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频率
空间频率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38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眼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0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10457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全国第九次法医学术交流会、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Design and Management Summit Forum in 2011 & the Second Design Academic Conference of Chinese Worldwide (IDM 2011)(2011国际创新设计与管理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世界华人设计学术研讨会)、2009北京国际航空航天临床医学学术会议等;空间频率的相关文献由1009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军财、吴德正、蒂莫西·W·詹姆斯等。
空间频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0457篇
占比:99.71%
总计:110783篇
空间频率
-研究学者
- 姚军财
- 吴德正
- 蒂莫西·W·詹姆斯
- 克里斯汀·E·詹姆斯
- 大卫·R·查斯
- 王辉
- 申静
- 章成栋
- 萨米特·桑胡
- 薛冬
- 陈伟
- 陈国策
- 陈雪艺
- 于红旗
- 任雪畅
- 伊凯
- 伍凡
- 关杰勇
- 刘剑
- 刘守
- 刘文丽
- 卡尔佩杜·R·帕萨德
- 史学锋
- 叶青
- 吴时彬
- 周一宇
- 姚汉民
- 张华良
- 张颂
- 朱卫东
- 李伟生
- 李勇
- 李国华
- 杨上供
- 栾奎峰
- 焦娇
- 爱尔戴德·莱尔
- 甘亮勤
- 罗伯特·L·奥勒森
- 艾库特·波坦
- 艾育德
- 蔡晓鸥
- 谢永杰
- 谭毅
- 贾传荧
- 赵堪兴
- 赵岩
- 马恒
- 高明亮
- 黄元锦
-
-
刘俊;
庄丽华;
薛彩霞
-
-
摘要:
当前较多图像修复算法主要利用图像的结构信息来计算待修复块的优先权,忽略了图像的清晰度信息,导致修复图像中含有振铃以及块现象等问题。对此引入图像的空间频率,设计了基于清晰度信息与灰度差异熵的图像修复算法。首先,将数据项、空间频率和置信度项进行组合,形成待修复块的优先权度量函数,使其在优先权的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图像的清晰度信息,以提高优先权值计算的准确性,确保合理的修复顺序。然后,采用图像的灰度差异信息,构造灰度差异熵函数,计算合适的样本块大小。最后,联合绝对差平方和SSD与灰度差异熵函数,从图像的色彩差异信息以及灰度差异信息出发,确定待修复块对应的最优匹配块,以修复图像。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已有的图像修复方法而言,所提算法具备更为理想的修复效果,对应的结构相似度值更大,其输出结果中不含有振铃和块现象。
-
-
-
高志山;
赵雨晴;
马剑秋;
袁群
-
-
摘要:
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很快.其中,光学元件制造向尺度愈来愈大(单体直径达数米)和愈来愈小(尺度在微纳米量级)极端方向发展,对非接触式光学检测技术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以光学表面宽频谱轮廓形貌的检测技术及仪器为例,分析国内外的发展概貌与趋势,展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系列光学干涉检测仪器成果,对于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科学意义.
-
-
姜兆祯;
韩裕生;
任帅军;
张延厚
-
-
摘要:
偏振成像可以得到目标的多维偏振信息,各偏振参量图像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它们之间不仅包含大量的共有信息,还拥有各自的特有信息.针对如何从复杂背景中凸显目标,提高目标的辨识度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偏振图像融合算法,将传统PCNN模型扩展到双通道,采用像素的平均梯度(AG)作为PCNN的链接系数,空间频率(SF)作为模型的输入项,对强度图与偏振度图进行融合处理,最后将实验结果与其他常用方法进行对比,客观评价指标表明,该算法融合效果更佳,且融合图像的边缘细节特征也更为清晰明显.
-
-
王惠林;
栾亚东;
贺剑
-
-
摘要:
针对某多波段共口径长焦距反射式红外成像系统最小可分辨温差(minimum resolvable temperature difference,MRTD)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测试结果偏离设计值这一现象,从MRTD的定义入手,详细梳理了观察频率响应、视觉角、采样相位传递函数等因素对MRTD测试结果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采样相位对红外系统静态和动态MRTD的影响情况,论证了空间频率在06.fN~09.fN区间内,静态MRTD测试值会偏离设计值.最后,通过实验室测试验证了采样相位传递函数是影响红外成像系统MRTD的主要因素.
-
-
郑伟;
安晓林;
李涵;
马泽鹏
-
-
摘要:
为解决三维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融合细节表达不足及能量信息不完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非下采样离散剪切波变换(3D Nonsubsampled Discrete Shearlet Transform,3D NSDST)和改进空间频率(spatial frequency,SF)相结合的图像融合方法。利用3D NSDST将MRI图像和PET图像分解为一个低频子带和若干个高频子带。低频子带取用改进SF的融合策略,自适应调节图像块的大小,同时考虑了三维空间内二十六邻域的体素信息,引入了三维拉普拉斯能量和来保留细节信息。高频子带取用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ulse Coupled Neural Network,PCNN)的融合策略,将三维拉普拉斯能量和作为输入,并用三维梯度能量作为链接强度来调节神经元。最后经3D NSDST逆变换重构图像,实现MRI/PET图像融合。实验结果表明,3D NSDST和改进空间频率相结合的融合策略可以有效保留图像中的细节信息,同时不会影响图像的整体对比度,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上与已有算法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
-
-
-
陈德请;
叶丰铭;
曾于钧
-
-
摘要:
本研究利用不同空间频率与对比度的正弦光栅视标,量测眼睛视觉系统的分辨力与生理功能,建立成人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量测技术。一般视力检查采用较高对比度视标对受测者黄斑部做视力检查,无法客观获得受测者对物体的渐层黑白与微细部分的对比敏感度真实反应。正常视力对比敏感度函数完整曲线分布为倒“U”型,高于倒“U”型表示优,低于倒“U”型为不佳。本实验选用视力1.0的16位老年人进行测试,发现受测者对比敏感度测试值在倒“U”带区的低、中及高频区域都偏低。分析原因系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眼睛屈光介质光学特性下降、视网膜解析能力减弱及感光细胞逐渐凋零,致使无法获得正常倒“U”形反应。
-
-
彭天放
-
-
摘要:
4月27日晚,北京的夜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列队整齐的一串"流星"排成肉眼可见的"一字形"缓慢地划过天空。4天后,同样的景象又出现在厦门的夜空……尽管很多国人对这幕场景感到陌生和惊奇,但国内熟悉航天产业的人早已在严阵以待这批特殊"访客"。它们不是UFO,而是来自美国一家著名的科技企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的卫星阵列。
-
-
-
胡威捷;
赵达尊
- 《中国照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颜色科学的理论与图像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现代的色度学及色貌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大尺寸、相互独立的均匀色块的视觉实验基础之上,对于存在着纹理结构的图像的应用会产生较大的偏差,所以本文提出对空间频率对色貌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非对称匹配的视觉心理物理实验的方法来定量分析视觉的空间频率性质.本文介绍了视觉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实验的一些结论.
-
-
梁宇光;
张馨元;
刘技辉;
汤鹏;
刘薇;
关楠思
- 《全国第九次法医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通过受试者不同空间频率的刺激,观察正常人以及一眼不同视力状态下单、双眼P-VEP的特点.方法:选用3×4、12×16、48×643组不同的空间频率的棋盘格作为刺激信号,记录Oz点的P-VEP波形.结果:3×4刺激频率时,双眼P100各组间潜伏期P>0.05,双眼视力1.0组P100波幅与0.4、0.1、雾视组比较P>0.05;0.7组与0.1组比较P<0.05.12×16刺激频率时,双眼P100各组间潜伏期P>0.05,双眼视力1.0组P100波幅与0.4、0.1、雾视组比较P<0.05;0.7组与0.1组比较P<0.05.48×64空间频率刺激时,双眼P100各组间潜伏期P>0.05,双眼视力1.0组P100波幅与0.7、0.4、0.1、雾视组比较P<0.05;0.7组与0.4、0.1组比较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3种空间刺激频率时随着单眼屈光不正程度的增加,P100的峰潜伏期无明显变化;3种空间刺激频率时随着单眼屈光不正程度的增加,P100的波幅降低.单眼存在屈光不正下的双眼PVEP可以作为识别伪盲的手段.
-
-
-
-
贾辉;
姚勇;
施伟杰
- 《2008中国兵工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介绍了机械准直器的基本结构和它的性能特点,在机械准直器从产生到现在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何光学、物理光学以及傅里叶光学的发展阶段,总结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对机械准直器的理论解释以及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对机械准直器的傅里叶光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看法,并讨论了采用二维傅里叶光学模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二维傅里叶光学公式计算的可行性.
-
-
贾辉;
姚勇;
施伟杰
- 《2008中国兵工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介绍了机械准直器的基本结构和它的性能特点,在机械准直器从产生到现在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何光学、物理光学以及傅里叶光学的发展阶段,总结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对机械准直器的理论解释以及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对机械准直器的傅里叶光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看法,并讨论了采用二维傅里叶光学模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二维傅里叶光学公式计算的可行性.
-
-
贾辉;
姚勇;
施伟杰
- 《2008中国兵工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介绍了机械准直器的基本结构和它的性能特点,在机械准直器从产生到现在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何光学、物理光学以及傅里叶光学的发展阶段,总结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对机械准直器的理论解释以及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对机械准直器的傅里叶光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看法,并讨论了采用二维傅里叶光学模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二维傅里叶光学公式计算的可行性.
-
-
贾辉;
姚勇;
施伟杰
- 《2008中国兵工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介绍了机械准直器的基本结构和它的性能特点,在机械准直器从产生到现在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何光学、物理光学以及傅里叶光学的发展阶段,总结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对机械准直器的理论解释以及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对机械准直器的傅里叶光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看法,并讨论了采用二维傅里叶光学模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二维傅里叶光学公式计算的可行性.
-
-
贾辉;
姚勇;
施伟杰
- 《2008中国兵工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介绍了机械准直器的基本结构和它的性能特点,在机械准直器从产生到现在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何光学、物理光学以及傅里叶光学的发展阶段,总结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对机械准直器的理论解释以及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对机械准直器的傅里叶光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看法,并讨论了采用二维傅里叶光学模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二维傅里叶光学公式计算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