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耕地变化

耕地变化

耕地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6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4296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资源开发与市场、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4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院长(系主任/所长)联谊会、2012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等;耕地变化的相关文献由876位作者贡献,包括曹银贵、余建新、瓦哈甫·哈力克等。

耕地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2 占比:1.39%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4296 占比:98.54%

总计:24657篇

耕地变化—发文趋势图

耕地变化

-研究学者

  • 曹银贵
  • 余建新
  • 瓦哈甫·哈力克
  • 郝莉莎
  • 刁承泰
  • 吕晓
  • 张建生
  • 彭尔瑞
  • 杨桂山
  • 王晓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雅金; 胡欣婕
    • 摘要: 耕地是变化最为频繁、最为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以湘江流域湖南段为研究区域,基于1980—2018年8期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对研究区耕地流出与流入斑块进行流域时空分布的对比分析,并采用GWR模型进一步分析耕地流出与流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0—2018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近期面积骤减,城乡耕地净变化率差距日益显著。在流域空间分布上,耕地流出与流入斑块面积加权平均中心和标准差椭圆经历了“拟合-错开-拟合”的变化。高程、坡度和城镇在不同区域对耕地流出作用方向和大小具有明显差别,距离稳定耕地越远,耕地流出概率越大。耕地流入与稳定耕地呈显著正相关性。
    • 许永涛; 李鹏艳; 李冬梅; 李红英
    • 摘要: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长河中耕地一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保护耕地方面人类必须要做的事情很多,处理好耕地的供需矛盾是粮食安全的关键。随着南华县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影响耕地变化的原因越来越多。本次研究以南华县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影像和GIS软件分析近五年该地区耕地的空间变化趋势,并运用SPSS软件分析影响南华县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自2015年以来,南华县耕地面积一直处于增加的过程,由平缓增加变为急速增加;南华县耕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比较明显,增加的耕地主要位于南华县内水土资源良好的大部分地区,耕地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原有耕地的边缘以及相邻地区,南华县耕地总体来说处于增加趋势;农民人均收入、农业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粮食产量是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帅春雨; 杨绍萍
    • 摘要: 为合理利用耕地和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以贵州省近10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为基础,研究2009--2019年贵州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结合定量分析方法了解耕地变化驱动因子,根据研究区域的特点选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机械化水平等14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采用灰色系統GM(1,1)模型对研究区域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9-2019年贵州省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趋势明显,从0.1273 hm^(2)下降到0.0973 hm^(2);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5年贵州省耕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土地垦殖率高,且后备资源贫乏,保护耕地压力巨大。综上,通过对耕地变化趋势的预测,以期为贵州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粮食的安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刘洪彬; 高嘉鞠; 吴梦瑶; 刘新华; 曾妍; 董秀茹
    • 摘要: 分析东北三省黑土区耕地数量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黑土区耕地资源合理规划与利用以及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依据和决策支持。基于2014~2018年耕地面积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耕地净变化率、耕地变化动态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东北三省黑土区耕地数量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方面,东北三省黑土区虽部分县区耕地面积增加,但耕地总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耕地净变化率有所增加,整体变化幅度为0.16%。5年间耕地变化的速度放缓,区域耕地资源稳定性增强;在空间变化方面,研究区域耕地面积变化的热点区域有所缩小,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及吉林省东南部经济工业相对发达地区。而冷点区域则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等重要农业生产区域且有所扩张;在影响因素方面,农业结构比值、农业机械动力、第一产业占比等是促使耕地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占比、固定资产投资是导致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在减轻东北三省黑土区耕地保护的压力时,应考虑转变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健全相关法律政策,促进耕地数量的保护。
    • 唐敬轩; 林青
    • 摘要: 耕地的变化是自然资源监管的重要环节,是地理国情监测和第三次国土调查皆关心的问题,对地理国情监测与同期的国土调查的耕地数据进行衔接对比,再对两类数据中耕地变化的异同进行分析,研究二者在任务目标、调查方法、数据采集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为完善优化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使其更好地满足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 孙立; 朱西存; 王介勇; 李伟; 唐晓颖; 张洁
    • 摘要: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统计调查数据,定量分析2000—2020年中国北方十二省份耕地变化与粮食增产的时空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北方十二省份耕地面积净增加207.18万hm^(2),主要集中在新疆、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84.67%的新增耕地来源于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2)中国北方十二省份耕地面积增加与粮食增产具有较强的时空关联特征,二者显著高值、显著低值均呈现较强的区域空间粘性。北方耕地面积增加的地级市占比由42.10%下降至39.13%,粮食减产的地级市占比由18.42%上升至46.96%,北方十二省份地级市层面存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下降的风险。(3)耕地面积、化肥施用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是推动北方十二省份粮食增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耕地面积增加是粮食增产的根本驱动因素。
    • 岑雨欣; 顾兴丽; 王雪力
    • 摘要: 利用四川省1980、1990、2000、2010年和2020年共5期土地利用基本数据,采用GIS技术及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合成1980—2020年4个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从而得到近40 a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并由此分析四川省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40 a来,四川省土地利用方式大多维持不变,为全期稳定型模式,变化主要发生在2010—2020年;1990—2010年成都平原城市化进程加快,2010—2020年四川省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与四川省经济发展模式相呼应;四川省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小,2000年后尤为明显;林地面积在1980—2000年减小,2000年后增加,推断这与我国退耕还林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政策和理论的实施相关。
    • 朱君玉
    • 摘要: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是底线要求。为加强耕地保护,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本文通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进行对比,深入分析耕地保护转型下全国耕地变化情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立足高质量保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耕地保护新发展趋势,提出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对策,为耕地保护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马榕徽; 杨伟夫
    • 摘要: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居全国之首,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全面查实查清了全省耕地现状规模与结构、布局、坡度、权属等基本信息。全面掌握耕地规模、结构和布局,了解耕地变化特征及规律,是准确研判耕地保护形势,制定保护对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本文以“二调”“三调”成果为基础数据,研究耕地变化情况,具有现势性和权威性。
    • 袁承程; 张定祥; 刘黎明; 叶津炜
    • 摘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中国耕地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分析2009-2018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掌握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特征与变化态势,有助于制定差别化的区域耕地保护政策与管理策略,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2009-2018年土地调查格网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数学指数模型等方法,从耕地数量、空间以及立地条件等方面研究近10年来中国的耕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9-2018年间中国耕地数量总体稳定,但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全国耕地共减少39.37万hm2,减少幅度为0.29%.2)从市域尺度分析,呈现以"哈尔滨-郑州-昆明"带为中心的东-中-西分异特征,该中心带内耕地净减少面积与全国耕地净减少总量基本持平,而该中心带以东地区的耕地净减少量与中心带以西地区的耕地净增加量相近.3)耕地空间变化率在长江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黄淮海平原区以及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相对较高,表明这些区域人为调整耕地空间布局的强度较大,但其市域内净增加耕地面积总量却不大.4)耕地减少主要分布在距离主要城市中心30 km以内的区域,而耕地增加主要发生在离城市中心40 km以外区域,这进一步说明城市化发展仍然是当前耕地减少的主导因子.此外,石嘴山、延安、雅安、榆林、张家口、丽水和泉州等地的耕地平均海拔增加较大,说明这些地区耕地"上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今后应根据耕地变化"热点地区"的动态识别,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和督察的精准定位和因地施策的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