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给药时间

给药时间

给药时间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455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1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22574篇;相关期刊254种,包括医药与保健、中国疗养医学、海峡药学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学术研讨会等;给药时间的相关文献由837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健华、刘湘萍、任丽娜等。

给药时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1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2574 占比:99.64%

总计:123021篇

给药时间—发文趋势图

给药时间

-研究学者

  • 余健华
  • 刘湘萍
  • 任丽娜
  • 储红梅
  • 冯建启
  • 刁军
  • 刘军
  • 刘彩云
  • 刘德鑫
  • 刘文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美凤; 李贞宗; 吴洋
    • 摘要: 风湿性疾病是一种以疼痛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研究表明其发病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风湿性疾病的昼夜节律表明,与传统给药时间相比,择时夜间给药能提高药物疗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基于“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理论,通过分析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肌纤维疼痛综合征、痛风等疾病昼夜节律与给药时间的联系,以及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疾病的昼夜节律,选择适宜的风湿性疾病治疗给药时间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优化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 冯京京
    • 摘要: 目的:探究缬沙坦氢氯噻嗪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清晨6-8时服用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实验组患者晚间20-22时服用缬沙坦氢氯噻嗪片,两组均接受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情况、超声心动图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ΔMSBP、ΔMDBP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LVMI、IVST、LVPWT、IVRT、LAVI和LVEDD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清E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晚间服用缬沙坦氢氯噻嗪可提高ΔMSBP和ΔMDBP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
    • 詹鑫; 郭浩; 郑敏
    • 摘要: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不同时机给药对瑞芬太尼致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切皮前静推艾司氯胺酮0.25 mg/kg,缝皮前20 min静推2 mL生理盐水;B组切皮前静推生理盐水2 mL,缝皮前20 min静推艾司氯胺酮0.25 mg/kg;C组切皮前静推生理盐水2 mL,缝皮前20 min静推生理盐水2 mL。采用电子压力测痛仪测定患者切口周围及前臂术前、术后6 h、12 h、24 h和48 h的疼痛阈值;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术后30 min、2 h、6 h、12 h、24 h、48 h的疼痛程度;采用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 assessment of sedation,OAAS)评估患者拔管后5 min的意识状态;记录各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曲马多使用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切口周围和前臂的疼痛阈值检测均显示:术前痛阈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 h、12 h、24 h的痛阈,B组高于A、C组,A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痛阈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点痛阈均低于术前。术后30 min、2 h、6 h、12 h、24 h、48 h的NRS评分比较,A、C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5 min的OAAS评分比较,B组的镇静程度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A、C组患者术后首次要求追加曲马多的时间明显提前(P<0.05),累积用量增多(P<0.05),镇痛次数增多(P<0.05),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氯胺酮对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相比于切皮前给予,术毕前给予艾司氯胺酮预防效果更为明显。
    • 马洪俊; 王玉平; 刘毅
    • 摘要: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监测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112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于清晨给药,观察组于夜间给药,比较两组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晨峰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PER)、血压类型分布、hs-CRP、动脉硬化指数(AASI)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晨峰血压低于对照组,PE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杓型高血压患者占比增加,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占比减少,且观察组杓型高血压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非杓型高血压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s-CRP、AASI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夜间给药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恢复血压昼夜节律,纠正血压异常类型,同时降低hs-CRP及AASI指标,其效果优于早间服药。
    • 摘要: (一)体内过程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血浆清除率半衰期范围为0.7~1.2h,不受剂量和给药时间的影响。二者主要以原型药物的形式经肾脏排泄。其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30%。肾功能损害时清除下降。(二)适应症①大肠埃希菌和拟杆菌属所致的阑尾炎(伴发穿孔)和腹膜炎。②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非复杂性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包括蜂窝组织炎、皮肤脓肿、缺血性或糖尿病性足部感染。
    • 范春琴; 夏志银; 马玉华; 李湘鸣; 曹红梅; 胡春红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给药时机对左卡尼汀治疗顽固性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IDH)的效果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时间>6个月的顽固性IDH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于病人第1个疗程时给予透析后左卡尼汀静脉缓慢推注,经过2周药物洗脱期后,于第2个疗程时给予透析前左卡尼汀静脉缓慢推注.比较2个疗程中病人生化指标、血压、超滤量、干体重达标率、IDH及肌肉痉挛症状发生情况.结果:病人第2个疗程超滤量为(3.00±0.56)kg,多于第1个疗程[(2.27±0.61)kg];病人第2个疗程IDH发生率为23.46%,肌肉痉挛发生率为4.23%,低于第1个疗程[IDH发生率为51.15%,肌肉痉挛发生率为17.69%];病人第2个疗程干体重达标率为70.1%,高于第1个疗程(50.9%),2个疗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透析前静脉推注左卡尼汀较血液透析后给药,能有效地防止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改善透析效果.
    • 朱樱
    •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用雷公藤多苷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两组患者均联用雷公藤多苷和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每天服用雷公藤多苷的时间为8:00,观察组患者每天服用雷公藤多苷的时间为20:00.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各项临床指标、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关节疼痛度的评分、血细胞沉降率(ESR)、血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和血类风湿因子(RF)的水平均更低,其晨僵持续的时间更短,其出现压痛关节的个数和出现肿胀关节的个数均更少,P<0.05.结论:在联用雷公藤多苷和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时,与让患者在每天8:00时服用一次雷公藤多苷相比,让其在每天20:00时服用一次雷公藤多苷的效果更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
    • 李晶晶
    • 摘要: 目的 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分析.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抗菌药物治疗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80例.对抗菌类药物给药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探索.结果 :患者服用抗菌类药物每天1次以上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结论 :抗菌类药物合理用药可以提升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降低因服用抗菌类药物出现的不良事件.
    • 高如花
    • 摘要: 目的 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给药时间情况.方法 研究于2018年3月到2020年5月开展,共纳入104例观察对象,全部为上述时间段在本医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结合随机抽签结果将所有观察对象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常规用药、控制给药方式及时间.比照两组患者的合理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与耐药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合理用药率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患者更高;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耐药率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患者均更低;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方式,能够保证用药合理性,可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与耐药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张未迟; 龚立超; 刘芳
    • 摘要: 目的 探讨优化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入室后首次给予抗癫痫药物(AED)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方便抽样,选择入住三甲医院神经内科ICU 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4例重症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4例重症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为试验组,试验组在入室后实施优化后的首次给药流程,对照组实施常规给药流程.比较两组患者入室后首次给予AED的时间、给药步骤用时、负荷剂量AED储备、不同时间段癫痫发作控制情况等差异性.结果 入室后首次给予AED的时间,对照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31.0(10.0,69.0) min,大于试验组的25.0(16.0,31.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2.760,P<0.05);给药各步骤用时对比:步骤1(患者入室-医嘱确认)的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2.811,P<0.05);步骤2(医嘱确认-摆药完成)的用时比较,对照组大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4.327,P<0.05);步骤3(摆药完成-给药完成)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为-1.137,P>0.05);对照组负荷剂量AED储备率为63.6%(28/44),试验组为100.0%(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19.556,P<0.05);2组患者癫痫控制情况:试验组在首次给药后总控制率为93.2%(41/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4% (2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3.445,P<0.001).结论 通过优化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入室后首次的给药流程,明显缩短了入室后首次给予AED的用时,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