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23469篇;相关期刊618种,包括前线、青海社会科学、求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转型期中国美学问题学术研讨会暨《曾繁仁美学文集》出版座谈会等;精神生产的相关文献由1116位作者贡献,包括景中强、周克庸、张玉能等。

精神生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9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23469 占比:99.87%

总计:924659篇

精神生产—发文趋势图

精神生产

-研究学者

  • 景中强
  • 周克庸
  • 张玉能
  • 方世南
  • 周力辉
  • 杨思基
  • 陈鹏
  • 刘倩
  • 姚休
  • 张洪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然
    • 摘要: “精神需要”与“精神生产”是维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供需平衡的一对基本结构。在精准思政的发展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着力解决供需失衡矛盾,实现以精准供给为着力点的供给侧结构性转型。精神生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理念滞后、价值阙如、合力消解等现实困境。为充分发挥精准育人的潜在势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神生产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更新理念、创新方法、纳新主体等策略实现供给侧优化。
    • 吴朝邦; 黄宁宁
    • 摘要: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学界对其界定至今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是意识的高级形式生产或社会意识高级形式的生产,也有的主张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还有的断定是观念地把握世界的过程,但都几乎认为创造或创新是精神生产最基本特征或实质,只是又在概念界定中予以忽略。要把创新真正确定为精神生产的实质,就需要去除三层观念障碍,从而使其更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既能以创新区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辨别文化艺术品的简单重复制作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生产,又能使往往陷于西方话语体系的创新思想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渊源,还能揭示创新真正来源于人的本质力量。
    • 陈鹏
    • 摘要: 精神生产的先在前提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具体、历史、现实的社会关系。精神生产具有辩证虚拟性,它是围绕人的需要在特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在精神内部意向性和外部交往关系的相互建构中进行的。数字化时代使精神生产特有的虚拟创生潜能被进一步激发:社会需要的升级使精神生产的内生驱动功能强化;信息科技进步使精神生产的外化功能升级;创新驱动使精神生产全方位赋能并整体引导社会生产。在新时代,我们既要依托制度优势强化我国精神生产部门,又要发挥所有生产中精神要素的创新先导作用;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精神生产的社会主义性质,积极开发精神生产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努力以先进精神生产引领世界文明进步。
    • 侯惠勤
    • 摘要: 意识形态风险无疑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极具挑战性的重大风险。政治意图隐匿、作用方式隐晦、思想边界模糊、难以预测的偶发性等特点,似可被概括为“源于思想,争于人心,斗于舆论,立于制度,隐于量变,显于政治”。对于这一风险度极高的挑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高超思维艺术加以辨析、化解。我们可以从意识形态的作用规律、意识形态风险的形成特点和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根本遵循入手,探讨意识形态风险的有效应对及其防控规律。
    • 王世泰; 许思致
    • 摘要: 研究民俗文化、共同体、精神生产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葛兰西民俗观,以福建省诏安县民俗文化发展为例,诠释和说明中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境遇之中,民俗文化、共同体、精神生产三者的互动关系,探究以村落为单元的民俗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乡村振兴要运用民俗建构文化共同体,以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之中文化建设与发展。发掘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创新民俗文化的传播理路,提升民俗文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形塑符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精神生产的民俗文化共同体,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白新欢
    • 摘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物史观之“物”本质上也是客观实在,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在原始社会,唯物史观之“物”主要表现为人口的生产方式,文明社会以来至今的人类历史则主要表现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则可能表现为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从本质上看,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解释方式适用于整个人类历史,包括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蕴含在这种解释方式中的历史观的基本看法是:人类历史是一个物质性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时期的基本问题,决定唯物史观的主要理论形式。
    • 陈鹏
    • 摘要: 元宇宙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发展和实践新形式的表现。它标志着精神生产外化的“世界3”的升级和“世界1、2、3”的贯通融合。元宇宙将社会实践的部分功能通过新技术载体相对独立出来并保持“活性”,成为新的关系处理系统。它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时空特性。元宇宙技术平台使“世界3”的内容由“静”到“动”,并使人可以以虚拟的方式进入“世界3”进行交往互动和创造建构。元宇宙是人类精神生产功能整合及实践方式升级的集中体现。元宇宙对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产生深远影响并使之紧密融合,成为实践的探索设计中心。元宇宙既提供了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可能,也带来了更深层次异化的风险,这是由具体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我们应强化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元宇宙:深入研究揭示当代精神生产和元宇宙领域的规律;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积极布局开发运用元宇宙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努力以元宇宙为代表的先进精神生产引领人类世界文明进步。
    • 邹贵波
    • 摘要: 精神生产是一种“天性能动”的存在,是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具有变革社会的强大实践力。泛娱乐主义作为现代媒介、资本逻辑以及心理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衍生而出的把娱乐作为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现象,其将精神劳动者遮蔽于“茧房束缚”之中、将精神劳动资料遮蔽于“狂欢幻境”之中、将精神劳动对象遮蔽于“视觉怪圈”之中,背后隐匿着资本逻辑对生活世界的全域化殖民和对真实精神生活的伪化。精神生产蕴含着真、善、美的共生、共在与共享,彰显着价值的生成、生命的意义与精神的挺立,但泛娱乐主义遮蔽下的精神生产仅是类精神萎缩、感官愉悦和文化假晶,而非“自由人”彰显、精神愉悦和文化结晶。为此,亟需“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生成、遵循“美的规律”进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话语权的回归,从而将精神生产从泛娱乐主义遮蔽下解放出来,走向人的逻辑的自由之路。
    • 姜建成; 张洁钰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近年来,学界围绕融媒体、意识形态建设以及精神生产展开了多维度的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国外学界侧重于对媒介展开意识形态批判,与融媒体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新闻媒介领域的传播实践.反观国内学界关于融媒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工具价值层面,主要从技术变迁维度探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且对于精神生产的研究多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理论阐释,鲜有从精神生产的视野出发提出融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并进行路径论证.今后,学界的研究重点应当侧重融媒体"本体论"意义的阐发,在深入把握精神生产规律中观照意识形态生产,力图在融媒体时代实现精神文化生产与意识形态生产的良性互动与有机融合,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与凝聚力.
    • 王维平; 张芳丽
    •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叙事中,精神生产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发了精神生产的"现实的人"主体、精神生产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地位、精神生产的阶级性和物质制约性等理论内容,建构了深刻的主客体相统一、精神能动反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指向等思想道德建设逻辑,揭示了精神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对于新时代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强国的建设,特别是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