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系统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9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800669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心肺血管病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2012北京地区神经内科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八届年会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文献由749位作者贡献,包括毕齐、孙立忠、李俊玉等。

神经系统并发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800669 占比:99.99%

总计:3800967篇

神经系统并发症—发文趋势图

神经系统并发症

-研究学者

  • 毕齐
  • 孙立忠
  • 李俊玉
  • 郑军
  • 仉建国
  • 任长伟
  • 冯书贤
  • 周庆
  • 喻红霞
  • 岑相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陶静琰(译); Virhammar J
    • 摘要: 自从COVID-19出现以来,已经描述了几种神经系统并发症。最近的神经化学证据表明,一些COVID-19患者存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为血浆神经丝轻链(NfL)蛋白水平升高。本研究回顾了COVID-19患者的脑脊液分析结果,描述了与脑脊液分析相关的临床特征。这项前瞻性、单中心研究包括确诊为COVID-19且至少出现一种新的神经症状的患者。对每位患者进行神经学评估,记录腰椎穿刺(LP)前病情最重时和穿刺时的状态。
    • 潘淑娟; 施文丹
    • 摘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感觉异常和运功能障碍,甚至发生四肢萎缩、溃疡、坏疽等严重并发症[1-2]。DP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多元醇代谢通路异常在其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3]。依帕司他片是一种常用的醛糖还原酶抑制药,可特异性性阻断多元醇通路,用于DPN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但部分病情顽固者效果不甚理想[4-5]。中医认为DPN的病机多与瘀血阻滞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辅以中医中药治疗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6]。笔者采用自拟活血通络汤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DPN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何放晴(译)
    • 摘要: P282越南白喉心肌炎复发的新型临床监测方法//Ho Quang Chanh,Huynh Trung Trieu,Huynh NgocThienVuong,等白喉是一种由产毒棒状杆菌属细菌引起的危及生命、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它持续在世界范围内造成重大疾病和死亡,特别是在易感人群中.由于冠状病毒大流行造成卫生服务中断,预计疫苗可预防疾病将进一步暴发.白喉引起一系列临床疾病,从皮肤感染到伴有全身并发症的严重呼吸道感染,包括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本研究我们描述了一个越南7岁男孩咽白喉的病例,其并发了严重的心肌炎.我们还回顾了白喉的心脏并发症,并讨论了如何利用无创床旁成像技术来监测心肌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改善这种被忽视的传染病的管理(图1).
    • 张东云(译); Rass V
    • 摘要: 已有多项研究报道了与COVID-19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这项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接受COVID-19治疗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自然病史。受试者是被诊断为COVID-19后症状持续至少6周的成年患者。在确诊3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心肺评估、认知评估、抑郁评估、焦虑评估、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等神经系统检查。这项研究纳入135例患者,对其中76例患者进行3个月和1年的随访。报告显示59%的患者在新冠确诊1年后至少有一种神经系统症状持续存在。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38%)、注意力不集中(25%)、健忘(25%)和睡眠障碍(22%)。
    • 薛秋雨; 李银凤; 金敏欣; 潘筱
    • 摘要: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组织,其中以冠状动脉损害最为严重。随着川崎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其神经系统并发症也日益受到关注。川崎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典型,如未能及时发现并予以治疗则有致残的可能。该文就川崎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作一介绍,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其重视程度。
    • 张乐
    •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脑后动脉瘤出血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鹤壁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出血患者325例为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分为发生组(N=95例)和非发生组(N=230例)。查阅两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心血管手术史、瘤体直径、白细胞计数等,并完成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针对可能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结果 325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出血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95例,发生率为29.23%。神经系统并发症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脑血管痉挛和颅内感染,分别占46.32%和20.0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术前合并症、心血管史、瘤体直径≥7 mm、术前脑神经系统症状、白细胞计数> 15(×10^(9)/L)及血肌酐≥115μmol/L等为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大脑后动脉瘤出血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
    • 邓学灵; 聂仙娟; 莫星枝; 罗小威; 陈丽珍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怀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其中男51例、女41例,胎龄<37周25例、≥37周67例。根据头颅CT/MRI检查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并发症(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脓肿、脑室管膜炎等),将患儿分为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组(22例)和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70例)。收集患儿性别、出生体质量、发病日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发热、热峰≥39°C、拒奶、嗜睡、黄疸、气促、反应差、前囟隆起、抽搐/惊厥、烦躁等体征,并检测其血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降钙素原和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质浓度、脑脊液糖浓度。进行单因素分析(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组患儿胎龄低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前囟隆起、抽搐/惊厥、烦躁体征及血培养结果阳性、脑脊液培养结果阳性比例高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质浓度、脑脊液糖浓度高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OR=4.166,95%CI:1.769~9.811)、抽搐/惊厥(OR=2.815,95%CI:1.443~5.492)、烦躁(OR=2.186,95%CI:1.350~3.540)、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过高(OR=3.348,95%CI:1.755~6.375)、脑脊液蛋白质浓度过高(OR=3.487,95%CI:1.833~6.632)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胎龄较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浓度过高,合并抽搐/惊厥、烦躁体征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 王海燕; 张媛媛; 杨巧芳; 杨丽红
    • 摘要: 目的 总结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和经验.方法 纳入8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护理方法和护理要点.结果 8例患儿中2例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1例因低心排综合征而死亡,其他患儿给予对症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均顺利出院.结论 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并采取针对性对症治疗,综合采用多种护理方法与措施,具有促进患儿康复的作用.
    • 刘颖; 李继红; 夏文; 孙丛丛; 王翠兰; 刁增艳; 李怡
    • 摘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具有挑战性;神经科医师与感染科医师合作可以降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模糊诊断率,改善艾滋病患者生存周期中的生命质量.现将3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的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夏克何; 李伟
    • 摘要: 目的:探讨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成A组(n=23)与B组(n=20),A组行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联合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B组行烟囱支架植入术联合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2年死亡情况.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病史、夹层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A组内漏、脊髓缺血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随访2年,截至2020年6月,A组死亡病例共2例,B组死亡病例共5例,A组随访2年死亡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2,P=0.303).结论:与烟囱支架植入术联合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相比,实施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联合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能显著性缩短TBAD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住院期间内漏率、脊髓缺血发生率,两组在术中内漏率、手术成功率、脑梗死发生率、左上肢缺血发生率、死亡率等方面差异不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