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枢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36911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针灸临床杂志、中国康复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等;中枢性面瘫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立群、孟智宏、彭敏红等。

中枢性面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6911 占比:99.97%

总计:437026篇

中枢性面瘫—发文趋势图

中枢性面瘫

-研究学者

  • 刘立群
  • 孟智宏
  • 彭敏红
  • 田光
  • 冯金花
  • 卜玉珍
  • 吴海霞
  • 张柳娴
  • 李凌鑫
  • 李振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慧; 夏有兵; 巩尊科; 王世雁; 马柯; 闫金秋
    •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选取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试验组(n=27)。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面部肌群康复训练。试验组加患侧初级运动皮质5 Hz rTMS治疗,对照组在同一治疗部位予以相同参数的假刺激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修订版House-Brackmann分级系统(HBGS-2)、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静息时双侧嘴角至人中下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差、最大努力示齿时双侧嘴角至下颌中切牙交点的水平距离差和伸舌时舌中线偏离面部正中线的角度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价。结果两组各脱落1例。治疗前,两组HBGS-2评分、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评分、静息时双侧嘴角至人中下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差、最大努力示齿时双侧嘴角至下颌中切牙交点的水平距离差和伸舌时舌中线偏离面部正中线的角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显著改善(|t|>8.987, P2.939, P<0.01)。结论患侧初级运动皮质5 Hz rTMS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
    • 杨威; 曾杜纯; 程枭; 谭同才
    • 摘要: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疗法对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4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物理治疗等常规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Modified House-Brackmann量表(MHBN)及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估面神经功能及治疗效果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HBN分级、FDIp评分和FD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MHBN分级、FDIp和FDI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 王雅泽; 吴松; 张珊珊
    • 摘要: 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初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血管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同时予以调督和胃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药熏蒸治疗,疗程均为4 w。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H-B量表功能值、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MHBN),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面部测量指标,包括静态时两侧口角至门齿中缝的距离差(D1)、静态时两侧眼外眦至嘴角距离差(D2)、微笑时D1和噘嘴时D2。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内皮素(ET)、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量表功能值、FDI躯体功能(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FDI社会功能(FDI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HBN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止时D1、D2及微笑时D1、噘嘴时D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ET、IgA、IgG、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督和胃针法联合中药熏蒸可有效改善H-B功能值、FDI评分、MHBN分级,缓解面部症状,治疗中枢性面瘫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ET的合成和释放有关。
    • 段红玲; 刘静
    • 摘要: 面瘫如何分类根据病灶位置的不同,面瘫一般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在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间的皮质延髓束出现病损,表现为病变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同时常伴有面瘫同侧肢体瘫痪、腱反射异常、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等,多是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炎症、脑外伤等造成的,其预后较差,主要由发病病损程度决定,发病时需要立即到神经科或急诊科就诊。
    • 吴伟
    • 摘要: 目的 研究针灸疗法治疗面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6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医取穴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满意度及抑郁评分.结果 观察组中枢性面瘫与周围型面瘫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16/17)、92.31%(12/1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12/18)、58.33%(7/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8、3.949,P=0.042、0.047<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42.96±3.05)分,低于对照组的(48.32±2.7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02,P=0.000<0.05).结论 使用针灸疗法对面瘫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轻心理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裴培; 张婷
    • 摘要: 目的:研究中枢性面瘫给予牵正散加减联合合谷穴针刺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自2018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患者.以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共得86例患者,随后以一般资料均衡、数量相等的原则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合谷穴针刺.观察组给予牵正散加减+合谷穴针刺.结果:对两组治疗后组间的总有效率和House-Brackmann分级予以对比,结果均P<0.05.结论:中枢性面瘫给予牵正散加减联合合谷穴针刺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方面的效果值得肯定.
    • 吴彩玲
    • 摘要: 目的:探讨面瘫患者应用易罐和电针刺激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78例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双色球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电针刺激治疗,观察组应用电针刺激和易罐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采用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面部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患健侧波幅比值.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79.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口轮匝肌、鼻肌、眼轮匝肌患健侧波幅比值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罐和电针刺激联合治疗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疗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应用推广价值高.
    • 许婧
    • 摘要: 目的 对中枢性面瘫患者实施针刺疗法之后,分析其对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时间段在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将在该院接收并实施治疗的面瘫患者5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平均分组的方式分成了两组,每组25例,针刺组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为针刺疗法,而基础组患者则是以常规西药展开对症治疗,将两组的研究数据进行收集和比较.结果 针刺组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与自理能力评分数据高于基础组的数据评分,而在面瘫程度评分上,则是针刺组数据低于基础组数据,但3项临床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其中针刺组不良反应占比为4.0%(1/25);而基础组不良反应占比为28.00%(7/25),基础组的不良反应占比显著多于针刺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25、P=0.0061).结论 采用针刺疗法对中枢性面瘫的患者展开治疗,不但能够大大提高治愈率,也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面瘫程度,进一步恢复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