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符号暴力

符号暴力

符号暴力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专利文献4674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学理论等; 符号暴力的相关文献由109位作者贡献,包括任东升、裴继涛、冒荣等。

符号暴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2.24%

专利文献>

论文:4674 占比:97.76%

总计:4781篇

符号暴力—发文趋势图

符号暴力

-研究学者

  • 任东升
  • 裴继涛
  • 冒荣
  • 刘丽超
  • 张红
  • 张静华
  • 朱海忠
  • 李静雅
  • 林宇
  • 毕芙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广利; 赵时雨
    • 摘要: “网络舆论审判”作为国家机器缺场下的网络互动行为,在法理、司法程序、舆论传播等研究方向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但该现象身后潜藏的社会性生产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究。符号暴力的“动力/工具机制”用来剖析“网络舆论审判”体现了很好的恰适性:一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在维序社会结构稳定、编织社会成员行动逻辑的同时,同样可能在网络议题中以符号暴力的形式,指导民众在自我规训下投入“网络舆论审判”的建构与再生产;另一方面,凭托于网络社会之扁平化、脱域性等空间特性,“网络舆论审判”可能在信息技术的符号化实践中流变为僭越法理、消解权威的失范行为展演。针对“网络舆论审判”于政治制度、空间秩序以及社会心态等领域所展现的风险特征,亟须将其纳入国家社会治理体系进行多维度的制度规范引导与文化矫正干预。
    • 马巍
    • 摘要: 场域和符号暴力是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他认为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对立、性别歧视、话语权利的丧失等都是权力关系的一种隐性运作结果。本文以此视角分析科威特小说《竹竿》中“菲律宾——科威特”社会场域内权力的运作模式,阐述符号暴力的不同表现形态,探讨行动者产生“误识”的原因,揭示出科威特社会原始部族观念意识对行动者社会实践的深刻影响。
    • 李文君; 袁超
    • 摘要: 时尚消费是一段时间内流行于特定地区的某种人群之中的消费风尚。国潮时尚消费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和多元文化潮流兴起的,广发于Z世代青年群体的消费风尚。国潮不仅是一种时尚现象,更是中国本土文化、本土品牌和本土产品流行并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长期趋势。文章从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反观国潮的时尚消费,从国家意志、品牌构成、资源开发三个方面对国潮时尚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国潮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出现民族意识形态的博弈与国家空间场域的变革;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出现等级趣味区隔的削弱与品牌圈层区隔的重构;在文化资源与媒介互相作用下,出现生产场域与消费场域的合谋与共振。
    • 摘要: 大学评价的双面刃效应与符号暴力冒荣在《江苏高教》2020年第12期撰文认为,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失衡,导致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奖项”的行为倾向,也导致大学中的浮躁、焦虑和急功近利。这也反映出大学评价中存在着布尔迪厄所说的施行者与承受者“合谋”的符号暴力。要减少大学中的符号暴力,需要大学资源配置的公正性,需要探求如何建立更科学、更合理公正而不致让大学产生“误识”的大学评价制度。在这种探求中,由于评价者认识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天花板”效应,必须使大学评价与大学资源配置保持适当的松脱性。
    • 张志梅; 张伟栋
    • 摘要: 审美配置概念出现在布迪厄的区隔论中,是作为为纯粹美学祛魅的社会学工具被提出的.审美配置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的潜移默化中所形成的审美倾向,在区隔论中,塑造个体审美配置的是维护静态阶层划分的教育体系,这种理论话语中的个体配置是极为单调地彰显阶级地位的身份标签.但是,在多项社会调研结果中表明,审美配置的复杂形态并不完全符合僵硬的阶层区隔,其形成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丰富多元的文化场域.所以,对审美配置的研究可以增强习性论与场域论之间的联系,以及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两种逻辑话语的联系,以获得文化研究的整体性视野.文章主要是对审美配置与多元场域的具体联系,以及审美配置与个体的深层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且,通过对多元场域下的审美配置问题的探寻也可以重新审视当下社会文化建制的复杂结构,结合当下的文化生态更切实地思考区隔与符号暴力问题.
    • 冒荣
    • 摘要: 近二十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高等教育毛人学率的不断上升,一是带来了人们对大学教育质量的更大担心,二是家长们希望子女上“好大学”的社会需求越发强烈,再加上继“211工程”“985工程”后“双一流”建设计划的实施让许多人沉浸于斯的“一流”情结,这几方面的原因,使得大学评价问题越发受到多方面的强烈关注,因而对大学的评价活动也趁势而兴。
    • 苏惠雯
    • 摘要: 本文借助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城乡青年对土味文化的消费方式入手,分析"土味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机制,探究土味文化产生的社会影响。
    • 董慧
    • 摘要: 近年来学界对石黑一雄的第六部小说《别让我走》从小说中物叙事与情感、记忆以及背后的权力关系展开分析,丰富了小说的主题阐释.不过,物的描写不仅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是克隆人自我反抗的表现.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符号暴力这一概念,可用于分析小说中物叙事与故事空间的关系,揭示背后暴力与反抗的内涵.小说的故事空间一面具有压迫意味,另一方面也给克隆人提供反抗的机会.物的获得是克隆人自我精神的延展,是一种隐形反抗.物以自我保存的形式对抗着空间符号暴力的统治,以物性的方式传递着精神的强大.
    • 金怀梅
    • 摘要: 暴力是库切小说的重要主题.根据齐泽克的暴力理论,库切小说涉及的战争、杀戮、酷刑、强(诱)奸以及人对动物的残杀等暴行均属于主观暴力,而这些暴行产生的深层次动因却是包含制度暴力和符号暴力在内的客观暴力.库切对暴力的反复描写与其成长及生活过程中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密切相关.此外,库切用背离现实主义传统的创作手法书写暴力,拒绝对暴力场景进行细致描摹是其作为一名文人知识分子主动承担的高度伦理责任.通过暴力书写,库切展现了他对“同情”和“走进受害者立场”这一道德诉求的追寻,引领读者正视暴力,反思生命意义,并用同情和博爱去对待异种族、他人乃至一切生命,尽最大努力尝试改善滋生暴力的土壤.
    • 陈霞娜
    • 摘要: 大学课堂是大学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的重要场所,然而出现在大学课堂的学生群体性消极沉默现象严重地破坏了正常有效的课堂环境,带来种种负面影响.高校师生作为大学课堂的直接体验者,真实地感受着课堂消极沉默带来的困扰.研究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发现符号暴力、组织文化与话语、应激性心理惯习等是影响大学生课堂群体性消极沉默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这一基础上,给出预防及矫正大学生课堂群体性消极沉默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