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罗蒂

罗蒂

罗蒂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37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美洲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7篇、专利文献7957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北方论丛、求是学刊、天津社会科学等; 罗蒂的相关文献由28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伟、董山民、汤拥华等。

罗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7 占比:4.06%

专利文献>

论文:7957 占比:95.94%

总计:8294篇

罗蒂—发文趋势图

罗蒂

-研究学者

  • 王伟
  • 董山民
  • 汤拥华
  • 王鹤岩
  • 严春友
  • 张国清
  • 姚大志
  • 张翔
  • 梅涛
  • 王振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伟
    • 摘要: 同为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罗蒂与舒斯特曼在应该选择何种“审美生活”的问题上激烈争论。罗蒂的审美生活张扬自我创造与私人完美,认为它们与社会正义、人类团结属于两种不同的取向,不应也无法在理论层次上把两者综合起来。舒斯特曼严词批评罗蒂将这种审美生活片面等同于非凡的天才与独创性,将“强健诗人”与“反讽主义者”两种审美典型错误地予以合并,将自我不断新异化、再描述,导致其因缺乏统一性而变得语无伦次、荒诞不经等。实际上,这些意见忽视了罗蒂对非凡天才的鲜明批评,误解了自我创造与独创之间的关系,未晓“强健诗人”与“反讽主义者”各自的言说对象以及两者的异同,不明罗蒂所言的“偶然”——时间与机缘——决定了审美自我的动态生成与网状更新。
    • 梅涛
    • 摘要: 罗蒂与费孝通都曾关注当今时代的"文化对话"问题.在文化对话的前提方面,两人都强调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均倡导在多元、平等的前提下开展对话,只不过罗蒂的论述更倾向于理性层面的剖析,而费孝通的论述则兼具理性与情感体验.在文化对话的原则方面,两人都提倡宽容的原则,均否定"必然真理".但是,罗蒂清晰明确地表述了反对强制性的武力压服,费孝通则将它内蕴于自己的论述中.在文化对话的目标方面,两人都追求共识的形成与文化的融合,然而,他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共识是否可以持续形成"的问题上,罗蒂持悲观消极的态度,而费孝通则更为积极乐观.两相比较将增进我们对"文化对话"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认识.
    • 王伟
    • 摘要: 罗蒂对福柯的借鉴与批判绘出了多幅福柯思想的肖像,这种新实用主义视阈下的接受情形为理解福柯提供了一种有益参照.总体而言,它包括哲学立场、个体自律、道德身份3个方面.罗蒂融会了福柯的历史主义精神,打破了传统的镜式哲学,突出表现在偶然取向及语言观念等方面;罗蒂既赞赏作为反讽主义者的福柯具有重要价值,又在福柯与布鲁姆的对比中批评其非人文主义倾向;罗蒂指责福柯的权力学说为消极悲观的福柯主义者或纸上谈兵的文化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 朱进东
    • 摘要: 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构成卡维尔哲学道路的起点,罗蒂的许多核心概念也与杜威思想不可分割.卡维尔为美国哲学家梭罗和爱默生正名,继承了杜威和詹姆斯的"倔强"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与卡维尔哲学上关注文本不同,罗蒂认为文学体裁意义上的哲学,更接近于文学评论.卡维尔和罗蒂都赞成,揭示怀疑论推测的深奥的谣言,此举是在"浪费温柔的时间和误用未成熟的善良意志".在笛卡尔的哲学怀疑论中寻觅更深层次的意义,成为卡维尔所有著作的"核心目标".
    • 王圣英
    • 摘要: 齐泽克的学术实践和理论本身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而拉康作为精神分析学者与齐泽克作为哲学家在处理作为分析者的身份上的重要差别,即齐泽克将精神分析的有限结构直接扩大为绝对真理,是造成齐泽克理论回溯自身时出现矛盾的重要原因。相较于罗蒂为自身理论提供的丰富语境警示了理论家自己的"分裂主体",齐泽克的做法实际上让他在自己的论述中成为了自己批判理论的特殊例外。罗蒂与乔纳森·史密斯的观点展现出了人文社科的两种研究路径,即去脉络化的"文学"式阐释和以小写真理为一定基础的实证"科学化"研究,而齐泽克的矛盾正是试图以第一种路径处理另一种路径的问题的结果。
    • 孙庆娟; 李晨阳
    • 摘要: 针对价值抉择难题存在不同的解决模式,以比较的视野检视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它们的优缺点,从相对意义上凸显出当下存在的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是罗蒂的自我实现与公民同胞等量齐观模式,此模式过于依赖个人与社会两个领域的简单区分,同时也低估了不同诉求之间的张力;其次是伯林的不同价值体系非此即彼模式,此模式夸大了不同价值体系的截然对立,错误地认为互有张力的价值不能在同一价值体系里共存;最后是更具可行性的儒道互补模式,此模式重新解读儒道互补,通过价值配置的方式解决了不可通约价值之间的张力问题,它允许多元价值体系的共存和互补,从而有助于相辅相成地达成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和谐.
    • 汤拥华
    • 摘要: 同为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的代表人物,努斯鲍姆和罗蒂的小说批评以不同的方式发展了特里林有关“自由主义的想象”的论说.前者力求激活可以支持自由主义的道德哲学,后者则是要通过对道德哲学的消解来支持自由主义.前者将亨利·詹姆斯等人的小说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相提并论,试图将哲学理论与小说形式在整体的生活经验中统一起来;后者则认为小说出现已经协助创造了“一个基于新的宇宙观的自我形象”,我们不是用“何谓良好生活”的哲学问题来指导对小说的解读,而是当小说作为现代之物出场时,哲学作为对生活整体的反思形式已经不再重要.前者的逻辑中活跃着一种音乐隐喻,这种音乐隐喻着眼于建立一个形式的整体,以便将道德哲学带入其中;后者的核心隐喻则是工具箱隐喻,这意味着文学不是要凭借特定的形式就某事物是什么提出深刻见解,而是要创造有关世界与自我的不同形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