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尺度涡旋

中尺度涡旋

中尺度涡旋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571912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等;中尺度涡旋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戈、田丰林、葛晶晶等。

中尺度涡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71912 占比:99.98%

总计:572016篇

中尺度涡旋—发文趋势图

中尺度涡旋

-研究学者

  • 陈戈
  • 田丰林
  • 葛晶晶
  • 罗哲贤
  • 陆汉城
  • 侯一筠
  • 钟玮
  • 刘婉莉
  • 周涛
  • 张科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杰; 王绚; 马纯永; 陈戈
    • 摘要: 中尺度涡旋在世界各大洋中广泛存在,对海洋物质能量的输送以及海洋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南大洋区域中尺度涡旋的活动受海底地形、流场、风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移动规律。为了高效、准确地得到南大洋区域中尺度涡旋的移动特征,本文提出基于方向的轨迹时空聚类算法。首先,采用最小描述原则将涡旋轨迹按照特征点划分为多条线段;其次,在时空聚类的基础上提出阈值确定原则和方向距离的度量方法,对涡旋线段进行聚类;最后,根据聚类结果提取涡旋迁移通道。实验结果表明,45°S以北均为西向的涡旋迁移通道,45°S以南均为东向的涡旋迁移通道,这与大洋环流的流向基本一致;从涡旋迁移通道的统计特征来看,西向所包含的涡旋在南半球的夏季达到峰值,东向所包含的涡旋在冬季达到峰值,东向所包含涡旋的涡旋动能比西向高;从涡旋的性质来看,在南大洋区域,暖涡(Anticyclonic Eddy,AE)和冷涡(Cyclonic Eddy,CE)的涡旋迁移通道在统计特征、地理位置和移动方向上都极其相似。
    • 张入财; 田金华; 陈超辉; 李振锋; 付伟基; 周洪亮; 陈红霞; 王琨鸿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水平分辨率0.25°×0.25°再分析资料、FY-4A云顶亮温资料和6.2μm卫星水汽图像、洛阳双偏振天气雷达等资料,采用等熵面水汽输送、位涡及对称不稳定等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郑州“7·20”特大暴雨极端性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期间,台风“查帕卡”“烟花”建立了良好的水汽输送通道,在308 K等熵面上郑州地区存在由气压高值区向低值区爬升的暖湿输送带,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2)在北上的台风“查帕卡”、西进的台风“烟花”、西伸加强的副热带高压及中心位置稳定少动的蒙古高压共同作用下,蒙古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包围的α中尺度黄淮低涡在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分裂,在高空位涡异常、低层暖锋式切变及大尺度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作用下,在洛阳附近生成了深厚稳定的β中尺度低涡,是郑州极端暴雨事件的主要影响系统。(3)洛阳β中尺度低涡西南部中高层有较强的干冷空气沿着其南部的偏西气流向郑州附近相对湿度为95%的大湿度区侵入,同时500 hPa干冷西风气流和西南气流汇合区中的Q矢量辐合也进一步增大,有较强的强迫上升运动;中低层850 hPa和700 hPa的东南暖湿急流和偏北急流的暖锋式切变线在郑州形成了对流和对称不稳定;低层有较强的辐合,高层有明显的辐散。在这种极为有利的热力、动力条件下,在洛阳β中尺度低涡东南部触发了郑州附近强对流的发生。(4)郑州2021年7月20日16到17时201.9 mm/h的最大雨强是由TBB大值中心低于-64°C的上冲对流云砧后部(西南部)的对流云团造成的,对应最大雷达回波强度达60 dBZ,并在郑州上空滞留长达1 h。
    • 杨霄; 张永垂; 夏长水; 董昌明; 胡楠; 汪浩笛; 陈诗尧
    • 摘要: 本文利用1993–2019年基于海表面高度异常的涡旋数据集和高度计数据统计分析了日本海区域中尺度涡旋的大小、极性、生命周期、振幅、传播等表面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27年间,共探测到1429个涡旋,气旋和反气旋数量基本相当,其中气旋675个,反气旋754个。两种极性涡旋均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秋季较多,冬季次之,春季最少。郁陵盆地、大和盆地等为涡旋多发区域呈现西南–东北向带状分布。其中,南部海域反气旋占优,靠近津轻海峡的北部海域气旋占优。西部和南部受东韩暖流和对马暖流的驱动,涡旋移动方向与流场基本一致,北部涡旋与黎曼寒流以及副极地锋流有关。研究表明,动力学不稳定是涡旋在秋冬季大量产生的重要原因。此外,半封闭盆地、局地流场以及复杂的海气相互作用等都可能会对涡旋的产生和消亡造成一定影响。
    • 刘佳琪; 郭永超; 朴胜春
    • 摘要: 传统的水声建模方法只考虑水中声波的折射影响,忽略了水层间的声反射,因此不能对反射波地震勘探的海水分层结构成像结果进行分析。文章首先建立了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的低频宽带脉冲信号传输预报模型,该模型考虑海水分层结构的声反射影响,通过数值求解波动方程计算低频宽带脉冲信号近距离传播过程中的时域波形;其次将某次海上多道地震测量的水文条件作为输入环境参数,计算了近海面地震勘探接收阵所接收的气枪低频脉冲信号时域波形;最后按照反射波地震勘探处理流程,对接收阵信号在共反射点进行相干累加和地震成像,所得到的海水分层结构成像结果与海上多道测量成像结果符合较好。仿真结果验证了水层声反射对海水分层结构反射波地震成像的影响。
    • 翟亮; 王林; 郭金兰; 雷蕾; 杜佳; 张迎新
    • 摘要: 2020年2月13—14日北京地区出现一次极端雨雪天气过程,利用EC再分析数据、风廓线雷达、气候资料等,采用诊断分析、风廓线产品反演、气候异常分析等方法,对这次伴有复杂相态转换、对流、累计降水量破历史同期极值的极端雨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异常诊断,结果表明:(1)大尺度低涡、高/低空急流、锋面等天气系统为降水提供良好的背景条件。(2)河北中部的中尺度涡旋,是这次极端雨雪天气的重要成因之一。(3)对流活动的参与提高了降水效率,致使过程累计降水量进一步增大。(4)850 hPa切变线北侧强盛的偏东气流,在动力抬升、水汽输送及辐合中发挥重要作用。(5)-8--20°C层云冰含量低,且0°C层高度跃700 m是造成北京平原地区相态转换时间延迟的直接原因。(6)边界层回流冷空气由平原东部进入北京,是雨雪相态转换由东向西发生的根本原因。(7)极端的水汽通量辐合异常,是此次天气过程累计雨量突破同期历史极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 李浩民; 李成
    • 摘要: 【目的】西南太平洋中尺度涡旋过程十分活跃,其涡动能占据海洋中绝大部分能量,本研究探究该海域涡动能时空变异的调控机制。【方法】从原始能量方程出发,基于1991―2017年ECCO2数据和1993―2018年SLA数据进行涡动能(EKE)时空变异分析,包括EKE的季节变化分析和年际变化分析。【结果和结论】季节变化分析中,发现该海域EKE水平分布在12―3月份呈现低值、垂向影响深度较浅,而6―8月份的水平分布呈现高值、垂向影响深度较深。将西南太平洋EKE高值区域划分为3个区域,即A区域(150°―160°E/28°―36°S),B区域(150°―160°E/28°―32°S)与C区域(150°―160°E/32°―36°S)。从能量方程出发,对于EKE和正压转换、斜压转换以及对风应力做功进行相关分析。基于EKE季节变异与影响因素的超前-滞后的相关性分析,发现BT是EKE季节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其中,A、C区域分别有0.70和0.58的相关度滞后BT 1个月,B区域有0.53相关度与BT同期变化。针对EKE的年际变化,进行Nino3.4指数、南半球环状模指数以及水平流速垂向剪切信号与EKE年际变化信号的超前滞后相关分析,发现EKE年际变化有0.57的正相关度滞后6个月于Nino3.4指数变化,表明厄尔尼诺事件是该海域EKE年际变化的主要调控因素,而流速剪切信号在二者中起到桥梁作用。
    • 林静; 马纯永; 陈戈
    • 摘要: 本文利用涡旋内温度异常剖面对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涡旋进行分类与分析.基于卫星高度计识别的涡旋数据和与涡旋时空匹配的Argo浮标温度异常剖面数据,本文提出了一种优化的高斯混合模型无监督聚类方法实现涡旋内Argo浮标温度异常剖面的自动聚类,进而实现与剖面时空匹配涡旋的自动分类.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类型的A rgo温度异常剖面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而不同类型的Argo温度异常剖面则在空间上相互分离,与表层(次表层)温度异常剖面相匹配的涡旋主要分布在黑潮延伸体的北部(南部).相较于直接利用区域范围对涡旋进行分类的方法,本文所提出的涡旋分类方法更为客观,合成分析特定类型涡旋的水下结构也更为合理.
    • 张雪慧; 田德宝; 曾令建; 张珊珊; 陆琛莉; 谢帅
    • 摘要: 台风对远距离暴雨的作用形式复杂,容易出现极端降水,量级和落区的预报难度大.2014年8月8日江苏东部到浙江北部出现暴雨,通过研究数值预报形势场、再分析场和各类实况资料,发现暴雨的产生与远在1300 km外的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夏浪"有关.江苏东部暴雨主要由中尺度涡旋造成,台风通过北侧偏东气流向暴雨区输送暖湿空气,有利于暴雨的形成与维持;浙江北部暴雨是中尺度涡旋与台风环流结合的产物,台风北上过程中,中心与中尺度涡旋逐渐靠近,台风外围环流对涡旋产生牵引,流场形势发生改变,引导弱冷空气在浙北近海附近与暖空气交汇辐合抬升引发暴雨,不稳定能量剧烈释放产生的中γ尺度气旋造成了极端强降水.
    • 冉令坤; 李舒文; 周玉淑; 杨帅; 马淑萍; 周括; 申冬冬; 焦宝峰; 李娜
    • 摘要: 利用MICAPS观测降水数据、欧洲气象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FY-4A卫星云顶亮温数据,对2021年7月20日河南极端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受200 hPa两槽一脊、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副高)西伸北抬和台风"烟花"西移、"查帕卡"台风倒槽等多尺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黄淮气旋的西南气流与副高和"烟花"之间的东南气流稳定控制河南地区,边界层急流供应充沛水汽,在太行山和嵩山迎风坡辐合抬升,致使河南暴雨长时间维持,产生极端降水量.西南气流穿过从广东和广西延伸到河南的高湿带,副高和"烟花"引导东南气流经过从东海洋面延伸到河南的相对较弱湿区,这两条水汽输送带在太行山和嵩山地形阻挡下汇合在河南北部,为暴雨供应水汽.丰富的可降水量、水汽过饱和、深厚暖云层以及降水系统较强的水汽消耗率为郑州高降水效率提供有利条件.郑州低层大气经历多次从强层结不稳定到弱层结不稳定的转化,边界层急流引起的垂直风切变和气流辐合对层结稳定度变化有重要影响.黄淮气旋内部中尺度涡旋对河南暴雨发生发展至关重要,不但提供西南气流,还产生较强的位势高度纬向平流,增强边界层急流.嵩山与太行山余脉构成喇叭口地形,边界层急流在嵩山北侧和东侧爬坡,促使山前水汽堆积,激发和加强暴雨.中尺度云团合并小尺度云团,发展成结构密实的孤立云团,稳定少动,对暴雨有重要影响.降水区上空广义湿位涡异常,由于广义湿位涡能够刻画中尺度系统的垂直风切变、涡度以及大气湿斜压性和层结不稳定等动力和热力因素垂直结构特点,所以对中尺度系统和降水落区有一定指示意义.
    • 张旭; 经志友; 郑瑞玺; 黄小龙; 曹海锦
    • 摘要: 本文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和高分辨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数值模拟结果,对黑潮延伸体海域典型中尺度涡旋的次中尺度特征进行了探讨.卫星观测和模拟结果显示,黑潮延伸体涡旋海域伴随着活跃的次中尺度现象.涡旋演变与多尺度能量分析结果表明,涡旋海域次中尺度动能的强弱与涡旋海域地转流动能有着密切联系,锋生可能是涡旋边缘次中尺度动能增强的重要机制.次中尺度现象在中尺度涡旋海域具有沿地转流方向的复杂涡丝状结构特征,意味着涡旋边缘较强的水平浮力梯度和地转流侧向剪切为次中尺度过程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垂向结构分析表明,次中尺度过程能引起较大的垂向速度,最大可达100m·day–1,该垂向速度可以影响至混合层下200m深度处,对海洋内部的垂向物质能量交换、海—气相互作用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