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泄漏

碳泄漏

碳泄漏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经济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7565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法学论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南开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全国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等;碳泄漏的相关文献由14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永平、苗阳、鲍健强等。

碳泄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7565 占比:99.93%

总计:117646篇

碳泄漏—发文趋势图

碳泄漏

-研究学者

  • 孙永平
  • 苗阳
  • 鲍健强
  • 黄舒涵
  • 刘亚飞
  • 刘明明
  • 刘红光
  • 周玲玲
  • 姜明
  • 孟国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桉; 谭显春; 王毅; 高瑾昕
    • 摘要: 在全球碳中和的新形势下,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7月正式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立法提案,并计划于2023年起实施。本文在总结立法提案关键要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欧盟CBAM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研判可能对我国产生的潜在影响,并从国际国内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分析发现,欧盟采取"名义"碳市场的形式,初期将覆盖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等5个行业,只核算产品生产过程的直接排放,暂不考虑间接排放,2023—2025年是过渡期,2026年开始正式实施。欧盟CBAM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面临诸多挑战: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但存在满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例外条款的可能性;违反国际气候治理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也不符合公约关于国际贸易歧视或变相限制的条款;对解决碳泄漏问题和保护本土竞争力的作用有限;产品隐含碳核算和碳价确定是技术难点问题。影响评估发现,欧盟CBAM将使我国受影响部门的对欧出口总额降低11%~13%,出口成本增加1亿~3.05亿美元,其中约四分之三的成本将由钢铁行业承担,对贸易隐含碳的下降作用有待进一步考量;此外,欧盟CBAM将会影响多边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也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贸易、产业转型、技术提升等方面产生间接影响。我国应在国际层面坚定在气候治理多边框架下解决碳泄露问题,探索提出中国方案;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提升我国贸易优势;加强中欧对话协商,避免CBAM成为中欧"绿色贸易壁垒"。在国内层面稳步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夯实碳排放核算基础能力,加强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
    • 任庚坡
    • 摘要: 在实现全球气候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为应对欧洲发生的碳泄漏问题,欧盟提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中国作为欧盟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尽管现有的欧盟CBAM方案对中国的产业经济影响非常有限,但未来当CBAM扩大到所有进口商品和服务时,将严重影响中国部分高碳行业的产品竞争力及出口价格。从政治、技术、市场等多方面提出了应对CBAM的政策建议,同时指出可以推出一个国家层面统一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并尽快进行试点实施。
    • 王宇辰; 姜润发
    • 摘要: 体育用品是中国体育产业承担制造出口的主要部分,也是体育领域碳泄漏治理的重点环节。“双碳”目标的提出像是给体育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军令状,为了完成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响应相关减排政策,促进体育产业碳排放治理,本文采用文献梳理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体育用品碳泄漏治理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破解策略等问题进行研究。对中国体育用品碳泄漏治理的内涵与价值等问题进行梳理发现,当前,中国体育用品碳泄漏治理存在资本驱动制造业转移、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等困境。鉴于此,提出破解策略:逐步完善碳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碳税管理体制。
    • 约书亚·普伦蒂斯(Joshua Prentice); 马亮(译); 谢咏(译); 谈萧(校)
    • 摘要: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欧盟气候政策的基石,在欧盟规划实现《巴黎协定》的承诺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经过两年多的磋商,2017年11月,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议会就2021—2030年期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改革达成了最终协议。最终达成的协议在一系列旨在促进减排措施的基础上找到了平衡点。本次磋商也为未来的谈判提供了若干政策教训,涉及了欧盟机构的作用和免费分配的规则,这对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实现其立法目的至关重要。
    • 安祺; 庞军; 冯相昭
    • 摘要: 碳定价机制是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减缓气候变化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等措施.尽管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经济发展节奏,但是中国主动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积极推进战略提升与政策强化.本研究构建并运用"碳定价机制模型"模拟涵盖不同主体范围及政策组合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情况,分析评估碳减排效果及经济影响,为丰富完善我国实现碳达峰的政策工具提供技术支持.
    • 刘宏笪; 张济建; 张茜
    • 摘要: 碳中和目标下,基于供应链调整各国间的碳排放关系,明确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对于中国深化绿色发展、实现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供应链视角,引入生产与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并构建碳供应链测度分析模型.本文基于2008-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数据,首先,明确中国在碳供应链生产端的国内生产长度、国外生产长度,以及中国在碳供应链贸易端的碳出口、碳进口规模;其次,测算并总结中国、美国等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净出口与国内碳排放情况,对比分析上述国家碳泄漏与碳减排情况,从而剖析并刻画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最后,基于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供应链生产、贸易端的情况,总结得出各国碳供应链国内、国外情况,进一步探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视角下的碳排放责任与形象调整方向.结果 表明:①中国国内生产长度呈现二、三、一产业梯次化衰减特征,国外生产长度明显趋短,且能源、电气等关键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困局;②中国年均碳出口、碳进口分别达880.375MT、401.328MT,碳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③中国贡献了41.21%的碳净出口份额,美英日法则形成686.511MT的碳泄漏缺口,中国以全球最大的碳净出口国家身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承担积极的碳排放责任;中美俄国内碳排放达到1000MT以上,但中国碳减排率达3.79%,显著高于美国2.07%、俄罗斯-1.05%,中国以较高的碳利用率呈现碳减排形象;④中国国内、国外碳供应链均处于"野猪型"状态,碳供应链质量有待提升;发达国家国内碳供应链多以"水牛型"状态出现,萎缩的经济降低了生产能力与碳排放量;国外碳供应链中,发达国家多呈现"乌龟型"特征,碳减排乏力且碳排放责任推诿.因此,中国须针对生产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摆脱产业依赖,继续秉持大国碳减排责任、呈现积极的碳排放形象.
    • 阮雯
    • 摘要: 在中欧贸易关系中,欧盟拟实施的“碳边境”调整机制将对中国碳密集型产业出口产生影响,致使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急剧下滑、产品价格上升、企业成本增加、出口竞争力下降等.为弱化甚至避免碳关税政策对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可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大力开展中国境内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加强与欧盟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通过“联合气候行动”应对“单边碳排放定价”等.
    • 刘红光; 张子孟; 郭杰
    • 摘要: 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分配系数建立了基于价值增长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以及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模型,并对中国2007年和2012年分区域基于价值的碳排放以及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进行了分析.结论 认为,随着国内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间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呈现增长趋势,且区域间净转移规模也有扩大趋势.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区域不公平现象不断增加.虽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有所缩小,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靠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带来的.这不利于全国总体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 周颖
    • 摘要: 碳边境调整机制的提出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发达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政策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学者们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本土的二氧化碳减排往往伴随着进口隐含碳^(1)的增加。2008年Peter and Hertwich的研究发现2001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达到了5.3 Gt,其中《京都议定书》附件B所涵盖的国家是隐含碳的净进口国。
    • 卢明霞; 陈蕊; 相超
    • 摘要: 针对欧洲碳减排进程中出现的企业竞争力变化与碳泄漏问题,欧盟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碳边境调节机制成为中欧贸易新的"碳障碍",不仅增加中国高碳行业的出口成本,而且对国内碳市场价格有引导至更高水平的影响.为应对欧盟碳关税,在国家层面,中国政府需要提前布局,与欧盟围绕气候协定与世贸组织规则开展对话,强调各国应根据实际情况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同时注重国际国内碳定价规则对标,加强碳减排基础设施建设;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需要注重技术创新,消化自身碳排放成本,优化碳排放权交易策略,增强碳关税应对能力建设.中欧碳市场近年来合作机制不断深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需要从绿色脱碳大格局视角审视碳边境调节机制,进一步扩大中欧共识成果,营造良好的贸易氛围,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