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史

精神史

精神史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专利文献5750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开放时代、齐鲁学刊、学术交流等; 精神史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钊、张蕴艳、刘月新等。

精神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2.89%

专利文献>

论文:5750 占比:97.11%

总计:5921篇

精神史—发文趋势图

精神史

-研究学者

  • 刘钊
  • 张蕴艳
  • 刘月新
  • 刘远航
  • 张应斌
  • 温权
  • 石勇
  • 罗成
  • 蒋寅
  • 贺照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佳佳; 程世和
    • 摘要: 陈郡阳夏谢氏崛起于东晋,而始宁是东晋南朝时期陈郡谢氏子弟的生存空间与精神家园。作为谢氏家族的奠基人物,谢安将士族意识与隐逸思想完美结合,创造了影响后世的“东山”意象,谢灵运继承了谢安的东山之志,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始宁进行表层空间和深层内涵的扩建。他笔下的始宁庄园,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玄理遥契圆融,表现了诗人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诉求,代表着诗人的生活理想和政治理想。谢灵运对始宁的相关书写,表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与士人思想的深层互动,对六朝士人政治心态和生存状态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 罗成
    • 摘要: 五四至抗战前,朱自清一直身处新潮与西潮的前沿,其文学鉴赏方法的学理探索始终具有古今中西对话的跨文化意味与同时代底色。在哲学、心理学、美学、语义学、佛学、诗文评等理论或方法的文明互鉴中,以生活真趣、文本语义和诗歌况味为问题线索,朱自清经历了哲学困境、语言新境、历史化境的三重学理探索。未尝离事而言诗,朱自清对“事义”的发现,为再释中华文明传统提供了别样启思。
    • 日奈良本辰也; 林翔(译)
    • 摘要: 长期以来,实证主义史学在日本占据主导地位,文化史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史并非从异于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文化事象中汲取而来,它不只是一种特殊史。文化史学是一种相对于历史的观念。西田直二郎是现代日本文化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西田提倡通过意义性来把握时间,从而消解了历史与历史哲学的对立,由此建立了历史事件与全体时代及全体人类之关联。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世界史和国别史的统一,亦引起学界关于审视历史的立场的反省。虽然文化史学因具有精神史的构造,被追究战争责任,且存在淡化历史学自身的主体性、弱化历史的实践性等缺点,但是其优点亦十分显著。文化史学以哲学性的考察为本,呈现观念论史学的最高阶段,它强调现实关怀、倡导综合性,恰好可以弥补实证主义史学之不足。鉴于日本历史学界对文化事象研究薄弱的现状,回顾文化史学尤为必要。
    • 毕聪正
    • 摘要: 整体性的读图方式是德沃夏克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方式在德沃夏克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一书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它将画面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力求把握作品的整体意义.对作品整体意义的把握构成“精神史”研究范式的重要一环,为研究者从作品整体出发触及普遍的人类精神意蕴奠定了基础.
    • 奚皓晖
    • 摘要: 夏目漱石"一身而历三世",徘徊于东西古今,受学于新旧之际的精神历程,对其反思东亚文明的开化,成就"国民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己本位"作为19至20世纪之交、日本最顶尖的知识分子的观念建构,蕴含着东亚文明普遍的世界主义理想.它体现在英文学士的"经世"眼光;综合比较、观其会通的胸怀;德智并重、进退得宜的文明观;不主故常、学无定法的思维方式.漱石的"自己本位"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弹性的、实践理性的智慧,是在法与伦常、进化与守旧、个人与国家、自我与他人等诸多矛盾的批判继承中不断深入思考的结果.
    • 罗成
    • 摘要: 1949至1951年间,柳青以陕北沙家店战役为主题创作的《铜墙铁壁》,是一部最早书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在作品的评价史中,“亲身经历”的机械反映论长期遮蔽了“生活积累”的历史实践理解。柳青创作的艺术洞见,其实生发于“亲身经历”与“采访素材”之外。其文学经验与人生经验的复杂缠绕,隐现出三条独特的经验脉络:“转弯路上”的自我感,“严重关头”的现实感,“历史结构”的文学感。柳青返回陕北的漫长旅途,实质是自我革命的又一契机,其精神史意义在于:作家真正走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身心局限,走向了以“有生气”作为“新人”气质的“安心”境界。
    • 范劲
    • 摘要: 孔子在德国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史系统中担任中国文学的主要代表,既是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学的整体框架.这就证明,外来符号在西方知识系统内的功能、属性决定于系统运作的结构性需要.孔子作为中国精神的代码,在精神哲学的世界文学框架内,自然可以从宗教、道德哲学家转换为世界文学家,代表一种和哲学、历史、宗教伦理浑然不分的“自然文学”.这一格局不仅影响了欧洲知识界的中国文学认知,也长期左右了汉学家的中国文学史书写.但是,随着文学逐渐摆脱精神范畴而成为以作品、文本为导向的自治系统,述而不作的孔子的文学家地位也日益动摇,《春秋》作者问题的困扰就是一个明显征象.
    • 余凡
    • 摘要: 孙频的《光辉岁月》以知识青年梁姍姗二十年的城市奋斗及人生悲剧为主线,揭示出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和校园流行文化的系列变迁。梁姗姍所遭受的现实困境、心理伤痛代表着新伤痕时代知识青年的普遍境過。学历贬值、道德嬗变、阶层固化、家庭羁绊、自我沉沦等原因导致了梁姗姗二十年城市生活的失败,种种遭际使其对人生有了新的觉与悟一不再与世界、自己为敌,对“幸福”也有了新认知。梁姍姗可以看作是女版涂自强,梁姗姍所面临的问题处于“潘晓之问”的延长线上,是潘晓难题在新语境下的新呈现。
    • 古世仓
    • 摘要: 《骆驼祥子》是老舍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它以外在的"三起三落"的生活沉浮和内在的精神沉沦相互交织的故事构造,在社会病态与精神畸变的交互夹攻中完成了祥子精神史的书写,显示出惊人的心理深度.在"写出一个劳苦社会"的创作意图中,汇聚着老舍长篇小说创作的主要经验、写出车夫"哈姆莱特"性格的追求和呈现心灵——地狱的运思方式.老舍以他极大的写实本领和极强的情绪感诉能力写出了社会病态的广度和精神史的深度.
    • 张蕴艳
    • 摘要: 威廉·狄尔泰是"精神科学"的确立者.他认为体验(Erlebnis)、表达(Ausdruck)与理解(Verste-hen)是阐释历史进程与生命意义的三大关键词,而在体验、表达、理解历史进程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回忆(或记忆)起着反思并重构历史意义的重要作用,传记或自传的写作可视作这种精神史的实践形式与表达方式.从李长之、宗白华等批评家对狄尔泰体验学说与精神史方法的实践看,体验与回忆构成他们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与审美现代性的理解的核心,如李长之在对屈原、孔子、李白、司马迁等古典先贤的精神史回望中期待"中国的文艺复兴",可看作是借体验与回忆对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之话语谱系的双重超越.但这种双重超越尽管背后包含精神史向度的深度,却也还是有其限度与问题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