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老漂族

老漂族

老漂族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645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人民论坛、赤子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老漂族的相关文献由258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加明、万姗姗、仝红霞等。

老漂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2 占比:0.8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645 占比:99.18%

总计:19808篇

老漂族—发文趋势图

老漂族

-研究学者

  • 许加明
  • 万姗姗
  • 仝红霞
  • 何汶莲
  • 华学成
  • 卓文霞
  • 唐远军
  • 姜春波
  • 孙昕
  • 孙远阳

老漂族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启霞; 褚悦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处在流动、分离和融合的巨大变动中,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老漂族”。根据南京市“老漂族”随访调查研究,发现其面临的现实难题: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异地就医艰难、社区参与度低引致的社会融入进程慢、社会关怀缺乏引发的自我排斥等。为此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异地养老保障政策制定与推行;发挥社区服务功能,加快“老漂族”社会融合进程;加强社会组织效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对策。
    • 史凯旋; 张敏
    • 摘要: 文章以南京市典型社区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本地老人样本作为对照组,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考察社区感知建成环境对“老漂族”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区感知建成环境对“老漂族”和本地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不同。(2)品质吸引性、社会安全性、设施便利性对“老漂族”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交通可达性的影响不显著。与针对一般市民的相关研究结论相异的是,建成环境的品质吸引性、设施便利性与“老漂族”主观幸福感呈现较强的负向关系。(3)来自家庭和社区两方面的社会支持会对“老漂族”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在南京居住年限、老家联系频率、照顾孙辈的劳动强度、身体健康程度等个人特征均会对“老漂族”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改善社区建成环境来提升“老漂族”的福祉水平提供参考。
    • 钟仁耀; 孙昕
    • 摘要: 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对“老漂族”进行分类是实现公共治理的重要途径。依据“认知行为”双维度框架,将其分为完全认同型、继续认同型、认同制约型和认同失败型四类。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老漂族”的类型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完全认同型”和“继续认同型”所占比重较高,“认同制约型”和“认同失败型”所占比重较低;“继续认同型”主要受到家庭禀赋的制约,“认同制约型”和“认同失败型”主要受到个体禀赋和家庭禀赋的共同影响,而社会禀赋对四类“老漂族”都发挥着影响作用;“认同失败型”向“完全认同型”的转变有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两条路径。因此,在“老漂族”的治理中需要遵循差异化策略。
    • 王海玉; 张淑华
    • 摘要: “老漂族”作为流动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存状况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该群体脱嵌于乡村社会的社交网络,在城市新场域中遭遇交往困境。微信群和抖音App等虚拟交往空间以及身体在场的实体交往空间重塑了“老漂族”惯习的交往模式,再部落化的日常交往构建起情感和互助的共同体。新媒体、家庭和社区需要给予“老漂族”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数字温暖。
    • 郑振锋; 裴凯
    • 摘要: 文章以435名“老漂族”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社会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并引入地方感的概念建立起结构模型,探究“老漂族”的微信使用对其地方感的建构方式。研究表明:“老漂族”的微信使用、桥接型社会资本、社群互动关系、粘合型社会资本均对地方感的建构产生了显著正向的影响,且社群互动关系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三者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本研究的价值在于发现了社会资本这一中介变量在“老漂族”城市融入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微信使用-社会资本-地方感建构这一“老漂族”城市融入的作用路径。
    • 唐娅秋; 常进锋
    • 摘要: 中国正处于老龄化和数字社会并行时代,老漂族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数字融入问题,帮助该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研究了老漂族数字鸿沟的社区支持现状,发现目前社区支持中存在数字适老化改造不足、数字化服务较为欠缺、数字人才队伍相对短缺、数字应用氛围较弱等问题。提出社区应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加快数字适老化改造;开展数字化培训服务,提升老漂族数字素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数字化服务质量;引进专业机构,助力老漂族跨越数字鸿沟;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老漂族数字应用意识。通过不断完善社区支持,帮助老漂族跨越数字鸿沟,共享数字红利。
    • 黎昌珍; 饶玲瑜
    • 摘要: 作为子代社会融入的后备军、家庭代际支持的补位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老年人被社会形象地称为“老漂族”。如何让信息时代的数字红利充分惠及老年流动群体,逐步破解“老漂族”参与有限、参与被动、习网不畅、用网不当的难题,已成为该群体社会融入的新考验。为贯彻数字包容核心理念的“全面参与”“全民融入”,本文拟以构建合力、激活内力为突破口,基于数字融入螺旋动态模型,在“合力构建”面向,以家庭场域为逻辑起点,对内强调“代际激励”,对外强化“资源整合”;在“内力激活”面向,以认知驱动行为,有序推进从“数字认同”到“数字参与”再到“数字融入”的进程。在模型细化解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强化家庭反哺支持,协调城乡信息资源,稳步推进数字学习,加快落实数字赋权,保留包容温情空间的具体对策。
    • 孙冰
    • 摘要: 早上10点的公园里,带着孩子玩耍晒太阳的老人们聚在一起,他们很熟络但却并不知道彼此的姓名,因为多多奶奶、琪宝姥姥、大壮爷爷、米卡姥爷……才是他们在这个城市里的社交身份。下午5点的学校门口,骑着电动车、拉着手推车的老人们翘首以盼,等着孙辈们放学,他们舍不得孩子去背那沉重的书包,但他们自己也很难背动。
    • 佚名
    • 摘要: 随迁老人又称“老漂族”,他们像候鸟一样,远离家乡,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跟随子女到异地生活。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其中专门为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且呈持续增长态势。
    • 田如月
    • 摘要: 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老漂族的社会适应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借助NVivo12质性研究软件,以天通苑社区老漂族的报道评论为文本,从生活环境变化、家庭权力转移、社会政策壁垒三个方面分析了老漂族流动后的社会适应问题,并依据社会融入理论,在社会工作视角下,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层面,提出给予经济支持,巩固融入基础、拓展人际网络,提升社会技能和营造融入氛围,增强社区认同的具体方法,构建社会工作的介入行动策略,从而更好地解决老漂族在“他乡变故乡”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适应问题,并进一步回应我国“健康老龄化建设”的需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