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科普产业

科普产业

科普产业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548篇;相关期刊39种,包括经济研究导刊、科技和产业、新闻前哨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2012(安徽·芜湖)中国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科技馆馆长论坛暨2012年全国科技馆馆长论坛等;科普产业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任福君、孙文彬、李黎等。

科普产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2.28%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3548 占比:97.29%

总计:3647篇

科普产业—发文趋势图

科普产业

-研究学者

  • 任福君
  • 孙文彬
  • 李黎
  • 汤书昆
  • 郑念
  • 郭健全
  • 魏景赋
  • 任伟宏
  • 刘广斌
  • 周建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萌萌; 张勇军
    • 摘要: 科普产业如何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实现科普公益性同时,实现较好的商业价值,是当前科学传播需要关注的课题.本文以4V营销策略理论即"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为分析框架,通过对武汉合家欢儿童娱乐公司进行案例分析,探寻了通过"科普+儿童游乐+教育"的发展模式,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差异化特色,满足目标群体的多功能需求,从而提高产品与品牌的附加值,达到企业与用户的情感共鸣.
    • 赵阳; 苏周平
    • 摘要: 科普载体是科普产业负载、展示的工具,是传递科普知识的媒介。不断探索创新科普载体的多元化发展是科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高校、企业是科普产业利益共同体,彼此之间的深度融合、高度合作、密切协同,是新时代我国科普产业螺旋式上升、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论模型,分析了建构科普产业三螺旋协同创新机制的政策逻辑、运行逻辑与价值逻辑,并提出建构和优化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扩散机制与激励机制。
    • 王玉玲; 姚煦; 章建; 李勃
    • 摘要: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是提高我国民众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存在理论研究较少,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主要从科普政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农村科普工作、科普产业研究4个方面对我国科普工作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宁夏的科普工作提出了4点思考,以期对全国乃至宁夏科普工作的优化梳理出一些可行的依据。
    • 摘要: 游戏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是生活、艺术、科技的有机融合。2021年4月10日,主题为“科普产业的创新与变革”的中国科普游戏大会在上海科技馆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指导,上海科技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上海科学院、波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及游戏企业的百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会上发表了科普游戏的新思想、新创意及新作品,并发布《科普游戏产业发展宣言》。
    • 王小明
    • 摘要: 5G时代,数字技术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重塑。科普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应抓住机遇,走引领之路。本文以科普影视为视点,分析了数字时代下科普影视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探讨了其在内容与路径维度上的研发途径,分享了上海科技馆科普影视的实践成果,并对科普产业未来发展的挑战进行思考。
    • 萧滢擎
    • 摘要: 科普产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将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正如科普产业从业者所说,"科普产业的核心是科学,灵魂是文化,生命是创新。"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科普产业发展,可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事业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相关产业于科普化层面倾力也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健全、有效的科普产业运行机制涵盖创意、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科普产业需以商业化外延平衡"科学"与"普及",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并行,以需求为导向,提供大众喜爱并乐于接受的科普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市场价值转化。
    • 欧善国
    • 摘要: 探索通过气象科普产业发展,推动气象科普事业发展,提升国民气象科学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诊断气象研学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采取适宜的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开展气象研学活动,可以促进气象科普产业的发展.建议通过充分利用气象科普场馆、示范校园气象站、农业生产基地等资源,挖掘气象与教育融合内容,加强"气象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研发,注重研学旅行理论研究和创意互动策划,多举措开展气象研学活动,促进气象科普产业和气象科普事业的融合发展.
    • 陈海涛; 张勇军
    • 摘要: 在科普公益与产业并举的背景下,研究科普产业的盈利模式,促进科普产业做大做强,反哺科普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分析科普产业的盈利模式,就要结合当前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从"传者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变革,分析科普产业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本文以改制为企业的武汉科技报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从用户需求视角总结提炼出三种科普产业盈利模式:内容盈利,满足公众用户的价值需求;渠道盈利,满足政府用户的便利需求;活动盈利,满足社会用户的优选需求.但要实现科普产业的盈利模式创新,还需在差异化盈利、价值链盈利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在政策扶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方面真正出台具体措施,才能促进科普产业做大做强.
    • 张莹
    •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从主体来看,档案机构表现出实现文化职能转型的需求,从客体来看,科普知识服务市场出现了新风口,从工具来看,数字人文的发展要求档案机构提供科普知识服务的新体验.为了应对上述趋势,建议档案机构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以主题为抓手,优化科普知识服务的叙事表达;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科普知识服务的到达率;三是以数字人文为工具,加强科普知识服务的获得感.
    • 王小明
    • 摘要: 5G时代,数字技术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重塑.科普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应抓住机遇,走引领之路.本文以科普影视为视点,分析了数字时代下科普影视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探讨了其在内容与路径维度上的研发途径,分享了上海科技馆科普影视的实践成果,并对科普产业未来发展的挑战进行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