等;主动流动控制的相关文献由364位作者贡献,包括罗振兵、罗时钧、顾蕴松等。

主动流动控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75716 占比:99.99%

总计:1475817篇

主动流动控制—发文趋势图

主动流动控制

-研究学者

  • 罗振兵
  • 罗时钧
  • 顾蕴松
  • 刘锋
  • 夏智勋
  • 孟宣市
  • 王林
  • 邓雄
  • 李华星
  • 杜晓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蒋力; 陈少强; 任峰; 胡海豹
    • 摘要: 针对经典圆柱绕流问题,采用深度强化学习方法,提出了基于壁面压力反馈的圆柱绕流减阻闭环主动控制方法,并比较分析了施加控制前后圆柱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及流场的差异.控制系统中,以圆柱壁面上均匀分布的压力探针测得的信号作为反馈,利用多层感知机建立压强信号与吹/吸射流及控制效果的映射关系,即控制策略;通过在圆柱上下表面狭缝施加连续可调的吹/吸射流来进行主动控制.同时,利用深度强化学习中的近端策略优化方法,在大量的学习过程中对该控制策略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以实现稳定减阻效果.在圆柱绕流流动环境搭建方面,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建立与深度强化学习模型之间的交互式框架,模拟提取非定常流场条件下圆柱表面的压强信号,并计算实时调整吹/吸射流强度时圆柱表面升力、阻力数据,以评估所选控制策略的优劣.研究表明:雷诺数为100时,主动控制策略能减少约4.2%的圆柱阻力,同时减少约49%升力幅度;同时施加主动控制后圆柱的减阻效果与圆柱回流区长度呈现强相关趋势.此外,不同雷诺数下智能体习得的策略减阻效果不同,雷诺数为200和400时,该主动控制策略能依次减小圆柱阻力17.3%和31.6%.本研究可为后续开展基于壁面压力反馈的圆柱流动主动控制实验以及其他复杂环境下钝体流动智能控制提供参考.
    • 孔亚康; 唐冰亮; 梁华; 郭善广
    • 摘要: 采用风洞实验和高速纹影系统研究高能表面电弧等离子体激励控制圆柱激波.在Ma=2的超声速风洞中,分别放置了带有10,15,20 mm这3个不同高度圆柱的实验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高度圆柱的初始流场特征,以及高能表面电弧放电的放电电容、直流源电压和圆柱高度对圆柱脱体激波控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能表面电弧等离子体激励诱导的冲击波和热气团与激波产生相互作用,激波形状改变,强度削弱.圆柱高度越高其上方的弓形激波角越大,在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弓形激波角减小,激波强度减弱;放电电容和直流源电压对激波控制效果的影响均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圆柱高度的增加,控制效果减弱、有效控制作用时间缩短.
    • 摘要: 气动技术向流动“可变、可控”的转变将促进大量新型、高性能飞行器的出现和发展是空气动力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院士曾指出“21世纪的空气动力学将首先在流动控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美国DARPA正式启动主动流动控制飞行器研究计划CRANE项目目的是将主动流动控制作为核心技术融入飞行器设计以发展下一代革命性飞行器.主动流动控制技术适用于多种流动现象能起到推迟/提前转捩、抑制/促进流动分离、增强/减弱流动稳定性等作用从而实现航行器增升减阻和降低噪声、甚至实现飞行控制.研究主动流动控制技术与流场⁃声场⁃温度场多场演化分析其流动控制机理与特性可为未来先进飞行器设计奠定技术基础.
    • 余柏杨; 吕宏强; 周岩; 罗振兵; 刘学军
    • 摘要: 流动控制激励器是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的核心,其设计水平和工作性能直接决定了主动流动控制的应用效果和应用方向。为了获得流动控制激励器的作用规律,需要大量实验研究激励参数对控制效果参数的影响,实验代价较大。利用逆向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波控制实验数据,采用机器学习中的高斯过程回归模型,获得激励器参数(头锥直径、腔体体积、放电电容、出口直径)到控制效果参数(最大脱体距离)的映射规律,对比多种核函数下高斯过程回归的预测效果,采用特征重要性分析方法分析激励器参数对控制效果参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小样本问题,采用2次多项式核函数Poly2的高斯过程回归预测精度最高。在特征重要性分析上,头锥直径对最大脱体距离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放电电容和腔体体积,2个参数的影响相近;出口直径影响最小。本文工作可为高速复杂流场流动控制实验中激励器各项参数的设置提供一定参考。
    • 丁广佳; 及春宁; 徐晓黎; 许栋; 吕迎雪
    • 摘要: 基于嵌入式迭代浸入边界法,数值模拟了附加旋转圆柱的海流能利用装置的涡激振动,研究了系统水动力参数(升力系数均方根值C_(L,rms)、阻力系数均值CD,mean和均方根值C_(D,rms)、最大无量纲振幅Ymax/D)随俘能阻尼比灼harness、附加圆柱的无量纲转速琢和方位角兹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了最大无量纲振幅Y _(max)/D随组合参数琢/兹的变化规律,给出了拟合关系式,定性分析了拟合公式系数随影响参数的变化规律。
    • 王广; 楚武利; 张皓光; 郭正涛
    • 摘要: 为了提升高负荷轴流压气机的气动性能,提出了一种在端壁上施加合成射流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以跨声速轴流压气机NASA Rotor35为研究对象,在固定端壁激励于叶顶堵塞核心位置的基础上,数值模拟了3个激励频率和3个射流峰值速度对该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获得了端壁合成射流激励参数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激励频率对压气机的近失速流量影响不大,但对总压比和等熵效率有较大影响,并且存在一个激励频率的阈值,只有当激励频率大于该阈值时,才能使得总压比和等熵效率高于原型压气机.射流峰值速度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不如激励频率,在超过激励频率阈值的端壁合成射流作用下,即使射流峰值速度较小,压气机也能获得比原型压气机更高的流量裕度、总压比和等熵效率,而且随着射流峰值速度的增大,压气机的性能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 付云豪; 章卫国; 史静平; 谭艺
    • 摘要: 为探索增强小迎角下翼型气动性能的射流控制方法,进而实现无舵飞行控制,在环量控制的启发下,提出在NA-CA0012翼型下表面靠近后缘的位置布置射流(Jet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railing edge,LSTE jet),并通过分析流动状态与参数变化优化LSTE射流的气动控制效果.首先,采用3套不同规模的网格对NACA0012翼型本身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收敛性与有效性.其次,通过比较流场的马赫数分布、流线和压力分布的变化,研究了LSTE射流影响翼型气动性能的机理.最后,研究了翼型的气动系数随射流的位置、动量系数和前向夹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LSTE射流在后缘诱导产生逆时针的涡,形成低压分离区,使后缘主流向下偏折,增加了翼型的有效弯度,并且前缘的吸力峰也因此增加,从而增大了升力系数;LSTE射流越靠近后缘,动量系数越大,增升减阻效果越好,但翼型的失速迎角会减小1°~3°;在不同的迎角和射流动量系数下,翼型的最大升力和最小阻力可以同时在γ=60°~70.之间达到.利用LSTE射流可以有效改变小迎角下翼型的气动性能,对实现飞行器无舵操纵有一定意义.
    • 张顺磊; 杨旭东; 宋笔锋; 王博; 李卓远
    • 摘要: 协同射流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主动流动控制技术,是突破旋翼翼型高增升减阻设计的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以OA312旋翼翼型作为基准翼型,研制微型涵道风扇组为驱动的旋翼翼型CFJ风洞测力模型,开展基于前缘高负压零质量内循环协同射流原理的旋翼翼型高增升减阻低速风洞试验,研究吹气口大小、吸气口大小和上翼面下沉量等基础参数对增升减阻的影响规律,探讨CFJ旋翼翼型关键参数最佳取值.结果表明:与OA312基准翼型相比,小攻角状态时,CFJ旋翼翼型可显著降低阻力系数,甚至出现"负阻力"现象,实现了零升俯仰力矩基本不变;大攻角状态时,CFJ旋翼翼型可显著提升最大升力系数和失速迎角,其中,最大升力系数可提升约67.5%,失速迎角推迟了近14.8°.
    • 杜晓旭; 张连营
    • 摘要: 在翼身融合水下滑翔机表面上开孔并施加定常吸流可以改善滑翔机的水动力性能,为了探究定常吸流主动流动控制对翼身融合水下滑翔机剖面水翼升阻特性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选取NACA0015水翼并针对不同吸流偏角、不同吸流开口位置、不同吸流比等工况开展定常吸流主动流动控制研究。研究定常吸流对未失速、临界失速、过失速3种不同流动状态下二维水翼剖面升阻力系数的影响,并进一步以过失速流动为例分析其影响机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定常吸流可以有效抑制水翼的流动分离状态,并改善水翼周围的流场分布,进而改善其升阻特性;定常吸流对NACA0015水翼的增升减阻效果在90°吸流偏角时最好,且关于90°吸流偏角对称;定常吸流的开口位置越靠近水翼前缘,其增升减阻的效果越好,越有利于水翼升阻特性的提升;吸流比越大,定常吸流对水翼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的影响程度越大。
    • 杨志刚; 任静; 夏超; 李元枢
    • 摘要: 近年来,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已用于汽车气动减阻研究,但较多针对无车轮的简化汽车模型开展且减阻量和净节率均有待提高。本研究针对原始及带有静止、旋转车轮的方背Ahmed汽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模型背部施加定常射流进行主动气动减阻规律的研究。首先,分析无射流工况下车轮对方背Ahmed汽车模型气动特性的影响;其次,重点探究有车轮工况下,射流槽布置形式、射流角度、动量系数等因素对气动阻力的影响规律。获得背部射流的最佳工况为:采用连续且距边缘较近的射流槽,射流角度45°,动量系数3%,减阻量可达9.5%,对应净节率为12.7 W。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