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立宪运动

立宪运动

立宪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5699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北方论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立宪运动的相关文献由144位作者贡献,包括乔志强、侯宜杰、傅国涌等。

立宪运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5699 占比:99.84%

总计:95849篇

立宪运动—发文趋势图

立宪运动

-研究学者

  • 乔志强
  • 侯宜杰
  • 傅国涌
  • 岑树海
  • 徐一凡
  • 李强
  • 李耀跃
  • 秋风
  • 秦升阳
  • 章开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蒲琳
    • 摘要: 清末的预备立宪是在西方列强入侵、国内改革呼声高涨的背景下,清政府不得不宣布仿照外国进行立宪,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准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此期间,立宪派、地方实力派等为此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使之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虽然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由此产生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对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也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先导。
    • 李耀跃
    • 摘要: 提升国家动员能力以有效维护国家主权是清末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之一。收回利权运动契合了国家动员社会力量维护经济主权和利益的富强之道,并且在与立宪运动合流中贯穿着官民之间的“权”“利”互动。国民权利话语在维护国家利权的“救国”叙事中获得国家认可和保护,为清末形成君主立宪共识提供了价值基础,进而在“预备立宪”制度框架下成为社会各界获取权力的正当性话语资源。通过“利权”和“权利”所衍生的议题,新式绅商作为国民利益团体代表参与国会请愿和地方治理,在援引新政法令谋求权利实现的过程中重塑着新政下的权力结构。四川保路运动所触发的官民冲突及解决方法则暴露了清末“预备立宪”制度框架的脆弱性。寻求国家富强之道的社会团结需要催生了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的社会共识,而社会却缺乏持续重塑国家权力结构的稳定性力量以支撑权力与权利的良性互动。
    • 智平
    • 摘要: 在电影《建党伟业》中,张謇是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作为新旧时代转换中的士大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前夜,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张謇从主张维新到积极投人立宪运动再到下决心转向革命、走向共和,从埋头苦读到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再到弃官回乡经商办厂,从军中幕僚到改弦易辙投身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洪流,其思想观念总能在一次次艰难探索中发展跨越、与时俱进。
    • 李耀跃
    • 摘要: 提升国家动员能力以有效维护国家主权是清末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之一.收回利权运动契合了国家动员社会力量维护经济主权和利益的富强之道,并且在与立宪运动合流中贯穿着官民之间的"权""利"互动.国民权利话语在维护国家利权的"救国"叙事中获得国家认可和保护,为清末形成君主立宪共识提供了价值基础,进而在"预备立宪"制度框架下成为社会各界获取权力的正当性话语资源.通过"利权"和"权利"所衍生的议题,新式绅商作为国民利益团体代表参与国会请愿和地方治理,在援引新政法令谋求权利实现的过程中重塑着新政下的权力结构.四川保路运动所触发的官民冲突及解决方法则暴露了清末"预备立宪"制度框架的脆弱性.寻求国家富强之道的社会团结需要催生了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的社会共识,而社会却缺乏持续重塑国家权力结构的稳定性力量以支撑权力与权利的良性互动.
    • 周新顺
    • 摘要: 晚清报章政论作为当时被广泛实践的一种“新文体”,其总体面貌和历史局限常常因梁启超的一已文风和个人成就而被遮蔽.综合考察晚清立宪运动中实践“新文体”极具代表性的《东方杂志》可见,这一时期以倡导立宪改良为总主题的新体政论中仍残留着诸多旧的言说习惯,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忽视大众启蒙而习于面向庙堂进言的“奏议”式言说姿态和“连哄带吓”的言说策略.这种旧的言说习惯不仅表明晚清“新文体”并非一次彻底的文体解放,也深刻暴露了立宪派知识分子自身的历史局限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深层困境.
    • 邓敬雷
    • 摘要: 晚清统治集团迫于国内外的强大压力,认识到在世界和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欲求自保,只能学习和效法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制度,实行预备立宪.清廷上下达成了共识,具有一定的诚意和决心,但是在触及自身既得利益时,不能毅然决然地进行变革,导致一错再错,最终丧失改革图存的机遇以及领导变革的主动权.回顾历史,不能简单地视晚清统治集团为"封建老顽固",将晚清政治变革定性为政治骗局,应该深入分析和探索晚清政治变革失败的真正原因,总结吸取历史教训.
    • 张海鹏
    • 摘要: 清末国势衰微,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使得当时一批先进的官员和士绅寻求在中国以君主立宪的方式救亡图存.此时张謇开始投身立宪活动,积极参加和组织了立宪运动,一手操办江苏谘议局,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国会请愿运动.辛亥革命前的十年,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人士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现代化.
    • 李昊雨
    • 摘要: 晚清立宪运动是近代中国试图向近代化过渡的尝试之一,但这场表面上适应了历史规律的核心运动,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清政府不久就倒台了,然而这场运动或多或少的有着影响.本文参考大量文献并深入研究这次运动,分析了失败的原因,给当代依法治国的社会现状做出一些启示.
    • 徐一凡
    • 摘要: 1906年9月1日,晚晴政府朝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希望通过"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在内忧外患国情下,晚晴政府仿行宪政失败是必然的.为此,笔者通过所学知识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晚清立宪运动失败的原因,同时并探究了晚清立宪运动失败对当代依法治国的社会现状的一些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