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药外用

中药外用

中药外用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9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外科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6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99346篇;相关期刊211种,包括光明中医、江苏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5年第十三届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七届学术大会、2012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等;中药外用的相关文献由1635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金蕙芬、仲崇允等。

中药外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6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9346 占比:99.77%

总计:199796篇

中药外用—发文趋势图

中药外用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金蕙芬
  • 仲崇允
  • 赵建良
  • 丁庆刚
  • 刘春
  • 张颖新
  • 杜鹃
  • 纪青山
  • 苗明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喆; 马信龙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外用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5月在天津医院门诊就诊的70例平均全身表面积<5%的深Ⅱ度烧伤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均按照创床处理TIME原则处理创面,治疗组选用天津医院院内制剂中药地榆膏和祛腐散、生肌散、生肌膏外敷,对照组采用泡沫敷料、水凝胶敷料和无菌油纱等结合银离子制剂治疗。比较2组伤口愈合时间及治疗5 d、10 d、15 d后的伤口愈合率、伤口面积和伤口评分。结果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5 d、10 d、15 d后伤口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伤口评分和伤口面积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10 d、15 d后伤口评分和伤口面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药外用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可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伤口愈合率。
    • 潘孙峰; 苏玉娟; 王振君; 朱敏达; 胡衍泽; 单云岗
    • 摘要: 目的:观察活血生肌方外用对气虚血瘀型下肢静脉溃疡(VLU)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型VL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及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组术后于溃疡处外用活血生肌方纱条包扎,对照组术后于溃疡处外用凡士林纱条包扎,每2 d换药1次,连续4周。于治疗前(术后)及治疗1、2、3、4周后测定2组患者溃疡面积计算溃疡愈合率,进行溃疡创面症状(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脓液量、创周肤温、创面气味、肉芽颜色)评分,取溃疡创面肉芽组织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水平,疗程结束后对上述指标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3、4周后2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均明显高于本组前1周时(P<0.01),且治疗组愈合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时期2组患者溃疡创面肉芽组织VEGF、VEGFR-2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上述指标逐渐上升(P<0.01),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治疗1周后2组患者创面肤温、创面气味、肉芽颜色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3、4周后2组患者各项溃疡创面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上述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P<0.01),治疗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活血生肌方外用可促进VLU愈合,持续改善VLU症状,并提高溃疡创面肉芽组织VEGF、VEGFR-2表达的水平,促进新鲜肉芽组织形成,进一步加快溃疡创面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卢桂芳; 冯波; 陈凯; 张瑞瑞; 高玉霞; 赵琳妍; 杨科朋
    •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外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知网三个数据库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已发表的AS相关文献。应用Excel 2010统计分析纳入的中药频次、类别、药性、药味及归经等频数及频率情况,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对使用频次≥7的中药进行关联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使用频次≥7的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44篇,涉及处方52张、中药103味。其中,使用频次≥6次的中药有29味,药物类别主要为祛风湿、活血化瘀、清热、补虚等;药性以温为主,平、寒、微寒次之;药味以苦、辛、甘味最为多见;药物归经以肝、脾、肾、肺等为主。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药物组合有桂枝→羌活、川芎→羌活、桂枝→细辛、乳香→没药等。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3个聚类方。结论AS的核心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中药复方外用治疗多采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等法。
    • 蒋飘; 宿蕾艳; 臧玉玲; 张丽霞
    • 摘要: 近视防控是一个世界难题,我国作为近视大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中医对近视早有认识,称之为“能近怯远”,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中最具特色的为“治未病”思想。目前对于防控近视,西医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对于近视的防控方法较多,尤其是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中药外用、针刺、灸疗和推拿4大类,中药外用主要包括中药热敷、熏洗及离子导入;针刺主要穴位有攒竹、四白、太阳、睛明等穴;灸法主要有艾灸和雷火灸。上述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治疗,具有操作简便、临床疗效明显、经济实用的优势。本文综述了近十年中医外治疗法在防控青少年近视的临床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方向和方法,尤其研发能在家进行的、有效的中医外治疗法,将会对防控近视起到积极作用。
    • 张丹凤; 王叶萍; 朱宝国; 沈冬晓; 杨君君; 张华; 彭军良; 姚向阳; 郭其乐
    • 摘要: 目的观察袋形缝合术联合中药外用治疗低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8月—2020年10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80例低位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瘘管切除创面袋形缝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瘘管切除创面敞开术治疗,2组术后均联合中药外用,比较2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瘢痕面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肛门功能、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瘘管切除创面袋形缝合术联合中药外用治疗低位肛瘘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小瘢痕面积,减少术后并发症。
    • 赵喆; 马信龙
    • 摘要: 目的观察外用中药对下肢急性伤口渗出液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了解与创面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门急诊就诊的60例下肢急性伤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天津医院院内制剂中药去腐散、生肌散及生肌膏中药换药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泡沫敷料、水凝胶敷料和清创胶、无菌油纱等常规换药方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7 d、14 d后的伤口评分、伤口面积及伤口渗液中bFGF、VEGF水平变化,记录并比较2组的伤口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7 d、14 d后的伤口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FGF及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用治疗下肢急性伤口可以促进创面中bFGF、VEGF的表示,加快伤口愈合。
    • 任忠陆; 齐琳
    • 摘要: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又可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见于30~50岁青壮年人群[1],是一种具有较高致残率的常见骨科难治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股骨头坏死主要临床表现为屈伸活动不便、跛行、髋部剧烈疼痛等,其发病与酒精、创伤、激素、血红蛋白病、肥胖、吸烟等众多因素有关[2-3]。此病具有隐蔽性,早期不易发觉,严重者甚至导致丧失劳动能力[4]。目前西医治疗股骨头坏死以药物治疗、截骨术、关节置换术、带血管骨移植、钻孔减压术等为主,有一定效果,但存在服药不良反应,手术费用昂贵、创伤较大、并发症多、远期疗效不理想等问题[5]。
    • 苗明三; 刘浩哲; 彭孟凡; 田硕
    • 摘要: 中药外用因其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等原因,在国内外广受关注,尤其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药外用也存在部分关键性问题。笔者分析了中药外用制剂现状和中药外用的现代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指出中药外用理论有待完善、缺乏部分规范体系、临床数据分析总结和中药新型外用制剂临床应用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指导中药外用的理论系统和规范体系、丰富现有外用中药的功效、组织专业人员对临床数据进行挖掘与归纳分析、加强中药外用平台建设等建议,以期为中药外用剂型研发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 王鹏; 沈劼; 施圣杰; 王元彪
    • 摘要: 在回顾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的基础上,从理论、技术、临床等方面梳理现代外治法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新学说的提出、外用中药在剂型与应用方式上的改进、外治器具的革新及临床“内病外治”适用范围的拓宽,并对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展望未来研究趋势。
    • 谈勇; 王如芯
    • 摘要: 中药外用在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中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常用方法有熏洗、坐药、纳药、灌肠、贴敷、点舌、鼻嗅、配香等,涵盖妇产科经、带、胎、产以及隶属杂病的外阴、乳腺等各方面疾病,为更好地发扬和研究中医药特色疗法,回顾了中药外治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古今治法及应用情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