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长体

细长体

细长体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航空、力学、武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32431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兵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会议、中国力学学会2009学术大会、第十届全国分离流、旋涡和流动控制会议等;细长体的相关文献由334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学蓥、张小元、李燕等。

细长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32431 占比:99.98%

总计:532528篇

细长体—发文趋势图

细长体

-研究学者

  • 邓学蓥
  • 张小元
  • 李燕
  • 李国辉
  • 罗时钧
  • 刘锋
  • 孟宣市
  • 施红辉
  • 王刚
  • 孙德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鹏飞; 丁镇军; 陈贵龄; 梁德利
    • 摘要: 多维振动试验技术应用在细长体振动试验中能够提高试验模拟真实性。介绍了细长体多维振动试验方法,分析了振动控制中存在的过试验问题。针对细长体多维振动试验加速度限幅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截面动态弯矩限幅的多维振动控制方法。设计试验对基于截面动态弯矩限幅的多维振动控制方法进行了应用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估试件结构的受载状态,为振动限幅条件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保证试验加载的安全性。该研究为细长体多维振动试验的精细化实施提供了参考。
    • 秦汉; 伍彬; 宋玉辉; 刘金; 陈兰
    • 摘要: 为改进试验技术、提高超大攻角下试验数据精准度,开展模型支撑干扰影响分析,针对细长体在高速风洞超大攻角试验中遇到的支撑干扰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侧撑和分段式支撑(尾撑/背撑)方案在亚、跨声速下的干扰进行了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分段式支撑的干扰量较小,进行静态测力试验应尽量选用分段式支撑方案;侧支杆由于横穿流场,其引起的激波、膨胀波会显著改变模型的压力分布,在选用侧撑方案开展0°~180°连续动态试验时,需要开展流场干扰分析,并结合数值手段进行支撑干扰修正。
    • 梁伟; 张鑫; 赵文龙; 李欣; 段旭
    • 摘要: 针对姿控喷流在亚跨声速段的气动干扰效应问题,对细长体在侧向喷流发动机工作时迎风背风面的气动干扰情况进行了计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迎风面喷流时气动干扰较为复杂,干扰效果变化较为剧烈,喷口下游物面上的低压区和更低压力区在减小法向力的同时产生了抬头力矩;在中小攻角下,法向力和俯仰力矩的干扰特性有相反的变化趋势;较大攻角下迎风面的侧向喷流仍然保持了一定的俯仰力矩操纵能力。迎风面喷管工作时干扰效果变化较为剧烈,背风面喷管工作时干扰效果较为平稳,跨声速条件下的喷流干扰作用比亚声速下更强烈。
    • 王方剑; 宋玉辉; 刘金; 秦汉; 陈兰
    • 摘要: 采用非定常延迟脱体涡模拟(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DDES)方法,计算了细长体在马赫数Ma=0.6~1.15、攻角α=0°~180°的非定常流场,并从非定常气动力特性、非定常频率特性、非定常旋涡流动特性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细长体气动力系数在攻角45°~165°范围内均具有较为强烈的非定常性,侧向力系数的非定常脉动幅值尤为强烈,其瞬时量值为法向力系数的1/4~1/2;细长体横侧向气动力系数在攻角45°~165°范围内有比较明显的主频,纵向气动力/力矩系数无明显主频;气动力系数的频率特性主要来自旋成体弹身,弹翼贡献很小;背风侧复杂旋涡流动是非定常气动力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为旋涡生成、旋涡切换、涡脱落等。
    • 欧朝; 肖涵山; 吉洪亮; 柳宁远; 和争春
    • 摘要: 利用地面振动试验系统对高超声速飞行细长体试验模型进行振动试验,试验系统能够按照要求的振动条件进行较为准确的、系统的动态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轴向、横向的A组和C组振动环境条件下,试验模型结构和弹载设备均能可靠工作。通过振动试验,考核了高超声速飞行细长体试验模型设计和弹载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得到试验模型的动态响应特性,为试验模型动态仿真和设备振动环境特性分析提供了试验数据,为飞行试验模型在不同振动条件下的安全设计提供了有效的试验方法。
    • 从善学; 徐雪松
    • 摘要: 为解决立管等水下细长体作业的安全问题,并提高其作业效率,将悬垂型水下细长体离散为多个分段.根据力学平衡条件和变形协调条件列出每个分段的平衡方程,然后通过MATLAB软件编程求解.当上端水平周期运动时,分别改变上端运动幅值、上端运动周期和下端吊重质量,获得细长体的运动响应幅值包络线.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得出悬垂型水下细长体响应幅值包络线特性.细长体响应幅值包络线上的最大幅值点一般在上端,随着参数的改变可以转捩为下端.上端运动幅值和周期的变化对最小幅值点的影响较大,而下端吊重质量对其影响较小.通过调整这些参数的取值范围可以控制细长体幅值包络线上最大幅值点和最小幅值点的位置.
    • 蔡晓伟; 宣建明; 王宝寿; 李巍; 张军
    • 摘要: 针对极地强烈的军事需求,对细长体穿越冰-水混合物出水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借鉴ANSYS/LS-DYNA软件包在流体与固体耦合问题中的成功应用,将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应用到细长体穿越冰-水混合物的出水流场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细长体、冰块、海水、空气等复杂介质界面、运动系统的计算模型建模,开展接触、非接触工况下细长体出水流场的数值预报,获得两种工况下流场主要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验证了该方法在此类问题中的适用性,为后续载荷计算和开展试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张浩南; 李国辉; 徐宇
    • 摘要: 运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无任何扰动几何不规则性细长体大攻角绕流背风面对称流型结构,得出绕流截面流态拓扑结构的轴向演化规律。分析截面侧向力与法向力分布背涡的对称与非对称性,通过壁面切向速度曲线确定壁面鞍点位置,通过与截面法向量夹角的零点确定空间鞍点的位置,验证细长旋成体截面流态拓扑结构。此外,通过特殊鞍点的位置变化分析了临界流动状态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无任何扰动与不规则性的前提下,得到非对称的旋涡,并且证实给出拓扑结构正确以及存在的临界状态,确定了临界状态中高阶奇点的形成过程。
    • 张浩南; 李国辉; 徐宇
    • 摘要: 运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无任何扰动几何不规则性细长体大攻角绕流背风面对称流型结构,得出绕流截面流态拓扑结构的轴向演化规律.分析截面侧向力与法向力分布背涡的对称与非对称性,通过壁面切向速度曲线确定壁面鞍点位置,通过与截面法向量夹角的零点确定空间鞍点的位置,验证细长旋成体截面流态拓扑结构.此外,通过特殊鞍点的位置变化分析了临界流动状态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无任何扰动与不规则性的前提下,得到非对称的旋涡,并且证实给出拓扑结构正确以及存在的临界状态,确定了临界状态中高阶奇点的形成过程.
    • 彭程; 郭洋
    • 摘要: 利用刚性网格运动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带鸭舵细长体锥形运动和自转运动耦合作用下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了带鸭舵细长体耦合运动下的气动力系数随旋转角变化情况,对相同转速、不同攻角下的鸭舵诱导涡系结构和尾翼流场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耦合运动状态下,细长体的流场结构兼顾锥形运动和自转运动的特点,但又互相干扰、相互融合,涡系发展情况更为复杂,气动力曲线呈现周期性且有规律的振荡;攻角的增加将加剧涡系结构的破坏程度,并改变尾翼附近环状压力等值线的分布形状.%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lender spinning missile with canard rudders under the coupling of conical and rotational motions are studied by using CFD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rigid moving grid technique.The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of slender spinning missile are analyzed,and the changing curves of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with spinning angle are given.The evolutionary trend of rudder-induced vortex is studied,and the tail flow fields at different times are compar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ical and spinning motion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flow field structure of slender spinning missile,and these two kinds of motions not only interfere but also blend with each other.The evolution of vortices is more complex,and the aerodynamic curves are periodically and regularly oscillating.The destructiveness of vortex structure is aggrava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angle of attack,and the pressure around the fins is also changed.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