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调控

神经调控

神经调控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36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24662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第七届中国咳嗽论坛、2012年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学术年会等;神经调控的相关文献由759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海荣、牛丽丽、孟龙等。

神经调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4662 占比:99.81%

总计:124899篇

神经调控—发文趋势图

神经调控

-研究学者

  • 郑海荣
  • 牛丽丽
  • 孟龙
  • 周慧
  • 蔡飞燕
  • 郭瑞彪
  • 钱明
  • 李永川
  • 林争荣
  • 周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亮; 李少源; 荣培晶
    • 摘要: 经络是中医针灸的核心理论基础,在中医理论中占居重要地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科研人员在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经络实质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地探索。随着脑科学领域及先进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针灸(穴位)的整体调节效应、靶器官效应和局部效应机制日趋完善,经络效应和大脑之间的联系也逐渐被重视。系统回顾经络研究的历程和成就,梳理经络与脑科学前沿进展,并对中医脑科学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针灸调控效应对脑科学及脑病防治提供参考。
    • 黄毅忠; 何守稿
    • 摘要: 癫痫是一种可引起短暂大脑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迷走神经刺激术是现今治疗癫痫最主要的神经调控疗法之一,其利用间歇性微弱脉冲电对迷走神经进行刺激,以实现控制癫痫发作频次、减轻发作程度的目的,达到癫痫的治疗目标。迷走神经刺激术具有适应证相对广泛、副作用少、手术安全性佳、易于耐受等应用优势,故被作为各类型癫痫的有效辅助救治手段。本文针对迷走神经刺激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展开综述,旨在为癫痫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吴毅
    • 摘要: 脑成像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脑功能的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最常用的脑成像方式。然而,CT空间分辨率不高,且有电离辐射,限制了检查次数;MRI扫描时间长、检查成本高,需要受检者有较高的配合度。超声成像作为一种非辐射、低成本的便携式脑成像技术,可量化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长期、实时监测脑功能变化。
    • 摘要: 近日,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荣获第二届谢赫·扎耶德国际传统医学奖(TACM2022国际奖)。表彰韩济生院士半个世纪来在针灸学术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的卓越贡献。韩济生院士自1965年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发现针刺可激活身体内源性镇痛系统,释放出阿片肽、单胺类神经递质;经过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研制出“神经调控仪”,以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方法治疗疼痛和其他多种疾病。1979年以来,韩济生院士应邀到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演讲206次,讲授中国传统医药及针刺原理。1990年至2002年任世界卫生组织(WHO)科学顾问,1991至今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顾问,被选为瑞典隆德皇家科学院国际院士,国际疼痛学会(IASP)教育委员会委员(1991-1995)。
    • 曾文辉; 朱家全; 梅举; 袁源
    • 摘要: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及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心脏受内外在自主神经的调节。外在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椎旁神经节,特别是星状神经节,星状神经节与胸腔内的多条神经和结构相连,是心脏交感神经支配的最重要来源。心脏内在的自主神经是一个由轴突和神经节丛组成的网络,包含各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元,它们与外在自主神经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心脏搏动速率及节律。目前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活性的方法控制房颤的心室率及心脏节律已被广泛研究并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常用自主神经调控方法包括皮下神经刺激、心脏神经节丛消融、去交感神经化、刺激迷走神经和星状神经节消融及部分切除等。本文就影响房颤相关神经机制及神经调控方法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 近日,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荣获第二届谢赫·扎耶德国际传统医学奖(TACM2022国际奖)。表彰韩济生院士半个世纪来在针灸学术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的卓越贡献。韩济生院士自1965年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发现针刺可激活身体内源性镇痛系统,释放出阿片肽、单胺类神经递质;经过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研制出“神经调控仪”,以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方法治疗疼痛和其他多种疾病。1979年以来,韩济生院士应邀到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演讲206次,讲授中国传统医药及针刺原理。1990年至2002年任世界卫生组织(WHO)科学顾问,1991至今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顾问,被选为瑞典隆德皇家科学院国际院士,国际疼痛学会(IASP)教育委员会委员(1991-1995)。
    • 张帅; 焦立鹏; 黄明辉; 高昕宇; 徐桂芝
    • 摘要: 经颅磁声电刺激(TMAES)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该技术利用脉冲超声和静磁场共同作用于神经组织,通过磁声电效应产生感应电流,进而调节神经组织的活动节律;与其他非侵入式神经调节技术相比,TMAES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良好的聚焦深度。gamma节律是刺激诱发局部场电位的典型节律,该节律在大脑皮层信息处理和认知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时频分析和互信息分析对照组和TMAES组大鼠前额叶皮层局部场电位gamma节律平均功率、互信息值、聚类系数、平均路径长度。结果表明,在一定静磁场强度下,gamma节律的平均功率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在特定时间段内,gamma节律的平均互信息值随着超声功率增加而增大;gamma节律聚类系数随着超声功率增加而增大;gamma节律平均路径长度随着超声功率增加而减小;经颅磁声电刺激可以增强局部场电位gamma节律,调节脑组织的振荡活动。
    • 刘习杰; 谭云华
    • 摘要: 明确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时颅内电场数值分布,有助于准确控制治疗处方剂量,确保颅内目标区的电场能够高于有效刺激阈值,提高治疗处方对病人治疗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商用工具软件COMSOL,完成颅内电场边值问题有限元数值解,计算出了tDCS治疗时颅内电场强度分布,并以图形化显示治疗处方在目标区域电场剂量的有效数值。本文介绍的方法可用于tDCS治疗处方方案优化研究,也可用于分析其它电刺激治疗是否形成有效刺激的电场强度。
    • 郝铁琳; 王玉忠
    • 摘要: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于细菌、哺乳动物等各种生物体当中。它是一种普遍位于细胞内膜的蛋白质,这些膜蛋白可使一些离子通过蛋白内的孔穿过膜屏障,从而影响细胞的一些相关功能,进一步对机体产生影响。神经调控技术是通过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技术,利用物理性(光、磁、电、超声)或化学性手段改变神经系统功能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通过改变神经系统信号的传递进而影响神经元及其所在神经网络的活动性,最终改变神经元的功能和神经环路连接。本文章主要对目前常见的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在相关神经调控技术中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陈润泽; 王玉平; 戚小红
    • 摘要: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近年来新兴的无创神经调控手段之一,其借助两个头皮电极输出恒定的低强度直流电至特定的皮质区域。tDCS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起初主要应用在神经行为紊乱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其在各种神经疾患中的应用效果。有假说认为其主要作用机制涉及皮质兴奋度、神经递质的调节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