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考工记》

《考工记》

《考工记》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67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工艺美术、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2902篇;相关期刊452种,包括管子学刊、文博、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技术史论坛、第八届中国标准化论坛、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等;《考工记》的相关文献由72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亚明、戴吾三、闻人军等。

《考工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5 占比:2.8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2902 占比:97.14%

总计:23577篇

《考工记》—发文趋势图

《考工记》

-研究学者

  • 李亚明
  • 戴吾三
  • 闻人军
  • 汪少华
  • 华觉明
  • 贾云福
  • 周乾
  • 姚明万
  • 张洪亮
  • 老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志鹏
    • 摘要: 《考工记》一书提出将五行色彩学原色与方位进行联系,确定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与青、赤、白、黑、黄五个色彩之间的对应关系。该书对色彩之间的配对以及审美提出了基本性的要求,让诸多领域的色彩应用具有良好的参考标准并以此界定了五行色彩学的综合使用,进而衍生了相对应的“五色审美观”。基于此,为了挖掘“五色审美观”的概念流变和内涵演绎,探究“五色与五方、五色与调和、五色与设计”之间的多维度辩证关系,进而明确“五色审美观”的历史底蕴、象征意义、人文精神和应用准则,从而更好的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沃土,服务于我国现当代的设计实践与色彩理论。
    • 韩光大; 郑乃章; 吴军明
    • 摘要: 《考工记》是重要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记录了大量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技术成就和科学技术思想。《考工记》记载了制陶、冶金等工艺技术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探究先秦时期制陶技术特点。先秦时期人们已较为熟练和系统地掌握了制陶技术。制陶原料、成型和高温技术的运用遵循规范的方法,为商周时期印文硬陶和原始瓷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 徐竹馨
    • 摘要: 先秦时期著名工艺典籍《考工记》对我国科技史、文化史、工艺美术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书中所蕴含的造物思想更是成为后世设计学习的典范。从《考工记》的历史背景出发,深入剖析“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造物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从地域文化性、人性化以及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等三个方面探讨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 杨欣; 徐辉
    • 摘要: 以“九宫经纬与儒学仪礼”合一的视角审视考工记规划制度中的宇宙观,并通过考察考工记规划制度中原始宇宙观的原型、考工记规划制度中宇宙观的人本变迁、考工记规划制度中儒学宇宙观的建构、《周礼》理论构建中的儒学基础以及“原始-儒学”宇宙观的理论辨析,揭示了考工记规划制度中原始宇宙观的原型框架,分析了其“原始-儒学”宇宙论的样态变迁,捕捉到考工记规划制度中儒学对巫礼的解构与重塑,论证其最主要还是受到了儒学的影响,而非原始宇宙观的影响。最后,认为《周礼·考工记》中的规划制度作为儒学经典的合法性在于其因循了气化宇宙观。
    • 林霞
    • 摘要: 民艺创作,于我而言,意味着多重交叠的对峙与重构,以及与之相伴的自觉与延展。如果说艺术永远不会走向真正的衰落,只是从一种风格到另一种风格的繁荣与退隐,那么,民间工艺美术却难以逃脱"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考工记》里所记载的百工,有些已不复存在。一门工艺美术衰落的原因有诸如时代、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但我以为,一门工艺美术的真正衰落源于——自身创造力的丧失。我们的文化教育传统,使我们习惯于在固有的规范和认知中去做判断.
    • 马悦; 陈星
    • 摘要: "绘事后素"历来都是中国画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命题,但有关它的注解一直没有定论,多有歧见,主要有郑玄的"后素"说和朱熹的"先素"说。就其实质而言,此类歧见并非"绘事后素"本身,而是对隐含在其背后的孔子的儒学思想的理解,同时,仅以此为评判标准,又会使人们对"绘事后素"的理解陷入单一化的局面。所以,必须考量"绘事"本身对于理解"绘事后素"的重要意义。郑玄和朱熹二人以不同的出发点去了解孔子的"绘事后素",其理解却殊途同归。"绘事后素"本身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脱离了孔子儒学思想的限制,它早已独立成为一种在不同的门类艺术中皆有一席之地的美学思想。从《考工记》与绘画的角度来看"绘事后素"的注解,郑、朱二人在解读上的偏差并非是因为其对某种知识认知的不同,而是这一问题原本就蕴含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若仅基于《考工记》解读"绘事后素",对朱熹的时代而言,彼时"画缋"中的素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此时"绘画"中的素,因为在时间的长河中,不同门类艺术的特点和媒介不断变化的综合作用,赋予了"绘事后素"一种时代性,而这也是其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
    • 郑博雅
    • 摘要: 我国先秦时期记录手工业制造技术、经验和规范的科技专著《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即说明在制造器物的时候,使用不同的“美材”和“巧工”能够展现出不一样的设计特点。此外在制造和劳动时,还需要选在恰当的时间,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界赋予的有利外部条件,如此产出的物件才可以称之为精良之作。不同的时代铸就了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语言.
    • 孙一冉
    • 摘要: 一、北京城与《考工记》800余年前,朱熹在中国的版图上画出了一条贯穿国土的直线,这条直线跨越岭南、江南中原和华北平原的重要山脉河流,是中国的辊中心线,这条大轴符合阴阳学说“左龙右虎”的原则,最北面的起始点是蓟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元朝时期,刘秉忠考虑到蒙古族逐水而居的生活特点,以现今的万宁桥为基点设计了元大都。
    • 鲁海峰
    • 摘要: 《考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工艺论,常为“道”“器”之论的重要文献依据。相对于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有云:“道”是形而上的原理阐述,“器”是形而下的工艺叙事,更有甚者认为工艺美术是“器”,谈不上创新。若以此论,则“道”与“器”的相生之源何解?又有云:中国传统工艺是技术的重复,无设计,更谈不上创新。那中国传统工艺品不断推陈出新这一历史发展现实又何解?
    • 熊涛; 刘继云
    • 摘要: 《考工记》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载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提出制作高质量器物需要同时具备“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种质量管控方式,针对不同工种不同器物的质量管理方法、质量指标设置、质量检测均有涉及,反映了我国在两千年前对“百工”和质量管理要求有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当今的质量管理仍有可鉴之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