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秃尖

秃尖

秃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专利文献5930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中国种业、种子科技等; 秃尖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照华、刘国华、吕云生等。

秃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1.95%

专利文献>

论文:5930 占比:98.05%

总计:6048篇

秃尖—发文趋势图

秃尖

-研究学者

  • 丁照华
  • 刘国华
  • 吕云生
  • 吴升
  • 唐祈林
  • 孙琦
  • 孟昭东
  • 张发军
  • 李凯
  • 李文才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晶甜12号是中熟甜玉米品种,适宜在江苏省各地种植。该品种播种至采收鲜穗85天;株高225厘米,穗位高100厘米;穗长17.0厘米、粗4.6厘米,秃尖长0.9厘米,每穗12.6行,每行34.0粒;千粒鲜重337克,鲜穗出籽率69.0%。
    • 叶德成
    • 摘要: 玉米秃尖是由雌穗顶端小花败育或正常小花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正常授精结实或授精后不能正常灌浆而败育,使其难形成籽粒的现象。这一不良特性会导致不同程度减产。据多年调查,一般可减产4%~8%,平均5.6%。最高的干旱年份田块减产达30%以上。玉米秃顶的减产原理是穗粒数的减少,因此研究如何减少秃顶是增加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作者根据多年调查研究,对玉米果穗秃尖的原因和防控策略进行浅析,以期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和玉米种植者提供参考。
    • 孙爱华
    • 摘要: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是一项新型的玉米栽培技术,就是将原来两条各宽60厘米的小垄合成一条大垄,每条大垄上种植两行玉米,行距控制在40厘米,大垄之间的垄距控制在80厘米。玉米双行覆膜栽植有疏有密,田间通风透光较好,植株受光照面积较大,光合作用更强,有利于提高整个玉米植株群体的生长发育能力。通过推广应用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能够确保玉米果穗长、秃尖轻、成熟度高、穗粒数多,实现玉米增产高产.
    • 王家腾
    • 摘要: 随着市场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人们日常饮食需求也逐渐提高,鲜食甜玉米需求量不断提升,闽甜6855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杂交选育出的一种新型鲜食甜玉米,品质优良、结实饱满、果穗秃尖小、市场销售前景广阔。闽甜6855已进行了示范种植,取得了优异的种植成效,每亩地带衣鲜穗产量达到1245.6~1310.5 kg,每亩实际生产效益达到2860~3140元。
    • 摘要: 该品种由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于2019年8月通过审定,审定编号:冀审玉20190007。其主要特点是株高适中、高产稳产、抗倒耐旱、籽粒脱水快。特征特性:邢玉18幼苗芽鞘紫色,株高264 cm,穗位102 cm,株型紧凑。果穗筒形,红色穗轴,穗行数约16行,秃尖1.9 cm。黄色籽粒,半马齿型,千粒重约341.1 g,出籽率86.1%。河北省夏播生育期106 d左右。
    • 厉金芹(整理)
    • 摘要: 玉米锈病作为玉米生长中后期的一种病害,的确是比较常见,但今年镑病的发生面积尤为广泛;从8月中旬开始,特別是河南省由于受洪涝灾情影响,夏玉米锈病的发生就更严重,以致于不值得补救而放弃,造成了绝收。玉米锈病属于一种气传性病害,传播速度快,短期内会从小面积发生、传播,最后造成大范围危害患病后的玉米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发生严重时玉米植株干枯.影响后期玉米灌浆以及成熟,导致秃尖、籽粒不饱满增多、千粒重下降,最终形成减产。
    • 张秀梅
    • 摘要: 最近几年北票地区玉米生长秃尖多穗的情况时有发生,已成为困扰农民的问题之一.多穗会造成玉米果粒偏小,或籽粒数减少,大面积的多穗现象会减少产量.如果多穗现象严重的话,绝收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 苏种
    • 摘要: 一、春风886春风886是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成的中熟半紧凑型普通玉米品种,适宜江苏淮北地区夏播及淮南地区种植。1.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子叶椭圆形,叶色绿,叶缘浅绿色,生长势强。株型半紧凑,茎秆粗壮。颖片淡紫色,花药紫色,花丝红色。果穗筒形,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江苏省区试平均结果:(淮南)株高269厘米,成株叶片19片,穗位高107厘米;穗长17.1厘米、粗5.0厘米,秃尖长1.4厘米。
    • 覃嘉明; 王兵伟; 郑加兴; 覃永嫒; 黄安霞; 何静丹; 韦绍丽; 时成俏
    • 摘要: 【目的】构建在秃尖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的玉米高密度SNP遗传图谱,并对其秃尖QTL进行定位,为玉米秃尖分子机理研究及玉米抗秃尖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无秃尖性状的自交系S群411331为母本、有秃尖性状的自交系综53313为父本,通过杂交和自交获得F2代群体。利用容量达10K的分子芯片获取大量SNP分子标记,从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SNP分子标记,构建F2代群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并结合秃尖表型数据,分别采用QTL定位软件Rqtl和QTL.gCIMapping.GUI 1.1对相应的秃尖QTL位点进行鉴定及定位。【结果】F2代群体的平均秃尖长度为4.25 cm,说明其秃尖性状更偏向于父本综53313,秃尖整体较长,且秃尖变幅为0~6.1 cm,偏度和峰度值均位于-1.00~1.00,符合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从2612个多态SNP分子标记中共筛选出2599个SNP分子标记成功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总图距5624.38 cM,标记间平均距离2.27 cM。利用Rqtl共检测到6个QTL,分别位于第3、4、5、6、8和9染色体,其中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最大的2个QTL分别位于第6和8染色体,解释遗传变异的14.4%和16.3%。利用QTL.gCIMapping.GUI 1.1共检测到9个QTL,分别位于第1、4、5、6、8和9染色体,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最大的2个QTL分别位于第6和8染色体,与Rqtl检测结果相比,二者均在第8和9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检测到1个QTL,在第5染色体检测到的QTL位置也较邻近,且效应最大的2个QTL均位于第6和8染色体;不同之处在于Rqtl在各染色体上只检测到1个QTL,而QTL.gCIMapping.GUI 1.1在第6和8染色体分别检测到2和3个QTL,在第1染色体检测到1个QTL,在第3染色体未检测到QTL,而Rqtl检测出的第1和3染色体QTL情况相反。【结论】玉米秃尖QTL分别位于第1、3、4、5、6、8和9染色体,其中主效QTL在第6和8染色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