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教化

社会教化

社会教化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教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166篇;相关期刊255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法音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等;社会教化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琪、王有英、王永航等。

社会教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3 占比:11.5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2166 占比:88.16%

总计:2457篇

社会教化—发文趋势图

社会教化

-研究学者

  • 张琪
  • 王有英
  • 王永航
  • 肖永明
  • 谢长法
  • 赵国权
  • 于磊
  • 倪霞
  • 关颖
  • 刘亚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鲁; 刘鑫婷
    • 摘要: 早期中国电影在经由“影戏观”而迅速“中国化”的过程里,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赋予早期中国电影文本凭借学校“校长”的形象建构而成为对一种“教育救国”理念的符号化传播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校长”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士”的形象与现代意义上的“裁判者”形象并存于早期中国电影故事的美学与情感逻辑里,遂成为早期中国电影承担社会教化、社会引导、教育救国功能的形象生动的银幕符号。
    • 任志强
    • 摘要: 在古代,官方社会教化,是统治者推行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以稳定社会秩序和劝善惩恶为目的的制度和措施。官方推行社会教化的主要方式有:宣传皇帝爱民思想、举办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通过仪式驯化人心、宣传不平凡人物的事迹、奖励孝廉方正之人和七十以上老人、宣传善恶有报的故事。清代官方实施社会教化措施的机制是,朝廷是推动社会教化的主体,皇帝的敬天思想是皇帝推行社会教化的原因,各级官吏积极推行社会教化是关键,奖惩措施是推行社会教化的保障。清代官方实施社会教化措施的成效非常明显。
    • 陈浩
    • 摘要: 儒家语境中的“教化”实为一种社会教化,并以设学作为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以期达到化民成俗的理想社会秩序。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伴随着书院演化为一种教育机构而发轫。南宋时期,理学大兴,旨在重振以人伦道德为本位的儒家传统。鉴于学校与科举结合导致其教化功能的式微,南宋儒者有意另建书院作为维系天理民彝、阐扬道德教化的平台。南宋书院发展已具相当规模,且与理学形成“形”“神”互依互存的关系。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由此真正彰显。基于觉有先后的人性认识,南宋儒者赋予书院社会教化“传道济民”的特质:书院重在首先以人伦道德为本涵养士人的德性,成就礼仪贤士,进而影响至其他社会成员。出于“秀于民而为士”的观念,南宋书院从“民”中择其“俊秀”作为施教对象,也呈现了书院社会教化可以通向平民的一面。书院的社会教化是南宋儒者建构的社会教化体系中的一环,大学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精英主义色彩。
    • 魏廷宝
    • 摘要: 地市级党报副刊在文化宣传和社会教化中的作用逐渐凸显,特别是随着我国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升,必须在发展中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资源,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也大有不同,如果在地市级党报副刊发展中仍局限于传统模式,则会导致其竞争力逐渐下降。为此,应该以品牌塑造为重点,突出地市级党报副刊的文化特色,应对新时代发展中的挑战,抓住转型过程中的机遇,为群众提供更好的信息及文化服务,增强地方文化传承效果,推动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 唐孝祥; 徐应锦; 袁月
    • 摘要: 以已消失的广州元妙观道观园林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传统道观园林遗产在学术转型背景下的审美文化研究问题。梳理北宋至清初广州元妙观遗留的碑刻文本及相关文献,结合审美文化结构理论,从物质空间审美属性、社会教化审美需求、城市宗教景观审美活动三个层次的审美互动展开,以历代修缮活动为研究起点,总结元妙观空间演变的三个阶段特征;以道观命名、斋醮科仪和明贤祭祀为重要线索,揭示其社会教化功能;以文人诗词雅集描摹及城市景观集称塑造为蓝本,归纳广州城市宗教胜景审美意蕴的建构。认为已湮没典型园林所建构的审美文化是其遗产价值的重要表征,其研究为系统挖掘、整理和展示区域景观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
    • 刘慧钦; 陈支平
    • 摘要: 唯物主义者应该正视民间信仰,如昭惠庙崇拜、“拔拔灯”巡游和闽台王爷信仰等,应该从文化的高度进行全面的审视与诠释。自宋以来,中国的民间信仰,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融合多元宗教文化,走进基层民众社会生活,普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成为教化社会的重要工具。民间信仰是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民间信仰,要遵循“汲取精华、弃其糟粕”的基本原则,将教化社会、端正民风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 王秋丽
    • 摘要: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出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绘画承担着社会教化、维护伦理纲常之重任,而现实主义绘画是最能够体现这一系列职能的绘画种类。现实主义艺术在如今之所以发展迅速并被大多数民众广泛接受,其中的原因离不开其特殊的精神内涵和现实特征。
    • 刘琰
    • 摘要: 南阳大调曲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阳及周边地区。南阳大调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艺术欣赏、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商业品牌等价值。南阳大调曲作为南阳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和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南阳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南阳文化强市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孙璐; 康康
    • 摘要: 年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种类之一,对于传统民间年画的研究,多从人类学的视角展开,将其与人们的信仰、风俗、习惯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其民俗性之外,年画还有着社会学方面的特征,即通过图像的广泛传播,起到伦理道德规劝、惩恶扬善的教育功能,进而实现“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化作用。扬州博物馆藏有一批清中晚期至民国年间的年画古版片实物,题材取自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如小说戏曲、世俗生活、福寿寓意等,表现出“以画代字、以图教化”的特点,在地域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的重要作用。
    • 王济宪
    • 摘要: 教育子女立身处世治家的文本,家训在传统文化里占有一定的地位。家训文化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绵延至清末,和一切传统文化遗产一样,既有它积极的一面,社会的正能量,也有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就以内容而言,绝大多数的家训是社会的正能量以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基本思想为主,而融通长辈们的人生经验和生存智慧,且与时俱进,对维持家族内外和睦、推行社会教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一家人生活中,定个好家训互相遵守,是和睦家庭的基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