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聊斋俚曲

聊斋俚曲

聊斋俚曲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音乐、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管子学刊、东岳论丛、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等;聊斋俚曲的相关文献由13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玉琛、王聿发、张鸿魁等。

聊斋俚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99.4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4%

总计:186篇

聊斋俚曲—发文趋势图

聊斋俚曲

-研究学者

  • 陈玉琛
  • 王聿发
  • 张鸿魁
  • 董绍克
  • 巩武威
  • 李素英
  • 王百灵
  • 郑刚
  • 郑秀琴
  • 刘秀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秀琴
    • 摘要: 清代作家蒲松龄在雅俗两个文学领域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在雅文学领域,他创作出古代文言小说的扛鼎之作——《聊斋志异》;在俗文学领域,他留下了十五部用淄川方言写成的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俚曲。这些俚曲融说唱、戏剧于一身,表现出作家的人生智慧和教化民众的救世之心,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世俗情味。其中七个俚曲取材于《聊斋志异》,成功进行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转化,使同枝异叶的小说和俚曲成为文学史上的两树奇花,它们都是蒲松龄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 程元冰; 赵姗姗
    • 摘要: 聊斋俚曲产生之后的三百余年里,大部分时间以单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20世纪30年代,路大荒首次对这些抄本进行搜编,结集为路大荒本。解放后其他学者不断总结、修改、补充,相继出现了盛伟本、蒲先明本、蒲松龄纪念馆本、张泰本等版本。各版本参考抄本有所不同,对俚曲内容的认知有异,由此带来标点、曲牌、文字等方面的区别,而编者的不同侧重和增补,又形成各自的特色,相互参照时具有不同的校勘价值,也便于人们在对比研究中进行辨析,不断接近俚曲的本来面貌。版本的发展和完善,内容和范围的增加与扩大,使聊斋俚曲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推广。
    • 刘畅
    • 摘要: 聊斋俚曲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运用明清俗曲曲牌,以白话方言编唱的唱本,是融文学、小曲、说唱、戏曲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聊斋俚曲辑佚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理论研究的系统化,使其得到了长足发展。2006年,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俚曲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本文详细统计与梳理三十年间的重点研究文献,旨在归纳聊斋俚曲研究方式和书写范式的变化轨迹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 雍凌凌; 孙雨彤
    • 摘要: 聊斋俚曲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创的唱本与明清时期流行的俗曲时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传统音乐体裁。2006年5月,聊斋俚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聊斋俚曲的产生根源说起,分析并探讨聊斋俚曲生存现状和传承策略。
    • 蒋文宣
    • 摘要: 聊斋俚曲是一种说唱艺术,它的最初创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其中的曲牌选用了当时的时调俗曲,其中的语言选 用了淄川地区方言。聊斋俚曲不能完全归于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民歌俗曲、民间小调也有一些不同,可以说其是对这几种艺 术形式融合后的体现。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聊斋俚曲选用的曲牌、创作的曲词和其中表达的情感更具多变性和创造性。在文化 生态视域下,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探究聊斋俚曲具有的特色,以便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聊斋俚曲,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笔宝贵的精 神文化财富。
    • 刘雪
    • 摘要: 艺术不同于生活,它的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天然的需要。其中,艺术的形式之美也是艺术家们一直在追求的一种美感。文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形式美也就成为了艺术家们非常关注的一种美。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曾著有《聊斋俚曲》,是传世的俗文学作品。作品中对于语言形式美的追求比比皆是,让人叹为观止。为了更好地理解《聊斋俚曲》中语言的形式美,本文从节奏、声调、句式、修辞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蒲松龄借助各种充满特色的语言来表达出的语言形式美。
    • 蒋文宣; 赵妍
    • 摘要: 聊斋俚曲又被称为蒲松龄俚曲,是明清时期艺术文化发展当中的“活化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与影响力,发展至今,其艺术地位还是非常高的,不可动摇。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艺术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聊斋俚曲的经典民俗似乎有点与大众的现代生活相去甚远,但是聊斋俚曲本身的艺术价值不会因为时代的迅速变迁而减少,因此要重视聊斋俚曲的保护与传承。文章从民间音乐类非遗聊斋俚曲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聊斋俚曲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 摘要: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用淄川一带的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就性质而言,聊斋俚曲可以说是明末清初淄川方言乃至山东方言的“活化石”。聊斋俚曲是用曲白相间的形式写成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大量的以曲牌的形式出现的唱段,也有插入各个曲牌之间的大量的宾白文字。从演唱的角度来说,聊斋俚曲是一种可以说唱或扮唱的艺术形式。
    • 王延永; 陈玉琛
    • 摘要: 聊斋俚曲不仅有人民性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的人民性特点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内容的生活化、语言的大众化和声腔的时俗化,使之更贴近人民生活,更容易被劳动人民接受;摒弃文言,改用民间白话俚语,放弃正统的南北曲而采用民间流行小调,表现的又是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事情.聊斋俚曲的人民性达到了"借嬉笑为怒骂,化腐朽为神奇"的目的,成了真正为百姓而写又为他们所欢迎的文艺作品.
    • 毕海燕; 国歌
    • 摘要: 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出生于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的蒲松龄因一部短篇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而享誉全世界,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逝世300多年后,由他创作的"聊斋俚曲"这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在他的故乡得到保护、弘扬和创新,并逐步走向了更加广阔的社会舞台,聊斋俚曲的创新性的发展路径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优质范例。本文对聊斋俚曲的传承与创新及其传播路径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