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老屋

老屋

老屋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建筑科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0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473种,包括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泉州文学等; 老屋的相关文献由134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晨歆、刘向东、金广等。

老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0 占比:99.92%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8%

总计:1321篇

老屋—发文趋势图

老屋

-研究学者

  • 刘晨歆
  • 刘向东
  • 金广
  • 快刀一把
  • 刘章
  • 徐岩
  • 李汉荣
  • 洪忠佩
  • 流火
  • 王景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茹迪; 余东芳(指导)
    • 摘要: 那座老屋静静地伫立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天里满院繁花的样子,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座徽派风格的老屋:青砖黛瓦,水泥打底,石灰抹顶。屋里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山水画,画中的风景淡雅美观。屋内的布置很简单,一个三人沙发,一个圆形茶几,一张方形的桌子,茶几上的水果和点心整齐地摆放着,分外诱人。老屋就像一幅画,任时光冲刷,却不褪色。
    • 祁敬君
    • 摘要: 过年,回家。下公路,向左拐,进入太阳沟沟,一上坡,就看到坐落在山脚下母亲的老屋啦。这条路,走过无数次,太熟悉。每每望见屋顶上飘起的袅袅炊烟,心里油然泛起股股暖意--到家喽。母亲刚强独立,尽管89岁了,还是坚持自己生活。她常说: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己的土窝窝。一个老屋,愣让她收拾得干净利索,屋里窗明几净,木见本色,铁器发光。小院种满了各种蔬菜(其实是大哥二哥帮着种的),基本能自给自足哩。母亲还是小农经济思想,认为庄稼院吃菜,就是靠自己的菜园子,咋能去市场买呢。
    • 罗兴才
    • 摘要: 老屋位于襄东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庄里住着三户罗姓人家,三户人家的房屋呈“F”形横卧在一条黄土岗脚下。如今,老屋早已消失了,但老屋后面的那片刺棚笼常常引起我的回忆。刺棚笼是许多浑身长满尖刺的灌木相互攀援形成的,因形如棚子,我们便叫它“刺棚笼”。它呈南北走向,像一条欲飞不舍的绿色卧龙盘踞在老屋后面,成为村庄的天然屏障。
    • 蒋子豪; 朱丹(指导)
    • 摘要: 多年以后,小蜘蛛的故事讲完了,也吃饱了,离开了老屋。此时,老屋更破旧了,瓦片残缺不整,门板也已经摇摇欲坠。老屋说:“现在应该没有小动物要帮忙了吧,我真的该倒下了!”“等等,等等……老屋,等等我。”一个颤颤巍巍的声音从远处飘过来,“老屋,有猎人在追我,让我躲一下好吗?”
    • 沈欣瑜; 王科威(指导)
    • 摘要: 随着外婆手中的笔在拆迁同意书上落下,老屋便成了定格在我记忆中的一抹温暖。看着眼前这一片断砖残瓦,记忆中老屋的样子浮现在眼前。外婆住的老屋有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院中有一棵老桂树,四周栽着花花草草。外婆是个爱花的人,喜欢在院中侍弄花草。打小我就喜欢跟在外婆身后,这儿碰碰,那儿瞧瞧,听外婆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各种花的名字与习性。
    • 孟淑青; 万鸿(指导)
    • 摘要: 一大早,公鸡高亢地打鸣,山间田野雾气缭绕,袅袅炊烟中,小村庄若隐若现。老屋前的桂花树没人照料,却长得十分高大。肥嘟嘟的叶子压弯了枝头,无言庇护着老屋,夏天为老屋遮阳,冬天为老屋避风挡雨,秋天带来不绝如缕的清香,慈爱地将灰头土脸的老屋拥入怀中。爷爷佝偻着腰,去堆满草垛的牛棚里牵牛。牛甩着尾巴,憨厚老实。爷爷牵着牛,蹒跚地向田地里走去。小村庄里一片静谧,鸡犬相闻。过了半晌,满身泥土的爷爷回来了,一手扛着锄头,一手牵着牛,黝黑的脸上闪烁着晶莹的汗珠。
    • 李骏辉; 朱银颖(指导)
    • 摘要: "哟,囡囡你们回来啦?"还未跨进门槛,便听到姥姥爽朗的声音。我们一家是在傍晚开车上山探望姥姥的,姥姥的老屋坐落于大山附近的小村里。在傍晚的霞光中,老屋显得愈发安静和温馨。屋后的大山是一片浓密的毛竹林,冬天常常是一片青翠。有时太阳从山顶落下去,给毛竹林镀上一层和天一样的嫣紫色。
    • 张凌志
    • 摘要: 开头简妙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时光在墙上剥落,我看见了过去的岁月,看见了小时候,看见了那老屋,看见了那老屋中的人,想起了那老屋里的事儿。
    • 李存刚
    • 摘要: 老屋简史二〇一三年之前,老屋的房架、楼板、墙壁、窗格子一律是木制的,屋顶上盖着青色的屋瓦。现在,老屋依然是木架子房,依然盖着青色的屋瓦,不过墙壁改成了砖砌的水泥墙,窗户装成了宽大明亮的玻璃窗。变化最先起始于二〇〇八年。
    • 清秋
    • 摘要: 老屋终于要在春日拆除并和院子一起“打包”迁出,一切皆安顿停当,唯有那棵缀满花蕾的丁香树,让我这个年已五旬的中年人颇费思量。因为那是母亲生前最为偏爱的“物件”,绝对不能让它与老屋一同灭失。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其起出,迁移至小城里我家那处平房的院落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