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禅宗语录

禅宗语录

禅宗语录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汉语、宗教、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专利文献16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法音、佛学研究、佛教文化等; 禅宗语录的相关文献由7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小荣、张鹏丽、卢烈红等。

禅宗语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84.91%

专利文献>

论文:16 占比:15.09%

总计:106篇

禅宗语录—发文趋势图

禅宗语录

-研究学者

  • 李小荣
  • 张鹏丽
  • 卢烈红
  • 王长林
  • 刘坚
  • 张泰
  • 李家傲
  • 江蓝生
  • 邱蔚华
  • 鞠彩萍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小荣
    • 摘要: 通过版本比对和梳理相关佛教伪经史料,可以确认张祜嘲笑白居易《长恨歌》的用语不是“目连变”,而是“目连经”;而《东京梦华录》所说“尊胜目连经”,实指《尊胜经》和《目连经》,其“目连经救母杂剧”之“目连经”实指《佛说目连救母经》。此外,宋元以来的禅宗语录,也是检讨目连故事传播及目连文化生成史的重要宝库,很值得深入挖掘。
    • 侯本塔; 潘婷
    • 摘要: 刘禹锡诗歌在后世禅林的接受,主要包括著录接受、批评接受和应用接受三种类型,其中又以应用接受最具特色也最为重要.基于禅宗语录的应用接受大致出于两种目的:一是辅助佛禅理念的理解,二是作为接引后学的手段.前者主要借用刘禹锡诗歌进行禅意的表达、佛法的讲说和僧诗的创作,后者则将其用于生起疑情、截断思维及赞颂古德等接引过程之中.对于刘禹锡诗歌在禅林接受情况的考察,有助于加深学界对"借诗说禅"现象的认识.
    • 李小荣
    • 摘要: "农禅并重"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纵观历代禅宗语录,所载农禅诗比比皆是.其中,具有鲜明音乐文学特色的是田歌和秧歌.若从作品生成的"文学场域"及其体现的"场所精神"看,不少田歌秧歌是禅宗农业生活的真实记录,并且常直接用于特定的禅堂仪式,意在以乐悟禅,此类作品可视作狭义类.而直接抒写禅师对农事生活感念之情的作品,则可归入广义类,它们往往和禅宗仪式没有直接的联系,其性质更接近于文人农禅诗.当然,狭义类作品的音乐性远远强于广义类中的抒情型.但无论狭义类还是广义类,禅宗田歌秧歌创作的思想基础都是"农禅一味",同时,其历史进程则呈现出内外合一的发展态势.
    • 王闰吉; 陈缪
    • 摘要: 禅宗语录有不少疑难方俗语词,颇难考释,"风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学者或曰"风"与"锋"通用,或曰"风后先生"就是"伶俐汉",皆有可商之处.其实,宋人很早就视其为歇后语,意思就是其后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日本室町、江户时代保留了大量的注释书,其诸多注释中,因为也大都是中国传过去的,所以也均视其为歇后语,表达与宋人类似的意思.因此,在禅录口语资料相对欠缺的情况下,更应该尊重极为难得的故训资料.此释义可以通赅众例,从词义来源上探讨也足以证明释义不误.
    • 李小荣
    • 摘要: 禅宗文学特色的形成与禅宗对世俗经典作家及作品的接受传播关系甚密。两宋以来的禅宗语录,经常言及屈原其人其事其诗,尤其是在端午上堂说法等仪式场合。而古代禅林对屈原形象和楚辞的接受与传播,大致分为三个时段:(1)南北朝至唐,其特点是知识型为主,创作型为辅;(2)宋元,其特点是创作型、表演型为主,知识性为辅;(3)明清,其特点是创作、表演二型并重,遗民形象突显。僧俗的接受传播,总体说来是大同小异,但禅宗与端午禅堂仪式相结合,而且经常戏论屈原形象。究其成因,则和禅宗特有的空观、无分别思想有关。
  • 6. 两宋禅宗语录与讲史话本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李小荣
    • 摘要: 讲吏是两宋话本小说最有特色的类别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禅宗语录也多引史为据,而且,其所涉历史人物与讲史类话本一样,多以政治家、军事英雄为主体.究其成因,既与中国强大悠久的史学传统有关,又和佛教文学内部的讲史传统特别是禅宗语录以兵(战)喻禅的传统有关.
  • 7. 禅宗语录钟馗形象略论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李小荣
    • 摘要: 钟馗是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中最常见的文学形象之一.有趣的是,他也出现于禅宗语录中.而五代宋初以后的禅师,在上堂说法时除了认同其为除夕、端午等民俗题材捉鬼驱疫之保护神形象以及文人化的审美形象(如嫁妹、出游和醉酒等)之外,又对钟馗形象有所重塑,像道枢就把他捏合成医者、巫者、丐者和酒徒的混合体.究其成因,主要和禅宗以戏说法的传统有关.
    • 邱蔚华
    • 摘要: 禅宗语录引用朱熹《春日》,句式灵活多变,主要有四:单句、双句、三句及全诗完整引用,这体现了禅师细腻运用文字的禅风.其接受与传播的途径是多渠道的,要之有四:上堂说法、小参、赞及颂古作品.其接受与传播的类型可分为拟诗(句)型、翻案型、诗情剧化型和应景说理型.朱熹《春日》诗为历代禅师广为引用、传播之因在于:一是此诗诗意、诗境营构的思维模式与禅宗随机拈物谈禅说法、以诗喻禅的语用原则相契合,二是此诗之旨趣与禅宗义理及参修悟道方法相通相融.
    • 李小荣
    • 摘要: 在盛唐三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之中,禅宗语录讨论最多的不是“诗佛”王维而是“诗圣”杜甫,从北宋开始,还出现了持续近千年的杜诗崇拜现象.禅师借杜诗说教并以之喻禅、释禅、证禅,取材极其广泛,运用自如,形式多样,无论是篇章语句之摘引,还是对杜诗的字词改易、句式变动、语序调整、意义转移乃至步韵唱和,大都体现了以故为新的创新意识.究其成因,一方面和多数禅僧对杜甫创作经历、善写日常生活,杜诗精于句法、语言清丽雅正、写景状物心境合一的高度认同有关,另一方面,它是两宋以来士僧文化互动的产物,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的示范引领,特别是江西诗派和“文字禅”诗学的理论指引,对禅僧学杜的影响最为深远.
    • 邱蔚华
    • 摘要: 禅宗语录中的朱熹形象有着丰富的宗教意涵,或被重塑为近佛随护的居士,或诗意再现为任运自然的悟者,或被抒写成游走禅门的方外密友,或被演绎为禅师接引弟子的媒介.这些丰富的形象蕴涵着厚重的佛禅文化底蕴:一者反映了儒释文化的深相互动与碰撞交融;二者朱熹形象的佛禅化融合了居士逸闻与历史想象,是文学、史学与禅宗互渗与影响的形象演绎;三者蕴涵着禅宗"游戏三昧"的旨趣;四者表现了禅宗"以诗说禅"的独特文化理念,从而彰显出语录之朱熹形象具有"沟通宗教、文学、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