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私欲

私欲

私欲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相关期刊175种,包括天风、政府法制、民主与法制等; 私欲的相关文献由210位作者贡献,包括叶知秋、周琳、唐灿灿等。

私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100.00%

总计:214篇

私欲—发文趋势图

私欲

-研究学者

  • 叶知秋
  • 周琳
  • 唐灿灿
  • 宋福范
  • 田英杰
  • 董甲河
  • 赖忠先
  • 赵化南
  • 丁宁
  • 东方尔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甲河
    • 摘要: 王畿与江右王门互动频繁,共同探讨致良知工夫论议题.二者工夫论的不同点在于王畿强调凡圣的同一性,提出良知见在说,以直达良知本体为主,觉化私欲为辅,属于顿悟路线;江右王门强调凡圣的差异性,痛感私欲对于良知本体的强大遮蔽作用,重视致良知工夫,认为良知主宰与扫荡私欲同等重要,属于渐修路线.二者致良知路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根器不同,王畿是上根之人,江右王门诸子是中下根之人,但两种路线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取益、共跻圣域的.
    • 龚建伟
    • 摘要: 李贽的"童心说"发源于阳明心学、王学左派和泰州学派,同时受到其他的一些思想影响.在李贽看来,童心是人的真心,而人的私欲也发源于此.宋明理学扭曲了人的童心,让人的私欲不能得到真实的表达.而基于"童心说",人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是非观念.私欲与是非是李贽"童心说"的二重向度,而这两点则最终统一于李贽的"真心"这一个体主义伦理观.虽然不太彻底,但是这一观点对传统观念仍然有颠覆性,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 黄行福
    • 摘要: 原文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②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③不止也。其背甚涩④,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⑤,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选自柳宗元《蝜蝂传》)。
    • 邓世虎
    • 摘要: 权力失去监督是祸害,私欲失去控制是灾难。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像无舵的航船;失去节制的私欲,就像决堤的洪水。权力制约是防腐的良方,监督失控是犯罪的温床。本文从如何理解监督内涵、明确监督任务、整合监督力量发挥监督效能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进行监督。
    • 徐朝旭; 蔡春良
    • 摘要: 历代学者对孟子“寡欲”之“欲”的内涵有三种诠释:中性说、善恶混合说、私欲说.将三种诠释分别代人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命题并进行话语分析,可以得出三种不同的结论.中性说认为孟子“养心”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最大程度地压制和减少生存之欲,这有违孟子以道作为取舍欲望的根本标准,也与孟子的生活经历不符.混合说虽然在义理上可以成立,但与孟子教化世人之欲望的处置方式不符,故与孟子思想存在差异.只有私欲说才与孟子的思想体系和实际生活相一致,并符合儒家工夫论的逻辑进路与具体实践,可见孟子“寡欲”之“欲”指的是私欲.厘清孟子“寡欲”观的思想内涵,不仅有助于了解儒家理欲学说的发展脉络,而且对于生态危机背景下正确认识道德与欲望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张海丽
    • 摘要: 王阳明的良知学认为“良知”是社会所有个体之间先天具有的道德准则,良知是一种本然之知、先验之知。在依从良知的基础上时时省察,通过知行合一的功夫去除内心的私欲完成真知的发掘,并完成个体的修养与磨练。本文从良知学产生的历史契机出发,对良知的特性进行梳理,进而对致良知何以可能展开论述。良知作为道德理性原则,指引我们明白何者为是何者为非,由内而外逐渐展开实际行动。尽管王阳明的致良知有着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到物欲影响而舍本逐末的个体,一定程度上能从道德本体的角度为解决当下的矛盾提供一些启发。
    • 胡长海
    • 摘要: 针对阳明后学的空疏学风以及淡化儒家实然伦理的流弊,冯从吾致力于厘清儒学与"异端"的差异,强调凸显儒家实然伦理以挽救心学弊端。具体而言,冯从吾认为丢过"理"字谈心便是"异端",指出"异端"与儒家论心上的对立,彰显心学实然伦理内涵;同时,冯从吾厘清儒家与"异端"论"无"的差异,强调儒家论"无"乃是无私欲而有人伦,"异端"论"无"乃是无人伦而有私欲;针对阳明后学与佛老虚化伦理导致的人欲放纵,冯从吾从人伦之"性"角度凸显儒家伦理,批判佛老与告子以自然论"性";最后,冯从吾重视躬行践履,强调科举与理学、做官与做人的内在统一。冯从吾"异端"观针对阳明学流弊的空疏学风,彰显实然伦理,批驳"异端"虚空与放纵欲望,体现了明中后期学术转向与儒学"异端"观的演变,凸显其注重实理实行的学术特征。
    • 池国华; 朱俊卿
    • 摘要: 传统观点认为,制度反腐在于通过约束权力实现“不能腐”,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腐败治理机制呢?以2007年~2012年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内部控制本质为理论依据,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以节制私欲为本位的“不敢腐”与“不想腐”治理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内部控制既能够通过刚性治理机制压制私欲,实现“不敢腐”;也能通过柔性治理机制引导私欲,实现“不想腐”.上述作用机制是由内部控制的监督与激励本质决定的,而“不能腐”机制是由制衡本质决定的.
    • 宝贵贞; 赵哲轩
    • 摘要: 熊十力《读经示要》阐述了《大学》"三纲八目"的经义,其中"诚意"论与朱子、阳明所论分歧较大.概言之,熊十力认为朱子、阳明从"好善恶恶"上理解"诚"是未解真义,且批判阳明将"意"与私欲混为一谈尤为谬甚,此外反驳了阳明后学"意为心之主宰"的观点.熊十力的"诚意"论是解释《大学》经义的又一新思路,是理解其心体论的重要参考,但是,其所论经义与对诸子阐发的批判并非凿凿之言,仍有可商榷之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