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54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74578篇;相关期刊251种,包括中学化学、数理化学习(初中版)、实验教学与仪器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海市制冷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能源科学家论坛等;置换反应的相关文献由96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磊、王勇、孔令伟等。

置换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9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4578 占比:99.74%

总计:175033篇

置换反应—发文趋势图

置换反应

-研究学者

  • 王磊
  • 王勇
  • 孔令伟
  • 李遵照
  • 郭绪强
  • 姜玮
  • 孙军伟
  • 尤肖虎
  • 张川
  • 张志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近日,金属所金海军团队提出在金属铝中构筑纳米多孔结构,利用轻金属铝作为骨架降低纳米多孔金属密度,同时利用铝表面自发形成的极薄氧化膜抑制表面扩散,提高材料热稳定性。最终研究人员将合金腐蚀与置换反应(GRR)相结合制备出了无裂纹的纳米多孔铝样品。GRR制备的纳米多孔Al-Al_(2)O_(3)复合材料(或具有天然氧化物壳的纳米多孔Al)比具有相似密度的常规多孔金属和多孔Al-氧化物复合材料更强。
    • 曾宪雄
    • 摘要: 过添加有机酸、还原铁粉,利用碱性铜盐废液以及酸性铜盐废液等含铜废液制备20%铜的铜包覆铁复合粉。为探究该冶金工艺,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惰气脉冲红外热导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粉末的形貌和成分,同时分析了干燥还原条件、反应时间、铜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复合粉特性方面的影响。真空热压试验表明,铜铁复合粉真空热压性能稳定温度区间为700~750?°C,对比≤150,μm,在≤74,μm情况下,其抗弯强度和HRB硬度更高,反应时间25~30,min,反应速率和铜离子浓度存在关联;复合粉为包覆型结构。
    • 岳敏
    • 摘要: 提出一种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后滤液滤渣成分判定的量化模型,通过直观的图示模型演示不同量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过程完整,逻辑清晰,生成物一目了然。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在该知识点的单元练习正确率明显提升,验证了该模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该方法易学易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量化分析能力。
    • 许福太; 盘志雄; 陈天来; 钟华; 温国强
    • 摘要: 采用化学置换反应的方法在镍粉表面包覆一层过渡层,实现表面改性,再将改性的镍粉与银粉均匀混合,用来制备银镍触头材料。利用此生产工艺制备出来的银镍材料,相比现有的传统工艺,其加工性能和电气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 刘军; 赖申枝; 王建芬; 赵一纯
    • 摘要: 在室温条件下,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稳定剂,以Mg粉作为还原剂,采用一步置换法制备AuPd和Au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该AuPd纳米粒子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uPd纳米粒子呈单分散态且能长时间稳定存在。采用不同摩尔比(3∶1,1∶1或1∶3)的金属离子前驱体AuCl_(4)^(-)和Pd^(2+),均可制备出单分散的AuPd纳米粒子。PVP对AuPd纳米粒子的稳定存在起关键作用。为对比AuPd催化活性,采用上述方法制备了单金属Au纳米粒子,所制备的AuPd以及Au纳米粒子对4-硝基苯酚(4-NP)的还原降解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其催化效率顺序为:Au_(1)Pd_(1)>Au_(3)Pd_(1)>Au_(1)Pd_(3)>Au。Au_(1)Pd_(1)纳米粒子循环使用5次后,其催化活性没有显著降低。
    • 刘军; 周全; 吴新华; 刘久逢; 易容; 李容
    • 摘要: 在室温条件下,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以Mg粉为还原剂,采用一步置换法制备出AgPd和Pd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该AgPd和Pd纳米粒子的属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Pd和Pd纳米粒子为单分散状态且能长时间的稳定存在。采用不同摩尔比(3∶1,1∶1或1∶3)的金属离子前驱体Ag^+和Pd^(2+),均可制备出单分散的AgPd纳米粒子。PVP对AgPd和Pd纳米粒子的稳定存在起关键作用。所制备的AgPd纳米粒子对4-硝基苯酚的还原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其催化效率顺序为:Ag_(1)Pd_(1)>Pd>Ag_(3)Pd_(1)>Ag_(1)Pd_(3)。Ag_(1)Pd_(1)纳米粒子循环使用5次后,其催化活性没有显著降低。
    • 杨世平; 杨细华; 李安邦; 范鹏飞; 赵子娟; 陈小凡; 余飞翔
    • 摘要: 独居石是常见的赋稀土矿物,也是许多稀土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矿物,而含硫独居石却相对罕见,只在为数不多的一些碳酸岩、金伯利岩、变质岩中被发现。本文在大别造山带蕲春县白羊沟地区发现的富稀土矿样品中,利用偏光显微镜镜下鉴定、电子探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测定富硫独居石中的硫、稀土元素等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稀土矿化角闪片岩中的富硫独居石大多呈胶状、团块状,部分呈现板状、柱状自形晶体,且呈粒状集合体状,和磷灰石之间存在相互交生、包含、半包含的空间关系,或呈网脉状交代切割磷灰石,岩相学表明富硫独居石与磷灰石之间存在着类似热液蚀变的交代关系。富稀土矿样品中富硫独居石SO_(3)含量最高达14.57%,平均含量为10.54%,是目前国内外已知的硫含量最高的独居石,同时测得富硫独居石CaO含量较高,NdO含量偏低,与花岗岩成因的独居石和热液交代的不含硫独居石成分差异较大,地球化学显示S^(6+)与P^(5+)呈负相关性以及(Sr,Ca)^(2+)、S^(6+)与REE^(3+)、P^(5+)呈负相关性,并可以用“硬石膏耦合”置换反应来解释其独居石含S的原因,即(Sr,Ca)^(2+)+S^(6+)REE^(3+)+P^(5+),也就意味着白羊沟地区存在着与稀土矿化相关的热液活动,结合白羊沟地区的地质背景推断其热液来源可能与白垩世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强烈的岩石圈伸展运动和岩浆活动晚期热液有关。研究结果为白羊沟地区的稀土多金属矿化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 李周平
    • 摘要: 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是中学化学的经典实验,从理论上可以生成银白色固体,但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主要是黑色或灰黑色的固体,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有白色固体产生。利用微型实验和创新思维,对教材中传统的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在铜片的表面立即“长出”银白色的针状固体,像一朵盛开的“雪.莲花”,通过改变铜片的形状,置换出的“银树”呈现明显的晶状树枝,仅凭肉眼即可清晰观察其“生长”过程。
    • 王敏; 徐刚; 蔡晶; 李小森; 徐纯刚
    •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储量巨大的清洁能源,其开采价值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仍不足以商业化应用,还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进行理论支撑.二氧化碳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能同时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二氧化碳减排、封存的双赢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置换过程中,混合天然气水合物的热力学和结构性质是预测含水合物沉积物中的热流和水合物解离所需的热量以及评估水合物储层的CO2储存能力的关键因素.本综述在调研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CO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热力学特性、微观机理与置换效率等,总结了各研究取得的成果,针对置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置换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最关键难点在于提高置换效率,而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在于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弄清楚置换反应的微观机理及控制性因素,明确置换机理,从而在未来的研究有的放矢.
    • 冯胜明
    • 摘要: 一、“置换反应”中的概念与通式由一种单质与…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其通式可用字母表示为:A+BC=B+ACAB+C=AC+B二、“置换反应”中的学习特点根据置换反应的概念可知,置换反应的特点是“一换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