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线粒体疾病

线粒体疾病

线粒体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4135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生物学教学、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国际儿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2016北京地区妇产科学专业学术年会、山西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三届三次学术会议、临床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暨临汾市检验医学学术年会等;线粒体疾病的相关文献由43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艳玲、焉传祝、丁昌红等。

线粒体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4135 占比:99.63%

总计:34261篇

线粒体疾病—发文趋势图

线粒体疾病

-研究学者

  • 杨艳玲
  • 焉传祝
  • 丁昌红
  • 刘志梅
  • 刘玉鹏
  • 宋金青
  • 方方
  • 杨静
  • 王影
  • 童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小娟; 郑丽玲; 陈柔; 杨小云
    • 摘要: 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MD)是由于线粒体基因或核基因突变引起线粒体代谢酶功能缺陷,致使ATP合成障碍、能量产生不足而导致的一组全身多系统性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复杂且预后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回顾性分析1例因GFM1基因突变导致的儿童M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位点,女性患儿1岁,主要表现为反复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生长发育落后,GFM1基因存在c.688G>A的纯合突变,氨基酸改变为p.Gly230Ser(甘氨酸>丝氨酸),并复习相关文献中病例情况,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MD的认识,并为产前诊断提供一定的指导。
    • 摘要: 3月3日,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吕建新/方合志教授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以Featured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阐明了SERAC1功能缺陷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导致MEGD(H)EL综合征发生的具体机制,提出了MEGD(H)EL综合征的潜在治疗方法。这是该团队近年来在线粒体疾病预防(Diabetes,2018)、诊断(Cell Reports,2021)、干预(Diabetes,2022)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
    • 彭珊; 彭乔君; 杨飞
    • 摘要: 线粒体疾病是一组罕见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性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0.02%,通常是由线粒体DNA或核DNA缺陷(突变或缺失)所致。细胞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线粒体,因此该类疾病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在能量需求高的组织中,包括骨骼肌、心肌、大脑及内分泌系统等。由于线粒体疾病通常表现为症状群形式,可将它们归类为几种综合征[1],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acidemia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综合征为其中最为常见的综合征之一,然而由于其临床症状多样性容易被误诊。本研究报告1例误诊为脑梗死的MELAS综合征并结合文献复习,从而提高对MELAS综合征的认识。
    • 田国红
    • 摘要: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组由核基因/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的伴或不伴其他系统损害的以视力下降及视神经萎缩为特征的疾病。国内临床以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神经病为主,尚有伴发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Leigh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等少见疾病。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文献中该组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进展,并结合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神经眼科中心近年来的诊疗经验。对该组疾病临床特征的了解,有利于提高首诊眼科的急性视神经病变或视神经萎缩人群中遗传疾病的检出。精准的基因诊断对相应疾病的遗传学咨询与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 郭思彤; 姜利斌
    • 摘要: 线粒体性视神经病变(MON)是因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从而引发视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MON的病因可为遗传性,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和显性视神经萎缩;也可为后天获得性,如药物中毒,或者由先天性和获得性共同作用所致.这些不同病因的MON可表现出相似的临床表现,如双眼一致性和对称性发病,中心视力下降,瞳孔对光反射可相对保留等.多种新兴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正在被广泛研究,以期限制或逆转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本文回顾了MON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的进展.
    • 陈玲; 黄浩
    • 摘要: cqvip: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0.5%~2%,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大部分患者应用抗癫痫药物(anti epileptic drugs,AED)可得到很好控制,但仍有30%患者对现有AED治疗无效,被称为难治性癫痫(refractory epilepsy,RE)[1].国际抗癫痫联盟定义RE为选择≥2种可耐受的AED经足够剂量及疗程治疗,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后,仍不能控制发作的癫痫[2].而国内对RE的诊断是指无中枢神经系统占位病变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频繁癫痫发作,每月发作≥4次,观察2年,应用合适的一线AED正规治疗且药物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仍不能控制其发作,并影响日常生活.目前关于RE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回顾RE相关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RE提供参考依据.
    • 林丽苹; 陈嘉欣; 范勇
    • 摘要: 目的 取线粒体基因(mtDNA)8993T>G突变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建立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系,获得Leigh综合征线粒体疾病细胞模型.方法 通过取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经组织块原代培养方法培养,传代至3~5代转染仙台病毒,待细胞增殖满后转移至饲养层细胞上继续培养,第20天挑取克隆,建立iPSCs系,并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染色、免疫荧光、小鼠体内畸胎瘤实验对其多能性和分化能力进行鉴定.结果 iPSCs系成功建立,稳定传代后AP染色呈强阳性,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amer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OCT4)、性别决定基因相关蛋白2(sex determination gene-associated protein 2,SOX2)、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4(phase specific embryonic antigen-4,SSEA-4)、肿瘤排斥抗原-1-60(tumor rejection antigen,TRA-1-60)等多能性标记蛋白均为强阳性表达,小鼠体内畸胎瘤实验表明该iPSCs具有分化为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的潜能,iPSC系成功建立.结论 本研究用仙台病毒非基因整合诱导Leigh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组织获得iPSCs系,为Leigh综合征致病机制中生化、分子特征以及药物筛选、毒理学研究提供了细胞模型.
    • 姬康祁; 周文科
    • 摘要: 目的 探讨芒果苷(MF)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阶段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来源神经瘤母细胞(Neuro-2a细胞)和氧合血红蛋白(OxyHb)建立体外SAH模型,分为对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及芒果苷干预组(MF+SAH)3组,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受损线粒体与溶酶体的结合;利用JC-1和DCFH-DA分别检测线粒体膜电位(Δψm)和活性氧(ROS);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内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胞浆、线粒体中凋亡相关蛋白淋巴细胞瘤-2(Bcl-2)、Bcl2关联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C)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AH组线粒体膜电位(Δψm)明显去极化(P<0.05),细胞内ROS水平增多(P<0.01),p-PI3K、p-Akt、p-mTOR的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5),胞浆内Cyt-C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线粒体内Cyt-C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5),Bax和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Bcl-2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5);与SAH组相比较,MF+SAH组Δψm和ROS明显恢复(P<0.05),p-PI3K、p-Akt、p-mTOR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胞浆内Cyt-C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线粒体内Cyt-C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Bax和Caspase-3表达显著减少(P<0.05),Bcl-2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 芒果苷可以通过稳定线粒体膜电位,减少ROS的产生,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抑制SA H后早期阶段神经细胞的凋亡.
    • 连闻雨; 杨春启; 林毅; 谭洪玲; 肖成荣; 马增春; 王宇光; 高月
    •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连碱(coptisine)对正常人肝细胞L02的细胞毒性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以不同浓度黄连碱作用于L02细胞24 h,通过CCK-8法检测黄连碱对L0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的改变,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L02细胞内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HOP)、激活转录因子4(ATF4)、真核生物启动因子2α(eIF2α)、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探讨黄连碱细胞毒性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 黄连碱能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细胞存活,诱导L02细胞凋亡,可促使细胞内ROS大量蓄积,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色素C、Bax蛋白表达量上升;同时,还可激活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显著影响相关蛋白的表达,其中BIP、CHOP、ATF4蛋白表达量升高,PERK、eIF2α蛋白表达量下降,明显诱导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升高,激活下游因子caspase-12、caspase-3蛋白表达.结论 黄连碱可通过线粒体途径和内质网应激(ERS)途径诱导L02肝细胞凋亡,其潜在的肝毒性风险及对中药黄连安全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