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8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4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87408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大理学院学报、昆虫学报、四川动物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32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第31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会、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等;美洲大蠊的相关文献由1415位作者贡献,包括耿福能、刘光明、郝振平等。

美洲大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4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7408 占比:99.55%

总计:87799篇

美洲大蠊—发文趋势图

美洲大蠊

-研究学者

  • 耿福能
  • 刘光明
  • 郝振平
  • 沈咏梅
  • 杨永寿
  • 彭芳
  • 徐溧
  • 孙笠雯
  • 李映波
  • 肖培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何明川; 王志江; 谢永辉; 詹莜国; 柯昌磊; 李微杰; 张忠; 吴国星
    • 摘要: 为获得对烟草黑胫病(tobacco black shank)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从食腐昆虫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分离纯化得到1株对烟草黑胫病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D5-8菌株,拟进一步明确该菌株的分类地位,优化其发酵条件并测定其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利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观察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D5-8菌株进行鉴定;以细菌发酵液OD600值及对病原菌的抑制率为指标,对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明确菌株D5-8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经平板对峙试验发现菌株D5-8对烟草寄生疫霉的抑制率达66.80%;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确定菌株D5-8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D5-8为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其最适培养基:牛肉浸膏8 g,酵母浸粉5 g,麦芽糖10 g,蒸馏水1000 mL;最佳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8°C、初始pH 6、转速210 r/min、装液量30 mL、接种量2%、培养时间60 h、光照时间4 h;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条件优化后D5-8发酵液(10^(8) cfu/mL)对烟草黑胫病的保护防效和治疗防效可达66.89%和53.72%,均高于原始发酵液的61.84%和51.83%。研究结果为特基拉芽胞杆菌D5-8生防菌剂的开发及其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帅; 朱克森; 都二霞
    • 摘要: 作为世界性的卫生害虫,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对环境有惊人的适应性和极强的繁殖力,其强大的繁殖能力以及卵鞘对胚胎发育的有效保护,是其防治困难的内在原因。本研究以美洲大蠊卵鞘为研究对象,利用Label-free定量技术提取前期和中期的美洲大蠊卵鞘蛋白,检验合格后的蛋白溶液通过酶解,液质联用检测技术后,利用MaxQuant软件对下机数据进行蛋白质鉴定和label-free定量分析,对差异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并讨论不同发育时期美洲大蠊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在美洲大蠊前期和中期卵鞘中共鉴定出754个蛋白,其中总差异蛋白220个,157个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新鲜卵鞘相比,中期卵鞘中表达量上调的蛋白102个,下调的55个。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生物代谢通路、蛋白质合成、胞吐、黏蛋白类、蛋白合成与降解、免疫等过程,它们与卵鞘的形成,胚胎发育时期的保水、免疫等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美洲大蠊卵鞘功能奠定了基础,为美洲大蠊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殷鹏凯; 王明明; 杨自忠; 杨大松; 杨银河
    • 摘要: 本研究对41株美洲大蠊肠道共生放线菌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并对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放线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经BLAST同源比对后建立系统发育树。抗肿瘤活性放线菌筛选结果表明:在样品浓度为100μg/mL时,6株放线菌对4种供试肿瘤细胞呈现不同的抑制活性,其中4株对4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经16S rRNA鉴定,结果显示:6株放线菌均被鉴定为链霉菌属。本研究揭示了美洲大蠊肠道含有丰富的抗肿瘤活性的放线菌资源,这为后续进一步挖掘新型抗肿瘤化合物提供重要的微生物资源。
    • 王宁; 李小波; 刘文彬; 唐彬; 汪洁; 朱家勇; 金小宝
    • 摘要: 昆虫肠道菌是重要的微生物资源。为拓展微生物酶资源菌种来源,本研究以含Na_(2)CO_(3)和脱脂奶粉的培养基从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肠道中筛选产碱性蛋白酶的嗜碱细菌,进行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鉴定,并分析温度、pH和Na_(2)CO_(3)对菌株生长的影响;采用福林-酚法和SDS-PAGE酶谱法测定温度、pH对菌株所产蛋白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美洲大蠊肠道分离到一株嗜碱细菌PaGA523-1,革兰氏阳性,具芽孢,经鉴定为列城芽孢杆菌Bacillus lehensis,其最适生长pH范围为9~11,最适生长温度为37°C,可在含0.03~0.09 mol/L Na_(2)CO_(3)的肉汤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在含Na_(2)CO_(3)的玉米粉-黄豆饼粉发酵培养基中,菌株PaGA523-1可产生蛋白酶。该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2°C,最适反应pH范围为9~11。蛋白酶在不同pH缓冲液(7~11)和热处理(40~60°C)后仍具有一定活性,在60°C处理1 h后,仍保留其初始活性的62.68%。SDS-PAGE酶谱法检测结果也定性说明菌株可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热稳定性的碱性蛋白酶。本研究获得了一株嗜碱性的昆虫肠道芽孢杆菌,该菌可分泌热稳定碱性蛋白酶,在蛋白质水解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尹灿灿; 李婧炜; 李冬梅
    • 摘要: 美洲大蠊在我国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用药,主要用于治疗疮疡、伤口愈合、肿瘤等。美洲大蠊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向体外释放的化学成分和存在于体内的化学成分两大类。美洲大蠊提取物在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和促进创面修复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活性。笔者对美洲大蠊促创面修复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美洲大蠊促创面修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 袁近津; 王亚伦; 朱站站; 王天龙; 王绍仙; 李婧炜
    • 摘要: 美洲大蠊是西南地区民间传统的中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用药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美洲大蠊的研究,成功将其制备成中药制剂,如康复新液、肝龙胶囊等,并应用到了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洲大蠊的抗肿瘤功效成为了现代学者研究的重点,而有研究表明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有关。本文就美洲大蠊近年来在免疫调节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美洲大蠊在免疫调节产品开发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 柏林宇; 曾惠娜; 巫秀美; 刘衡; 何苗; 张成桂
    • 摘要: 借助LC-MS与网络药理学探索康复新液促进创伤修复的活性成分及可能作用机制。通过LC-MS获得康复新液中的活性化合物,预测其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预测“创伤”相关靶标。采用拓扑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寻找关键靶点及核心信号通路,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LC-MS所得结果进行聚类,最终共获得534个潜在活性化合物;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康复新液促进创面愈合可能是通过作用于CA9、EGFR、CHRNA7、CA3、ADORA2A等蛋白,在PI3K-Ak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中共同发挥关键作用。网络药理学的应用充分揭示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理论体系,为康复新液促进创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探索提供了新的见解。
    • 王宝宇; 顾婷; 陈怡; 袁丽萍; 李开伶; 肖培云; 杨永寿
    • 摘要: 本文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美洲大蠊糖肽粗品(Periplaneta Americana glycopeptide,PAG),通过HP-20大孔树脂脱色处理PAG得脱色美洲大蠊糖肽(PAGW),DEAE-琼脂糖凝胶FF分离纯化PAGW继续得到六个组分。采用MTT法测定各个组分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能力的影响;苯酚-硫酸法及福林酚法测定PAGW中多糖和多肽的含量;PMP及OPA柱前衍生化法测定PAGW单糖和氨基酸的组成。结果显示:给药浓度范围内,PAG及PAGW随着浓度增加,均可显著升高RAW264.7的增殖活力,PAGW对其增殖率影响较好,经DEAE-琼脂糖凝胶FF洗脱的6个组分整体增殖率低。PAGW的多糖含量为21.24%,蛋白含量为76.35%,多糖由甘露糖、盐酸氨基葡萄糖等8种组成,其多肽由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10种氨基酸组成。结果可为美洲大蠊糖肽免疫调节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何明川; 施春兰; 魏聪聪; 曾舒泉; 兰明先; 唐萍; 王志江; 伍显录; 陆光钰; 谢永辉
    • 摘要: 【目的】从美洲大蠊肠道筛选获得对烟草黑胫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拮抗菌株,明确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优化其发酵条件及测定其对烟草黑胫病的室内防治效果,为烟草黑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以美洲大蠊肠道为材料,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及平板对峙法筛选对烟草黑胫病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以细菌发酵液的OD_(600)为指标,对拮抗菌株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拮抗菌株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美洲大蠊肠道分离得到200株细菌,经平板对峙法筛选得到对烟草黑胫病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MC2-1,其抑菌带宽为8.00 mm,平均抑菌率为62.87%。结合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和gyrB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鉴定菌株MC2-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最适培养基配方为:牛肉浸膏8 g/L,酵母浸粉5 g/L,麦芽糖10 g/L;最佳培养条件为:接菌量10%、装液量30 mL、培养基初始pH 7、转速180 r/min、培养温度36°C、培养时间60 h;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菌液浓度(OD_(600)分别为2.72和2.81)均显著高于原始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菌液浓度(OD_(600)分别为2.31和2.56)(P<0.05);盆栽试验结果显示,优化后菌株MC2-1对烟草黑胫病的平均防效为63.92%,显著高于优化前的53.72%。【结论】优化后的方案可提高菌株MC2-1的菌体量,并增强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菌株MC2-1具有开发成为烟草黑胫病生防菌的潜力。
    • 杨灵
    • 摘要: 提到蟑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又脏又恶心”,作为一种臭名昭著的世界性卫生害虫,很多人确实也对蟑螂“恨之入骨”,避之唯恐不及。但你知道吗,蟑螂也能做药,也能对人类健康做贡献!怎么回事?一起来一探究竟吧。蟑螂做药古已有之蟑螂做药研究最多的要属美洲大蠊(蜚蠊)。美洲大蠊,外籍?进口?非也,美洲大蠊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大个头蟑螂,学名美洲大蠊(蜚蠊)罢了。美洲大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蜚蠊科昆虫,是蟑螂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我国多见于云南、四川等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