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毒素

神经毒素

神经毒素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605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动物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4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87159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动物学研究、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七次全国中毒与危重症救治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宝安急危重症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次中药分析学术交流会、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等;神经毒素的相关文献由99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安龙、王磊、李范珠等。

神经毒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4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7159 占比:99.60%

总计:87506篇

神经毒素—发文趋势图

神经毒素

-研究学者

  • 徐安龙
  • 王磊
  • 李范珠
  • 彭立胜
  • 杨文利
  • 卫剑文
  • 姜孝玉
  • 秦正红
  • 董民
  • 涂洪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爱峰; 刘建伟; 胡杨; 付艺蕾; 邱江兵
    • 摘要: 神经毒素β-N-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BMAA)主要来自淡水或海洋环境中的蓝藻和硅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被认为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环境因子。近年, BMAA及其同分异构体2,4-二氨基丁酸(2,4-diaminobutyric acid, DAB)在我国及其他多个沿海国家和地区的贝类水产品中被普遍检出,潜在威胁消费者健康和海洋生态安全。但目前有关BMAA对海洋微藻的化学生态学作用尚不清楚。为此,通过向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BMAA及20种蛋白氨基酸,探究了BMAA单独及其与氨基酸联合作用96 h对球等鞭金藻比生长率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微藻吸收外源BMAA的含量。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能吸收培养体系中的外源BMAA,吸收量与BMAA的添加浓度呈正相关,且进入细胞内的BMAA多半以溶解结合态形式存在;BMAA抑制批次培养的球等鞭金藻比生长率的96 h半效应浓度(96h-EC_(50))约为2μmol/L;与对照组相比,暴露于BMAA 96 h后球等鞭金藻细胞内酪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等15种氨基酸的合成量明显降低;除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外,其他17种氨基酸与BMAA联合暴露实验均增强了BMAA对球等鞭金藻比生长率的抑制效应,这可能与培养体系中的氨基酸促进了微藻吸收外源BMAA的能力有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BMAA毒素的化学生态学作用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BMAA抑制球等鞭金藻有丝分裂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 一篇发表在国际期刊《Aging Cell》上的研究显示,仅2个月的生酮饮食就可以显著改善中年雌性小鼠的认知功能,同时降低循环犬尿氨酸水平(犬尿氨酸能够转化为神经毒素喹啉酸)。该研究为生酮饮食的性别特异性提供了重要证据。
    • 张钰聆; 张立春
    • 摘要: 河豚文化是我国饮食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精彩篇章,河豚体内含有的河豚毒素作为一种强效的非蛋白质神经毒素,主要是通过对电压门控钠通道的高度选择性阻断起作用。河豚毒素是最为致命的毒素之一,人体摄入极低剂量(1.5–2.0 mg)便会致死,但目前发现在远低于LD50水平给药时,河豚毒素展现出对神经性疼痛、癌症相关疼痛和毒品戒断等独特的治疗特性。本文简述河豚毒素结构的解析过程,并简要介绍了作用机制和未来在医疗上的应用前景。
    • 代软仙; 孟强; 陈国兵
    • 摘要: 食用野生蘑菇日益流行导致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蘑菇中毒事件广泛深入的调查,发现蘑菇中毒中导致神经精神型的事件越来越多。目前已经发现的有毒蘑菇中可导致神经中毒的毒素主要为毒蕈碱、异噁唑衍生物、裸盖菇素及鹿花菌素;该型蘑菇中毒不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毒理机制也比较复杂。目前国内对于该类中毒的毒理学机制研究较少,相关毒素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本文就神经精神型有毒蘑菇的种类、毒素分类、临床表现及中毒机理、诊断、治疗方面进行综述,发现导致神经精神型中毒的有毒蘑菇主要是鹅膏菌属、裸盖伞属及牛肝菌属类,临床表现依据蘑菇不同种类可表现不同的症状,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大多数情况下,预后良好。此类毒蘑菇与食用菌的外观特征不明显,容易误食,亟需加强识别,并加强此类毒蘑菇毒素的致病机理研究,为该类毒蘑菇中毒的治疗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指导。本文还对目前研究热点与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 陈华燕
    • 摘要: 螳螂是多食性捕食者,可以说是昆虫里的“吃货”。它们的捕食对象小到各种节肢动物如毛毛虫,大到脊椎动物如蝾蛾。这些食物并非都是可口的,有些甚至是有剧毒的。例如,红色斑点蝾螈含有河豚毒素——自然界中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取食马利筋属植物的帝王斑蝶幼虫体内保留了这种植物中的强心苷——一种类固醇类毒剂。
    • 王超; 邱江兵; 宋甲亮; 李爱峰
    • 摘要: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比较了两种亲水交互作用(hydrophilic liquid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column,HILIC)色谱柱和C18色谱柱分析扁玉螺(Neverita didyma)、脉红螺(Rapana venosa)、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贝类样品中神经毒素β-N-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BMAA)及其同分异构体化合物的性能.本研究采用Agilent 6430串联质谱对3批扁玉螺样品中的游离态、总溶解态和沉淀结合态BMAA毒素进行了分析,通过AB Sciex Qtrap 4500质谱分析了其他3种贝类样品的总溶解态BMAA.结果表明,4种贝类样品均含有BMAA和低浓度的2,4-二氨基丁酸(2,4-di-aminobutyric acid,DAB),且扁玉螺中的β-氨基-N-甲基丙氨酸(β-amino-N-methylalanine,BAMA)含量较低,其他3种贝类含有较高浓度的BAMA,但均未检出N-2-氨乙基甘氨酸[N-(2-aminoethyl)glycine,AEG].HILIC-MS/MS直接分析法获得的定量结果均高于AQC-柱前衍生法的定量结果,建议使用HILIC-MS/MS直接分析法对生物样品中的BMAA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变迁离子119->88和119->44的信号强度辅助定性,并使用前者的色谱峰面积进行定量计算,条件允许时可采用AQC-柱前衍生法进行辅助定性分析.本研究可为生物样品中BMAA毒素的检测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学参考.
    • 陶陶(编译)
    • 摘要: 2021-03-26封面图展示的是一只秃鹰抓着一条鲱鱼飞过阿肯色州怀特河。秃鹰及其他野生动物可能会死于一种名为空泡性髓鞘病的神经系统疾病。生长在入侵水生植物上的蓝藻菌会产生致病的神经毒素,通过食物链自下而上影响野生动物。毒素的生物合成依赖于溴化物,因此监测和管理植物宿主、溴化物水平及神经毒素对保护野生动物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 胡乃华(编译)
    • 摘要: 蛇毒可以伤人,也可以救人。它的主要毒性(活性)成分是蛋白质,根据作用部位及原理不同一般分为神经毒素、心脏毒素、凝血毒素、出血毒素等。研究人员分离和研究了多种毒蛇的毒液,目前基于蛇毒毒素也开发出了多种抗癌、镇痛、抗血栓的药物。
    • 王东梅
    • 摘要: 英国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初步揭开了噪音危害健康的奥秘。他们发现,环境噪音能增强某些化学物质对大脑的损害,即噪音能与吸人体内的某些化学物质一起加强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损害大脑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统称为神经毒素,它们既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又可导致对大脑结构的损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