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风先兆

中风先兆

中风先兆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989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老年人、黑龙江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七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2011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第二届民间验方、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等;中风先兆的相关文献由55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文立、曹建春、殷春萍等。

中风先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7 占比:6.1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4989 占比:93.71%

总计:5324篇

中风先兆—发文趋势图

中风先兆

-研究学者

  • 张文立
  • 曹建春
  • 殷春萍
  • 王月皎
  • 王长垠
  • 陈学军
  • 韩为
  • 何光明
  • 冯国湘
  • 徐运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婷婷; 李鑫; 刘伟; 王新陆
    • 摘要: 血浊为血液生成通路上清浊相干形成的病理产物,具有易犯清窍,侵及脑神的致病特点。脑窍涵髓,凭借精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运动化生神机,以司感觉、思维、意识、情感等精神活动,以清灵通畅为用。脑窍疾病体现在精神神志等脑功能层面的异常,其物质基础为与精神相关的器官组织。中风先兆的发生与血浊有着密切的关系。血之浊邪扰乱脑窍蕴神所需精微物质清纯之性,或变生它邪而生阻,或耗伤精微物质而致虚,或升降出入逆乱,神机化生通路受损,窍阻则神昏,窍闭则神匿,窍虚则神衰,发为舌僵、头痛、头晕等各种中风先兆症状。
    • 童舒雯; 王长德
    • 摘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卒中发生的预警信号,有近1/3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时间短,易缓解而被众多患者忽视,造成延误治疗,导致脑卒中发病率的上升。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越来越多,作者对近年来中医药方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选方应用、中成药应用及针刺推拿治疗。中医药可以有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明显不良反应。并对中医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展望。
    • 张君如; 商庆新
    • 摘要: 中风是可预防的,通过对中风先兆进行健康管理,可以极大地降低中风的发生率。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中关于预防和保健的根本,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从治未病理念探讨中风先兆的健康管理。对于中风先兆,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健康管理包括情志疗法、针灸治疗、穴位疗法等,应用后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杨东亮
    • 摘要: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确切,优于单纯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
    • 王玉玲; 杜文森; 邱保国
    • 摘要: 邱保国研究员是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津贴,荣获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从事临床工作六十余年,在治疗中风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认为中风病抓住先兆早期治疗是降低中风发病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他提出早干预是预防中风先兆的有效途径。邱老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实践中总结出中风先兆的发病病机,一是浮阳上越,肝阳化风,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二是气虚血瘀,脑络瘀阻,气血失于流畅,筋脉失养;三是血瘀或痰瘀脑络瘀阻。治疗上采用平肝潜阳,清热息风,滋阴潜阳,补气健脾,祛湿化瘀等治疗,效果显著,在预防中风先兆方面,通过运用食疗、乐疗、导引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赵艳玲
    • 摘要: 中风先兆是指偶然或经常出现一过性头晕、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或活动不利等症状,有1/3中风先兆患者最终可发展为中风。西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属于中医“中风先兆”的范畴,西医认为脑、脊髓或视网膜的局灶性缺血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不伴有急性梗死,临床症状一般持续不超过1 h,最长不超过24 h。如果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超过1 h,绝大部分神经影像学检查均可发现对应的脑部梗死小病灶,凡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实质上许多病例是小卒中。天麻钩藤饮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很好的再通作用,对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高血压、脑血管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同样可以天麻钩藤饮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因此,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使用中药汤剂与西医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控制危险因素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先兆的优势所在。
    • 许鹏; 温杰; 崔友祥; 王传尊; 刘国华; 胡方梅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项针对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血栓素B2(TXB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8例中风先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44例患者为研究组,44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同时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电项针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一氧化氮合酶(iN O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栓素B2(TXB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 CAM)-1、血小板黏附性(PAdT)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水平,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定患者头颈部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最大峰值流速(Vs)、血管阻力指数(RI)水平,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测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结果研究组血清NSE、iNOS、TXB2、AngⅡ、PAgT、PAdT、sVCAM-1及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BDNF、NO和Vm、V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RI、血管狭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电项针治疗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可降低NSE、iNOS、TXB2和AngⅡ水平,提高BDNF水平,减少神经损伤,控制血小板聚集,提升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
    • 夏盼; 王泽颖
    • 摘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隐匿发作性疾病,其潜伏性、复发性及难治性的特征,与中医"伏风"有类似之处.从"伏风"的角度出发,可以很好地解释该病的产生机制和发病情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过程是在正气虚衰、伏风潜匿,气血凝滞、痰瘀互结下发生的,主要病机为正气不足,伏风内动.同时,伏风内动是病机变化过程中的关键.治法上应以扶正固本,再施搜风祛邪之法进行论治.笔者从伏风的特点出发,探讨伏风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理及有效的预防治疗的作用.
    • 钟秉成
    • 摘要: 目的:中风具有发生突然、进展速度快、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因此积极 治疗中风先兆对于预防中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针对针灸治疗中风先兆的临床研究进展展开探讨。
    • 许鹏; 温杰; 崔友祥; 王传尊; 刘国华; 胡方梅
    • 摘要: 目的:探讨电项针对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电项针治疗,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颈动脉狭窄程度、脑侧支循环、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m)、最大峰值流速(Vs)、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清ET-1、TXB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脑侧支循环评分及血清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项针治疗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效果较好,可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脑侧支循环及血流动力学,且安全性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