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美学特质

美学特质

美学特质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音乐、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07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新华文摘、甘肃社会科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2011年度职教教改论坛等;美学特质的相关文献由304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嘉莹、范武邱、林一樵等。

美学特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3 占比:31.5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89%

专利文献>

论文:607 占比:67.59%

总计:898篇

美学特质—发文趋势图

美学特质

-研究学者

  • 叶嘉莹
  • 范武邱
  • 林一樵
  • 汤汝昭
  • 王晓英
  • 王晓雁
  • 陈醉
  • 万志全
  • 何晓云
  • 关庆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磊; 王佳丽
    • 摘要: 写意画是在东方思维的沃土之上生长出来的大树,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具有突出的审美特质。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古代的文学思想有关,也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是绘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写意画,有着博大精深的母体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艺术最突出的审美特质,是区分民族艺术绘画方式和西方绘画方式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现代写意画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如果对写意画的发展放任不管,采取冷漠的态度,最终会导致写意画和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丧失。文章旨在分析写意画的发展现状、美学特质,使人们了解到写意精神的重要性,促进写意画的继承和创新。
    • 杨露薇
    • 摘要: 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为原金陵女子大学旧址,其结构以及装饰是中西合璧的艺术特征的典型代表,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章选取南师大随园校区的民国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其民国建筑的美学特征,然后从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发掘校园建筑的美学意蕴,最后文章结合实际创作案例,发掘民国传统建筑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实现对这一民国建筑的空间美学探究。
    • 许君悦
    • 摘要: 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小说《阿妈的土地》的叙事语言、叙事线索、视点、叙述者等叙事手法,总结归纳其地域特色的叙事语言与线索、聚焦型叙事视角的效果、叙事意象的深层内涵等。探析《阿妈的土地》的叙事艺术与美学特质,作者给小说中的“土地”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象征着孕育民族文化沃土,阿妈对土地的“遥望——坚守——回归”体现出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小说中“哈尼古歌”的传承与传唱,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民族文化在各种文化交融中源远流长。通过细读小说文本,试图发掘故事深层的隐喻与叙事意义,关注少数民族作家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
    • 张明浩; 郭培振
    • 摘要: 影游融合是影视与游戏的“再媒介化”。影视与游戏具有媒介共通性与差异性:都是“前框架性”叙事结构,但游戏偏于“玩家嵌入”与空间链接,影视偏于镜头组接;都有认同美感,但游戏是体验认同,影视是情感认同。影游融合在叙事层的具体方式为“文本跨媒介”改编与“游戏框架”式叙事搭建。影游融合的“及时反馈性”可以满足受众的“控制”心理诉求。
    • 张越洋
    • 摘要: 分析唐代服装艺术特点以及唐代服装设计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探索如何在尊重唐代服装艺术的基础上,创新地将唐代服装的美学特质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
    • 董昕怡; 辛红娟
    •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而园林著述作为传播园林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其所涵具的美学特质是向世界推介我国园林精粹的重点所在。在翻译的跨文化转换过程中,美学特质的良好传达给传播效果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以陈从周《说园》英译本为对象,从文化内涵和缀文表达两方面来剖析文本美学特质的跨文化传递,助力向世界讲好中国园林文化遗产故事。
    • 田玉海; 何清新
    • 摘要: 宣传性纪录片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肩负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新时代中国宣传性纪录片建构了由红色文化、时代精神、大国图景、文化中国组成的话语体系。其美学特质亦随着市场化、技术升级和国家需求的变化而呈现新的特征,即以纪实美学和技术美学为底层架构,以政治美学为叙事主线统领全局,以生活美学和文艺美学为修饰提升作品的质量和接受度,最终多种美学形式在相互交融中共生共存,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融合美学。
    • 左晓雯; 罗曼
    • 摘要: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社会创新,城市更新不仅包括物理空间的翻新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关系到城市精神文化氛围、生活美学格调的塑造。唤醒公共艺术对未来城市空间的规划和重塑,彰显公共艺术设计之美,营造城市美学精神,能够助力城市发展。文章分析多维视域下生态美学、人文美学和科技美学,探析公共艺术美学介入城市更新的策略和路径。
    • 刘昕
    • 摘要: 儿童母语审美教育的课堂实践表现出“瘦、漏、透、皱”的审美意趣和审美追求,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美学特质。“瘦”指审美课堂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非常集中,围绕这一目标的达成,展开层层递进的审美实践活动。“漏”指审美活动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保持着自然的通畅性。“透”指带领儿童进入文本情境或教学情境后进行审美鉴赏活动,以达到妙悟的目的。“皱”指引领儿童通过不断深入、回环往复的涵泳诵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享受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
    • 黄静姝
    • 摘要: 西部诗人胡杨的新边塞诗创作植根于西部大地,坚守西部文化传统,抒写自我独特感悟,展现出诗人个性独具的内心世界和美学追求。诗人以一种诗歌理性和精神信念审视西部世界,以敦煌和嘉峪关为诗歌地理书写的地域核心,以敦煌文化和长城文化为诗歌创作的精神支撑,将河西走廊充满诗性的历史记忆与地域风物相互融通,表现诗人灵魂深处对文化传统的永恒追忆和现实生活的普遍关注。诗歌呈现出历史传统与现代诗情交错共存的诗美建构,彰显出恢弘壮阔与亲和自然融合相生的审美特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