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金融市场

碳金融市场

碳金融市场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06207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合作经济与科技、经济论坛、财会学习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年生态金融讨论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未来五年全球金融格局:变革与趋势”暨《国际金融研究》第三届理事单位年会等;碳金融市场的相关文献由1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长河、陈柳钦、刘晖等。

碳金融市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6207 占比:99.90%

总计:106318篇

碳金融市场—发文趋势图

碳金融市场

-研究学者

  • 李长河
  • 陈柳钦
  • 刘晖
  • 吕玮
  • 孟科学
  • 季宇
  • 康荔
  • 张晴
  • 房展
  • 朱建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静远
    • 摘要: 欧盟与美国碳金融市场通过几年的运行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其实践经验证明碳交易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在法律法规、产品创新、交易机制等方面尚存不足.本文在分析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欧美碳交易市场发展中的宝贵经验,提出通过优化碳排放交易体系和分配制度、培养专业型人才以及提高全社会参与意识、建立完备法律和监管制度,来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 巴曙松; 朱茜月; 张帅
    • 摘要: 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发展碳金融市场、推出具有碳资本特性的碳金融产品。中国碳市场已初具规模,但目前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和具有广泛覆盖面的交易机制。本文基于金融产品视角,将中国碳金融产品与同类金融产品进行对比,强调碳金融产品的发展需要契合碳资产本身特性,并提出具体建议。
    • 夏霁渲
    • 摘要: 长期以来,中国重工业、资源消耗型产业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亟待从高耗能模式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而绿色转型需要金融的支持,基于此定义的绿色金融成为向绿色企业、项目、个人提供信贷融资、风险保险的主体。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基本状况,借鉴了欧盟、美国的绿色发展经验,试图查找到我国绿色金融的不足之处,并从健全政策环境、提高企业转型积极性、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 郭奕男; 季宇; 李楠博
    • 摘要: 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工业企业的大生产对地区的环境产生了负外部性。而政府希望通过自身的干预使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得到修正。伴随着各种政策的推出,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发展受到了各国投资者的重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设相对较晚,文章通过对碳金融发展历程的梳理,结合J省碳金融市场目前发展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国内外先进碳金融市场的体系制度优势,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最终希望为建立更完善的碳金融市场提供帮助。
    • 陈华; 黄正
    • 摘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为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我国适时选择碳市场定价机制来限制高碳行业碳排放。商业银行作为活跃碳市场的关键参与者,一方面有助于全国统一性碳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受到碳金融市场的影响,因此研究碳金融市场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 潘晓滨; 朱旭
    • 摘要: 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推动下,碳金融市场作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后盾,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然而,金融市场的固有缺陷以及碳金融市场各层级存在的风险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出了一定挑战,我国亟需对碳金融市场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管制度。碳金融法律监管的制度设计要兼顾其主体、客体以及客观风险形成机理的复杂性,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监管维度予以立体式的交叉建构。在横向监管体制下,应建立碳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传统的“一行两会”进行协调,加快推进碳金融实体法律的出台,完善落实碳金融市场相关主体的责任制度。在纵向监管体制下,应进行一定的风险监管创新:设立碳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及处置机制、信息强制披露机制、信用惩罚机制、绿色倾斜机制、碳金融犯罪防治体系以及司法协同沟通机制。
    • 张增峰
    • 摘要: “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碳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碳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能够大力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通过厘清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脉络,总结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从碳金融法律制度、碳金融市场融资效率、碳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碳金融市场人才培养、碳金融国际合作等多角度,分析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落实“双碳”目标,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伍星星; 熊源
    • 摘要: 科学准确地测算我国碳价对电价的传导率有助于协同实现电力市场改革与碳金融市场中碳减排的气候政策目标。本文选取2014-2020年我国6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的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测算了市场关联下碳价对电价的传导率。结果显示,我国碳价对电价的传导率仅为6.8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电力市场未能与碳金融市场实现有效关联。碳金融市场配额免费分配以及电力市场电价“双轨制”是传导率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电力企业在购买不同配额比例的情况下,碳价对电价传导率的变化走势。结果表明,在电厂营业利润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购买碳配额比例增加,碳价对电价传导率逐步上升,当购买碳配额比例为8.81%时,碳价对电价的传导率将达到100%。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 王心悦
    • 摘要: 聚焦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碳金融市场中存在的政策不明确、法律制度不全面、市场要素与交易机制不完善、监管方式及途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与法律体系;完善碳金融市场要素与市场交易体系;完善监管机制与模式;加强社会关注度与参与意识,实行有效激励;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争取定价权等对策建议.
    • 黄文琳; 梁进
    • 摘要: 本文运用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研究我国碳金融市场的最优投资组合问题。选取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湖北四个碳交易试点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四个碳排放交易所的碳配额收盘价计算日收益率,并分别在投资组合期望收益率一定的条件下和投资组合风险值一定的条件下建立马科维茨模型,得出了相应的资产最优投资比例。实证研究的结果说明了马科维茨模型在碳市场的最优投资组合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