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偏好

社会偏好

社会偏好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社会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专利文献3489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伦理学研究、南方经济、南开经济研究等; 社会偏好的相关文献由16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业安、李建标、龚天平等。

社会偏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2.76%

专利文献>

论文:3489 占比:97.24%

总计:3588篇

社会偏好—发文趋势图

社会偏好

-研究学者

  • 周业安
  • 李建标
  • 龚天平
  • 云鹤
  • 左聪颖
  • 王平
  • 万迪昉
  • 乔翠芳
  • 于洋
  • 何清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熹
    • 摘要: 以公司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此同时,现代公司两权分离、股权结构分散化导致的公司治理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学者们围绕着经理人激励机制与努力水平选择问题,从“理性经济人”到具有“社会偏好”人性假设演进脉络作了大量研究。传统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代理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包括委托人期望效用函数和代理人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的模型基本分析框架;考虑社会偏好的委托—代理理论以传统委托—代理模型为基础,植入行为经济学中的公平偏好,指出公平偏好会对最优契约的报酬结构形式与激励效率产生影响。考虑社会偏好的委托—代理理论研究未来可更多关注重复交往特征、兼顾代理人纵向和横向公平及代理人间能力异质性对经理人激励机制的影响。
    • 林映强
    • 摘要: 从“十四五”时期社会经济基本发展需要和路径出发,面向中长期财税体制规范与完善,对税收征管制度构建做出基本判断。税收征管过程是国家贯彻治理意图的过程,通过介入经济与社会,凸显和力图实现其治理目标;同时,纳税人通过纳税及相关经济过程的行为选择向国家传递税收意愿。自利外生的个体行为偏好假定下利益最大化分析框架无法构建税收征管制度这一多目标复杂体系。因此,税收征管制度体系构建应以“协同共治”的基本理念代替“最优分析”。文章指出税收征管制度优化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在分析中将提升纳税服务界定为增进职位理性与个人理性的一致性;将自由裁量权约束的分析置于技术与社会情境所形成的社会偏好中,力图在一个更开阔和有解释力的路径展开阐释。
    • 廉成
    • 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粮食行业体制改革实行至今,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在变革中艰难谋求发展。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探索微观视角下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现状,总结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生存发展存在困难的现实原因,通过政府与市场关系学说中公共选择影响政府行为的角度分析困境形成的内在机制,提出政府的信息功能可能影响到公众偏好,并使偏好趋于合理的可能性。
    • 沈丝楚; 许明星; 张迅捷; 郁林瀚; 郑蕊; 陈熹; 李纾
    • 摘要: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创业型人才."表现出什么样的决策偏好可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成功者?"之问,考问着各高校的该计划组织者和创业教育的研究者.为探索该问题的答案,我们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奖者作为创业成功的效标人群,以风险、跨期、社会、环保、可持续等决策偏好为预测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偏好可持续,而非冒险、偏好将来、公平/合作、关心环保等决策偏好,才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获奖表现.本研究从理论上提示并明确了可持续决策偏好是预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功者的有效指标,实践上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者的选拔和培训提供了简洁有效的测评工具.
    • 卡斯·R.桑斯坦
    • 摘要: 行为经济学的政策观强调对社会成员社会偏好的激发,而不是完全依赖物质奖惩。行为经济学家并不否认理性的存在,但与此同时,行为经济学家也重申,直觉和情感非常重要。如何才能有效激发人们内在的社会偏好呢?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了助推导向的政策设计理念。何谓助推?就是通过较低的成本对社会成员施加某种行为干预,从而激发其内在的社会偏好,并诱导其行为走向有利于社会福利改进的方向。
    • 龚天平; 孟醒
    • 摘要: 社会偏好是指个体关心他人福利和维护伦理规范的愿望.社会偏好是关系塑造的产物,与自利偏好相对应,本质特征是社会性;社会偏好的核心是互惠偏好;社会偏好本质上是伦理偏好,但只是善偏好而不是恶偏好.社会偏好对美好生活具有积极价值,它不仅促进社会团结、社会合作、社会公平,而且促进情理交融.为了生活的有序、和谐、美好,社会需要对社会偏好进行有效培育和引导,这包括:以合理的价值导向引领个人社会偏好,为社会美好生活奠定理性基础;以持续更新的社会伦理调节个人社会偏好,为个人美好生活创造精神条件;以优良的法律制度安排来培育社会偏好,为美好生活提供刚性支持.
    • 龚天平
    • 摘要: 作为个人的一种情感和态度,社会偏好是指个体对他人福利状况的关心和维护伦理规范的愿望.社会偏好的伦理本质体现为个人的共情心与正义感的有机统一,是人的道德行为的重要诱因.社会偏好是关系塑造的结果,关系性就是相互性,相互性塑造了人的社会偏好,因而相互性是社会偏好的伦理根基.社会偏好对于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具有积极价值,但这种价值的彰显,既需要个体自身注意保持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平衡并加强道德修养,也需要社会对个体加强道德教育,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对社会偏好的伦理引导.
    • 钟帅
    • 摘要: 品牌信任是衡量消费者——品牌关系质量的主要维度之一,是学界和业界一直关注的主题,然而,现有品牌信任文献还缺乏从经济学偏好理论视角开展的机制和维度相关研究.本文基于经济学自利偏好和社会偏好理论开展品牌信任的形成机制和维度划分研究.研究发现,品牌信任的形成包括自利偏好和社会偏好两大机制,相应的,品牌信任可以划分为计算信任和互惠信任两个维度.研究结论区别于过去研究的社会学或管理学视角,突破了前人关于品牌信任的机制和维度研究,推进和深化了品牌信任理论,同时也为管理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贡喆; 唐玉洁; 刘昌
    • 摘要: 信任博弈范式测量信任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社会偏好与风险偏好可能在范式变动中对投资信任水平产生影响,降低信任博弈的内部效度。另一方面,信任博弈与量表信任的相关水平较低,这可能和态度与行为差异、测量类型差异以及测量范式的不足有关。虽然存在争议,但总体而言,信任博弈范式仍然是较为适宜的信任测量手段。未来信任博弈范式可在:验证信任博弈范式变动的科学性;进一步澄清信任博弈范式与量表信任的低相关问题;拓展信任博弈范式的测量维度以及提升信任博弈范式的生态效度等方面继续完善。
    • 钟帅
    • 摘要: 品牌信任是衡量消费者——品牌关系质量的主要维度之一,是学界和业界一直关注的主题,然而,现有品牌信任文献还缺乏从经济学偏好理论视角开展的机制和维度相关研究。本文基于经济学自利偏好和社会偏好理论开展品牌信任的形成机制和维度划分研究。研究发现,品牌信任的形成包括自利偏好和社会偏好两大机制,相应的,品牌信任可以划分为计算信任和互惠信任两个维度。研究结论区别于过去研究的社会学或管理学视角,突破了前人关于品牌信任的机制和维度研究,推进和深化了品牌信任理论,同时也为管理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