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符号传播

符号传播

符号传播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电影、电视艺术、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090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集团经济研究、商场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3设计学跨学科协同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2011年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暨全国广告学术研讨会等;符号传播的相关文献由146位作者贡献,包括俞璋凌、卜俊、向勇等。

符号传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1.0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090 占比:98.98%

总计:11204篇

符号传播—发文趋势图

符号传播

-研究学者

  • 俞璋凌
  • 卜俊
  • 向勇
  • 周涛
  • 密晶晶
  • 张华征
  • 杨健生
  • 林晓冬
  • 王江珹
  • 白晓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倩
    • 摘要: 新媒体时代,形象IP爆红出圈的现象层出不穷。基于传播符号学的理论基础,本文以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为例,从符号建构、情境意义、传播渠道、受众互动四个角度探究形象IP的符号化传播策略,进而对形象IP的长效传播和持续发展提出了提升视觉设计、持续形象互动、加强平台合作的建议。
    • 黄铮; 巩令旗; 疏雅慧
    • 摘要: 在网络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的当下,抖音、视频号等视觉信息传播平台的流行改变了我国的文化传播方式,短视频已经成为各类媒体获取关注度的重要途径。面对火爆的短视频传播,本文尝试以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个W"理论为依托,以抖音号"国网安徽电力"中"电教授"这一符号化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短视频中的符号化形象对行业融媒体发展的影响。
    • 王铮
    • 摘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家们通过讲述多样化的黄河故事,赋予“黄河”符号不同的文化历史意蕴,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符号内涵,中国文学也逐渐成为传播“黄河”符号和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其中,河南作家关于黄河不同角度的书写,已成为其中重要的一支文脉。李商隐的诗歌、邵丽的《黄河故事》、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分别从个人、家庭、民族三个层面,呈现了黄河文化这一生生不息的命运载体。从“黄河”符号的内涵意蕴入手,结合三位河南作家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提出文学创作中“黄河”符号的文化传播意蕴;进而探究文学作品作为媒介和载体,对黄河文化传播和黄河精神的生成起到的作用与启示意义。
    • 袁伟晨
    • 摘要: 在全球化语境下,各类符号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传递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且随着人们接收信息方式的改变,不同的符号也在形塑着人们的主观世界,而作为体现红色精神的红色文化符号,其现今的传播态势却面临着受众单一、传播渠道狭窄、难以触及青年群体等弱态。文章认为党史作为红色文化符号应当明确自身的功能,在符合当下传播方式的社会实践互动中实现党史作为红色文化符号在符号生态中的中坚地位,引导我国意识形态符号的未来发展。
    • 陈勇; 尹敏
    • 摘要: 从符号传播学角度切入分析冰墩墩背后的流量密码,研究发现在智能媒体时代背景下,冰墩墩的符号消费精准掌握把握了受众心理,传播情境的融合打破了时空限制致使解码意义更加多元,网络连接了不同用户节点在人际传播中链式爆发,三者共同发力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冰墩墩在智能媒体时代中孕育出了全新的符号传播生态。
    • 蔡礼彬; 张子彧
    • 摘要: 数位时代来临,网络技术不断进步,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拍摄的大量照片得以广泛分享和传播,视觉资料在旅游研究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城市“旅游打卡”群体的产生标志着新的旅游行为模式出现。解读游客对城市凝视的焦点、打卡行为的深层含义以及打卡群体行为模式的符号意义,可以把握新型旅游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游客的凝视焦点既包括“物”的凝视,亦包括“心”的凝视。游客打卡行为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感受地标魅力、体验异地文化、平衡想象与真实。“行摄”社群的符号意义构建过程有三个阶段:从对旅游虚拟社区意见领袖的呼应,到建立起自我,实现群体认同,再到在空间置换中追寻新的生命能量。
    • 郑烨; 施晓牧; 刘嘉祥
    • 摘要: 基于线性抽象的符号传播方法在神经网络验证中具有重要地位.针对这类方法,提出了多路径回溯的概念.现有方法可看作仅使用单条回溯路径计算每个神经网络节点的上下界,是这一概念的特例.使用多条回溯路径,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类方法的精度.在数据集ACAS Xu,MNIST和CIFAR10上,将多路径回溯方法与使用单条回溯路径的Deep Poly进行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多路径回溯方法能够获得明显的精度提升,而仅引入较小的额外时间代价.此外,在数据集MNIST上,将多路径回溯方法与使用全局优化的Optimized LiRPA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仍然具有精度优势.
    • 邓浩斌; 郭湘黔
    • 摘要: 为了探索平面视觉语言表达的新思路以及为平面设计创作和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引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与平面设计结合,重新反思和理解视觉艺术设计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分析了视觉语言基本概念及特征和符号学中符号传播的原理,结合平面设计专业知识总结了平面视觉语言的特征和传播原理。以海报设计为例,结合符号学得到平面视觉语言符号文本与纯符号之间的双向推演的原理,运用该原理对其进行深入设计。经过方法论的研究,作品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能让观众结合自身语境赋予作品多样的解读。该方法论为平面设计的创作和解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 战令琦
    • 摘要: 社交场景的传播形态从真实转向虚拟,再到虚实融合的人机互动、人机协同。本文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从身份、角色和关系三个维度完成用户的自我建构分析。虚实融合社交场景赋予用户不同的身份、角色,形成不同的关系,用户在社交场景实现身份识别、身份转换、身份认同,完成角色扮演、融入角色、认同角色价值,激活关系连接、维系关系,实现自我建构与自我认同。
    • 帅志强
    • 摘要: 民俗传播中的雕塑类图像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表征了特定的身份,诱发观者“行动”和“合作”。视觉修辞是雕塑类图像文本含蓄意指的内在机制。妈祖雕塑主要采用同一视觉修辞、空间视觉修辞、实物视觉修辞。妈祖雕塑的同一视觉修辞指共享某些共通性的“像似性”元素,巩固妈祖形象的集体性认知,增进妈祖文化的同一性,建构妈祖文化身份认同,表征妈祖文化身份的集体想象;妈祖雕塑的空间视觉修辞体现为延伸妈祖塑像呈现的物理空间,此图像反复传播而成为地理标识符号,形塑沿海地域身份认同;妈祖雕塑的实物视觉修辞体现为创新雕塑类妈祖图像的组合方式,以此表征宫庙关系身份,营造“海峡两岸一家亲”的场景,塑造“海峡两岸共同体的想象”,勾勒海峡两岸融为一体的图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