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老和尚

老和尚

老和尚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8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8篇、专利文献9篇;相关期刊307种,包括法音、佛教文化、华夏地理等; 老和尚的相关文献由572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闵凡利、江泽涵等。

老和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8 占比:98.49%

专利文献>

论文:9 占比:1.51%

总计:597篇

老和尚—发文趋势图

老和尚

-研究学者

  • 佚名
  • 闵凡利
  • 江泽涵
  • 刘建良
  • 张小失
  • 刘墉
  • 王太生
  • 王晴川
  • 二月河
  • 兰云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宝琪
    • 摘要: 一、指头藏玄机古时候,有三个书生一起赴京赶考。半路上经过一座寺庙,三人进庙烧香拜佛,遇见一位老和尚正在默念经文,于是三个书生走到老和尚跟前,恭恭敬敬地求教:“师父,请为我们算上一卦,此次赴京赶考,三人之中能有几人博取功名?”老和尚没说话,仅伸出一根食指,三人退出。数月后,赶考结果发榜,三书生中有一人上榜。他欣喜不已,又专程去寺庙答谢老和尚老和尚笑道:“公子即使中状元,也未知老纳一个手指的妙用啊!”书生细想之后,恍然大悟。
    • 闫方
    • 摘要: 在一座破旧的庙宇里,一个小和尚沮丧地对老和尚说:“我们这座小庙,只有我们两个和尚,我下山去化缘的时候,别人都是对我恶语相加,经常说我是野和尚,给我们的香火钱更是少得可怜。今天我去化缘,这么冷的天都没有人给我开门,化到的斋饭也少得可怜。师父,我们菩提寺要想成为您所说的庙宇千间、钟声不绝的大寺怕是不可能了。”
    • 文缘人
    • 摘要: 看过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老和尚问小沙弥:“你觉得太阳和月亮哪一个更重要?”小沙弥想了半天,回答道:“徒儿觉得是月亮,月亮比较重要。”“为什么?”小沙弥一本正经地回答:“因为月亮是在夜晚发光,那是我们最需要光亮的时候,而白天已经够亮的了,太阳却在那时候照耀。”
    • 朱不换
    • 摘要: 湖北孝感的一个朋友,跟我讲了一件小事:儿子浩轩所在的小学,下发了一套《中华孝文化读本》,其中一册讲的是董永故事:汉朝人董永和父亲在外流浪,遇见“庙中老和尚,指路云梦泽……落户丹阳地,立业家也兴”。“原来董永来过咱们孝感!”浩轩兴冲冲地把这个“新发现”讲给奶奶。奶奶嘴上正哼着黄梅戏名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见小家伙那么兴奋,便停下来瞧一眼他手上的书,这一瞧就笑了:“嘻,不就是《天仙配》嘛,跟我这戏是一回事。”浩轩一听,愣住了,扭头问老爸,结果朋友也是一头雾水:《二十四孝》里的董永,跟《天仙配》的董永,是同一个董永?
    • 李国文
    • 摘要: 《宋史》对北宋初期的宰相吕蒙正,评价很高,因为他是中国科举制度从民间选拔英才,由一个百姓子弟得以位列宰辅的成功例子。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幼年贫寒,随母被逐出家门,居无住处,生活无着,幸得龙门寺住持收留,得以在庙旁的破窑洞里栖身。那位老和尚倒也不是独具慧眼,只是看他好学不倦,谅非偃蹇之材,遂碉济他一处暂且栖身之地,也是照顾他无需花钱,赶斋蹭饭,不致饿肚子。穷人最怕“饿”字,只有厚了脸皮,才能饱得起肚皮。
    • 陈娟
    • 摘要: 亲子共读《安的种子》后,我问孩子:"种子是谁种出的呢?"孩子说:"种子不是谁种出来,种子是池塘种出来的。"这句话点醒了我。于是,细细品读这本绘本,我慢慢从中读到了许多美好而温暖的种子。首先,为人师者播撒的信任种子,珍贵而美好。老和尚就像一位慈祥而沉稳的老师,他给每一个孩子一粒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希望。
    • 房雪丽
    • 摘要: 部首联趣话在对联中有一类"偏旁部首联",指经过巧妙的构思,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对联.古时候就有关于偏旁部首联的故事.上海市青浦地区有条汾河,汾河的急流之处叫泗洲滩,泗洲滩有座古庙紧靠河岸.相传在唐代,庙里有个老和尚很有文采,不仅爱好诗画,还善写对联.
    • 叶枚举
    • 摘要: 一天阅读课,班上的孩子们都在认真地看课外书。我悄悄地来到班级图书角,随手拿起一本《小故事大人生》翻阅起来,很快,我就被书中《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的精彩情节吸引住了。突然,我心血来潮,决定让学生来猜一猜这个故事。于是,我快步走上讲台,润了润嗓子,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孩子们一听,立马放下手中的课外书,异口同声地喊:“想。”
    • 摘要: 有一位老和尚,身边聚拢着一群虔诚的弟子。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的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父坦然相对。师父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的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
    • 摘要: 有一位老和尚,身边聚拢着一群虔诚的弟子。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的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父坦然相对。师父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的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