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17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556篇;相关期刊394种,包括应用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15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2009JMS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等;社会比较的相关文献由76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彩霞、方必基、张晶等。

社会比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4 占比:6.3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556 占比:93.61%

总计:8072篇

社会比较—发文趋势图

社会比较

-研究学者

  • 刘彩霞
  • 方必基
  • 张晶
  • 熊辉
  • 邢淑芬
  • 陈红
  • 亦舒
  • 俞国良
  • 刘华
  • 张丽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淇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并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方法:通过对545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以检验社会比较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公正世界信念在社会比较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1) 放入中介变量后,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43, p 0.001);2) 自我概念清晰性对社会比较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17, p 0.001),社会比较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15, p 0.001);3) 将公正世界信念放入模型后,社会比较与公正世界信念的乘积对攻击行为的预测显著(β = −0.06, p 0.05)。结论:社会比较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公正世界信念在社会比较对初中生攻击行为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 吴玥; 刘艺萱; 孙源南
    • 摘要: 通过搭建内容社区平台,建立消费类口碑库,解决用户分享与购买需求,社交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受到了众多青年女性的青睐。然而,此类APP中频繁可见的对于奢侈商品与富裕生活的渲染也引诱着青年女性群体在这种特殊的消费文化场域中成为“拜物教主”。研究基于涵化理论,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青年女性使用社交电商类APP动机、频率及其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女性使用社交电商类APP的频率会促进其物质主义价值观。此外,人们使用社交电商类APP的频率分别显著促进了感知真实与参与程度。同时,无论是能力比较还是观点比较,用户的社会比较程度都会促进她们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最后,青年女性的娱乐动机、社交动机,与自我表达动机都会显著促进她们使用社交电商类APP的频率。
    • 牛改霞; 邓欢
    • 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9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大学生自尊对愤怒情绪的影响,同时考察下行社会比较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表达抑制的调节作用.采用自尊量表、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社会比较量表、情绪调节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自尊与愤怒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社会下行比较在自尊与愤怒之间存在中介效应;(3)表达抑制在自尊与社会下行比较之间具有调节效应,表达抑制的程度越高,自尊对社会比较的程度越严重.
    • 徐晓惠; 张耀华; 徐敏; 张明浩
    • 摘要: 本研究考察社会比较对大学生公平感知的影响,并探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控制社会比较的方向、不公平程度及有无代价等因素,结果发现,社会比较会影响大学生的公平感知,在向上社会比较条件下,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平等选项;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能够调节社会比较对大学生公平感知的影响,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大学生在向下社会比较时更愿意选择平等选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平感知,关注自身利益是否最大化。
    • 王刘飞; 卢楠
    • 摘要: 社会转型和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观念,流动人口进行社会比较的事项及参照群体选择倾向发生巨大的嬗变。对传统的“流出地—流入地”社会比较分析框架进行改进,利用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4)的八城市专题调查数据检验流动人口的参照群体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考察流动人口如何选择自己的比较事项和参照群体。研究发现,利益和声望均是流动人口进行社会比较的重要事项,其中利益更为重要;在选择参照群体时,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同全社会的人进行比较,表现出“总体参照”的特征,而非已有研究所强调的“流入地社会”或“流出地社会”等“局部参照”。这意味着,人们在网络上接受信息的同时,会形成对社会的抽象认知,这种认知在社会比较等心理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潘定; 刘子瑛; 杨德锋
    • 摘要: 近年来,大量企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贩卖焦虑”,刺激消费者向优秀的他人靠拢,然而这种刻意营造的上行比较真的会产生积极影响吗?本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以思维聚焦方式为切入点,探讨上行比较对消费者自控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1)思维聚焦方式会调节上行比较对消费者自控行为倾向的影响;在过程聚焦的情况下,上行比较会提升消费者的自控行为倾向;而在结果聚焦的情况下则相反;(2)自我效能在上行比较和思维聚集方式对消费者自控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中起到中介作用;(3)自我接纳对这一机制起到调节作用,表现为在高自我接纳水平下,无论采用过程还是结果聚焦的思维方式,上行比较均能提升消费者的自控行为倾向。
    • 杨勇; 阙利雪; 王惠丽; 魏雯雯; 王财玉
    • 摘要: 为了探讨敬畏与竞争性自恋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比较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自然美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敬畏量表、钦佩-竞争自恋量表、社会比较量表、自然美感量表对6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敬畏对竞争性自恋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社会比较在敬畏与竞争性自恋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3)自然美感对敬畏与竞争性自恋的直接效应路径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即当具有高自然美感水平时,敬畏对竞争性自恋水平影响更大。结论:敬畏可以通过社会比较负向预测竞争性自恋,同时自然美感可以加强敬畏对竞争性自恋的下调作用。
    • 闫威; 田密; 张勇
    • 摘要: 职场妒忌作为一种基于社会比较的工作情绪或行为问题,近年来日益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妒忌者的角度出发讨论职场妒忌的影响机制,缺乏将妒忌的主、客体即妒忌者和被妒忌者双方结合起来的讨论,不利于全面理解职场妒忌的发生机理和作用机制。本文基于对职场妒忌文献的梳理,结合个人特征、妒忌双方关系和组织环境因素的三重影响,探讨了妒忌者的行为、被妒忌者的反应以及职场妒忌对个人、组织产生的后果,并从被妒忌归因、时间因素、群体妒忌、研究方法设计等方面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 黄可可
    • 摘要: 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和社交媒体产品的迭代升级,社交媒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连接愈加紧密。然而,由于连接过载带来的私人领域公共化、印象管理负担、社会比较焦虑、隐私安全、群体性孤独等问题,用户社交媒体倦怠成为一种新的现象。社交媒体倦怠促使用户采取更审慎的态度去面对多元信息,提高其社交质量,同时也在引导着社交平台商业模式的变革。应对社交媒体倦怠,需要用户和产品平台的双向努力。用户应精简信息源,建立起反连接意识,平台应以用户需求为本,打造更加人性化的产品。
    • 早崎绫; 斯蒂文·瑞安
    • 摘要: 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外语学习中的焦虑现象进行了研究,旨在反映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学习者心理中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外语学习成效和提升学习者满足感。研究者对日本北部地区的大学英语学习者进行了小规模的混合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多数外语学习者,某些外语学习经历最能诱发焦虑,同时也最有益且具有乐趣。因此,本研究建议学者们重新考虑焦虑是否是阻碍语言学习的因素,这一过于简单的观点。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重新审视了语言学习焦虑,并在焦虑重构为"紧张感"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学习焦虑的操作性框架,认为焦虑是取得更有成效的语言学习经历的一个核心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