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籽粒性状

籽粒性状

籽粒性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984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新疆农垦科技、中国种业、种子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2010年国家大麦产业技术创新学术交流会等;籽粒性状的相关文献由60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红霞、张学勇、宋燕春等。

籽粒性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2.1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5984 占比:97.71%

总计:6124篇

籽粒性状—发文趋势图

籽粒性状

-研究学者

  • 刘红霞
  • 张学勇
  • 宋燕春
  • 张登峰
  • 徐红军
  • 李春辉
  • 李永祥
  • 桑伟
  • 王天宇
  • 石云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晓瑜; 方小梅; 伍浩天; 王莹倩; 刘洋; 唐恬; 王于栋; 吴银环; 岳林清; 张瑞丰; 崔静斌; 张建; 易泽林
    • 摘要: 分析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筛选与苦荞农艺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为苦荞杂交组合的亲本选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本试验以318份苦荞种质资源为材料,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对其主要农艺性状(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和千粒重)及籽粒特征值(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籽粒面积、籽粒周长、籽粒直径、籽粒圆度)进行了表型鉴定,并通过分析2年的表型数据计算出BLUP值。77对具有良好多态性的SSR标记扫描群体,共检测到293个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均值为0.52,PIC值平均为0.46;聚类分析将318份苦荞资源分成4大类,平均遗传距离0.44;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该群体可分为2个亚群。上述SSR标记分别对这11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共检测有54个SSR标记与苦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极显著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77%~16.40%,其中25个标记在3个环境中均检测到,47个SSR标记同时和2个或以上的表型性状呈极显著关联。该研究结果对苦荞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挖掘和高产苦荞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小麦穗发芽是指小麦收获前遇雨或在潮湿环境中,出现籽粒在田间母体植株穗上发芽的现象。我国长江中下游、西南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是穗发芽为害频繁和严重的地区,黄淮和北部冬麦区也时有发生。据统计,受穗发芽为害的麦区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83%。一、小麦穗发芽的原因小麦穗发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比较多,主要包括穗部和籽粒性状、籽粒休眠特性、α-淀粉酶活性、生长调节物质、环境因素等,而且往往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一般红粒小麦比白粒小麦具有更强的穗发芽抗性,籽粒休眠期越长,穗发芽抗性越强。
    • 严勇亮; 张恒; 张金波; 时晓磊; 耿洪伟; 肖菁; 路子峰; 倪中福; 丛花
    • 摘要: 为挖掘控制春小麦主要籽粒性状的关联SNP及候选基因,以国外引进品种、新疆地方品种、新疆自育品种共298份春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对5个环境下小麦千粒重、粒长、粒宽3个主要籽粒性状进行基于Q+K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的3个主要籽粒性状在5个环境下的变异系数为3.89%~19.77%,其中粒宽的变异幅度最小,千粒重的变异幅度最大。不同环境中,新疆育成品种的3个主要籽粒性状的平均值均最高,而新疆地方品种的3个籽粒性状的平均值均最低。GWAS结果表明,共检测到84个与小麦主要籽粒性状显著关联的稳定SNP位点,它们分布在小麦的21条染色体上,单个SNP位点可解释3.74%~11.18%的表型变异。在1B、2B、3B、4B、5A、5D染色体上检测到6个同时关联多个籽粒性状的稳定位点。对84个SNP位点进行候选基因筛选,筛选到6个可能与小麦主要籽粒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可作为小麦籽粒研究的重要基因。
    • 崔晓培; 胡冬梅; 郑金焕
    • 摘要: 为探究种皮裂纹对大豆苗期生长及后代籽粒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8个品种,分别选出有种皮裂纹性状的种子和无种皮裂纹的种子各100粒试验,并对裂纹表征、出苗率、不正常苗数、百粒重、收获后种子裂纹性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种皮裂纹程度有明显差异,种皮开裂的方向及大小由品种自身决定并且受环境的影响;同一品种裂纹类型相同,兴豆102的裂纹类型为网纹状,其余品种为条纹状,并且开裂程度最大的品种为中豆5901,荆豆191开裂程度最小,且种皮开裂普遍有双面,开裂籽粒种脐两侧均有裂纹;同一品种,有种皮裂纹性状的种子出苗率明显低于无种皮裂纹的种子且出苗后出现不正常苗数明显高于无种皮裂纹的种子,种皮裂纹性状对荆豆191的影响较大,其裂纹种子出苗率最低和不正常苗数最多;同一品种,有种皮裂纹的种子百粒重比无种皮裂纹的种子百粒重大,且品种籽粒种皮开裂程度越大,百粒重相差越大;各品种间裂纹比例存在差异,中豆32裂纹比例最高,天隆1号最低;兴豆102有无裂纹种子后代的裂纹比例相差最大,天隆1号相差差异最小.本试验为研究种皮裂纹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对以后良种繁育提供方向.
    • 徐运林; 房浩; 周柏宇; 易月明; 王长进; 程昕昕; 余海兵
    • 摘要: 粒长、粒宽、粒厚、百粒质量是影响玉米籽粒产量的重要性状,本研究主要统计分析了100份甜玉米种质资源的粒长、粒宽、粒厚和百粒质量等4个种子性状,并利用3729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位点关联分析了控制甜玉米种子性状的重要位点.结果表明,100份甜玉米种质资源种子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性状变异幅度比较大,其中粒长为4.65~10.43 mm,粒宽为5.13~9.42 mm,粒厚为2.04~7.50 mm,百粒质量为4.51~20.09 g;表型变异分析发现,百粒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2.60%,粒宽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0.61%,且4个籽粒性状的频率分布曲线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与百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粒厚呈极显著负相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控制4个种子性状的75个SNP标记位点,其中有17个SNP标记位点与粒长性状有关,24个SNP标记位点与粒宽性状有关,11个SNP标记位点与粒厚性状有关,23个SNP标记位点与百粒质量性状有关.
    • 张芳; 任毅; 曹俊梅; 李法计; 夏先春; 耿洪伟
    • 摘要: [目的]籽粒性状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小麦籽粒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控制小麦籽粒性状显著位点,为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在新疆种植的121份小麦为材料,利用小麦50K SNP芯片,对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籽粒面积、籽粒周长和千粒重6个性状进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LM(Q+K)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在不同环境间6个籽粒性状均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其中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为13.91%—17.79%,各籽粒性状遗传力为0.85—0.9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为0.09—0.38,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值为0.05—0.50.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试验所用自然群体可分为4个亚群.GWAS结果表明,共检测到592个与6个性状显著关联位点(P<0.001),其中,涉及6个性状的29个SNP在2个及以上的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分布于1A(5)、1B(2)、1D、2A(5)、3B、5A、5D、6B(4)、6D、7B 和 7D(7)染色体上,解释 9.3%—22.7%的表型变异.检测到 6 个与粒长稳定的关联位点,分布在1A、2A和7D染色体上,解释9.9%—22.7%的表型变异;检测到2个与粒宽稳定的关联位点,分布在3B和5D染色体上,解释9.6%—12.2%的表型变异;检测到6个与籽粒长宽比稳定的关联位点,分布在2A(2)、5A、7B和7D(2)染色体上,解释10.1%—19.4%的表型变异;检测到3个与籽粒面积稳定的关联位点,分布在1A、1B和1D染色体上,解释9.9%—18.2%的表型变异;检测到6个与籽粒周长稳定的关联位点,分布在1A(2)、2A、6D和7D(2)染色体上,解释9.3%—22.6%的表型变异;检测到6个与千粒重稳定的关联位点,分布在1B、2A和6B染色体上,解释9.7%—12.9%的表型变异.挖掘到5个控制小麦籽粒性状一因多效显著关联位点,分布在1A、2A(2)和7D(2)染色体上,解释9.9%—22.7%的表型变异.[结论]本研究材料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自然群体中共发现29个与6个籽粒性状在2个及以上环境中稳定显著的关联位点.
    • 卢广; 周羽; 沈辉; 任喜峰
    • 摘要: 为了加强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改良大麦籽粒性状,选用来自国内外214份大麦材料,按照其地理来源、棱型、皮裸性进行分类;并对其9个籽粒表型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grain protein content,GPC)进行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按遗传进化关系划分,野生大麦的GPC(10.89%)、粒长(11.36 mm)与籽粒直径(5.57 mm)均显著高于栽培大麦的GPC(9.06%)、粒长(8.97 mm)与籽粒直径(5.10 mm);而野生大麦的粒宽(2.99 mm)和籽粒圆度(0.26)显著低于栽培大麦粒宽(3.12 mm)和籽粒圆度(0.34);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之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按地理来源划分,中亚野生大麦和西南亚野生大麦各籽粒性状均无显著差异,所有地区中西藏野生大麦表现出最高千粒重(36.25 g)和最低GPC(6.85%)。6个地区栽培大麦的GPC由于长期的人工选育已经趋于大致相同水平。按其棱型划分,野生二棱大麦的GPC(11.26%)显著高于野生六棱大麦(7.30%),而其千粒重(30.77 g)却显著低于六棱野生大麦(34.66 g);相反,栽培二棱大麦的GPC(8.51%)显著低于栽培六棱大麦(9.64%),而其千粒重(31.81 g)显著高于栽培六棱大麦(28.34 g)。按皮裸性划分,无论是栽培种质还是野生种质,皮大麦的粒长与籽粒直径均显著大于裸大麦。同时,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分别与粒宽和籽粒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和0.681;而千粒重与GPC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籽粒的长宽比呈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16和-0.121。在野生六棱大麦中,千粒重与GPC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r=0.569**)。基于10个籽粒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大麦与野生皮大麦之间、裸大麦与皮大麦之间聚为不同的类群,大部分栽培大麦聚为Ⅰ类群,大部分裸大麦聚集为Ⅱ类群,而大部分的野生皮大麦聚为Ⅳ类群。
    • 沈吉成; 李亚鑫; 赵彩霞; 叶发慧; 刘德梅; 刘瑞娟; 张怀刚; 陈文杰
    • 摘要: 为了解波兰小麦籽粒及其品质性状,对52份波兰小麦品种籽粒性状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波兰小麦籽粒千粒重变异系数最高为42.27%,其次为粗蛋白、湿面筋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1.47%和11.74%;较高原448,10号的籽粒千粒重提高46.95%,20号的粗蛋白含量提高105.83%,2号的湿面筋含量提高94.31%,这些品种可以作为较高千粒重和籽粒品质的重要种质资源;供试小麦籽粒长度、宽度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大小可以作为千粒重选择的指标。(2)主成分分析表明,波兰小麦面粉的形成时间对其品质影响的权重最高(W=0.24),其次是稳定时间对品质的影响(W=0.23);面粉的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与籽粒含水率、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籽粒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面粉形成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可选择千粒重较大、籽粒含水率较低、粗蛋白含量适宜的波兰小麦作为我国小麦遗传基础拓展和品种改良的亲本材料。
    • 菅彩媛; 张建民; 任霄云; 苏文斌; 郭晓霞; 黄春燕; 李智; 樊福义; 宫前恒; 田露; 张强
    • 摘要: [目的]明确籽用西葫芦生长发育过程中籽粒性状及营养成分积累规律.[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自育籽用西葫芦品种金地3号为试验材料,测定授粉后7~70 d籽用西葫芦籽粒大小、重量,籽粒粗脂肪、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等主要指标.[结果]不同生育时期籽粒性状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差异较大,授粉后14 d内是籽粒的快速增长期,种子形态主要在此阶段建成,籽粒长度、宽度分别由0.91、0.51 cm增长到1.76、1.11 cm,增长量分别占籽粒建成后的44.54%、52.54%;授粉14 d以后,籽粒大小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但籽粒重量不断增加,直至籽粒成熟;授粉后14~70 d,籽粒的长度、宽度分别增加了8.56%、3.30%,单瓜籽粒重从11.52 g增加到67.31 g,百粒干重则由3.77 g增加到20.93 g.在种子成熟过程中,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分别在授粉后63 d和70 d达到最高值(43.21%和35.07%);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在授粉后28、14 d逐渐减少,56 d后籽粒中检测不到可溶性糖含量.[结论]籽用西葫芦种子成熟主要分为2个阶段:一是授粉后14 d内,为种子形态建成的主要阶段;二是授粉后21 d进入粗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积累阶段.授粉后28~42 d是籽粒营养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
    • 许海涛; 许波; 王友华; 王成业
    •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生态区夏玉米生理特性和籽粒性状对群体梯度渐增调控的响应,以期为高产育种、合理密植、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试验设置6.00万、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5个群体渐增梯度,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和籽粒性状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时期,随群体梯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呈升高趋势,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光合速率(Pn)、穗层透光率(LTR)呈降低趋势;随生育进程的推进,LAI、SPAD值、Pn、LAD呈先升高后下降的抛物线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而LTR吐丝期后呈上升趋势.籽粒宽度、籽粒厚度、百粒体积、百粒质量随群体梯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籽粒含水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响应趋势,在6.00万~9.00万株/hm2范围内,籽粒产量与群体梯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二次抛物线曲线关系,群体梯度7.50万株/hm2时籽粒产量最高,为9029.34 kg/hm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