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碰撞安全性

碰撞安全性

碰撞安全性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工业经济、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820702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宝钢技术、太钢译文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5年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五届可靠性工程分会第二次全体委员大会、第十一届INFATS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2013年国际单轨交通(重庆)高峰论坛等;碰撞安全性的相关文献由358位作者贡献,包括雷正保、刘新良、吴文珍等。

碰撞安全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20702 占比:99.98%

总计:820837篇

碰撞安全性—发文趋势图

碰撞安全性

-研究学者

  • 雷正保
  • 刘新良
  • 吴文珍
  • 周静
  • 杨天勇
  • 万党水
  • 张维刚
  • 赵思远
  • 雷沐羲
  • 乐中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时磊; 苑雪雷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的要求已经从代步和运输工具上升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随着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环保要求的不断严格,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越来越重要。为了不断降低燃油车辆的油耗,降低车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但是,对汽车车身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时,必须以保证车身碰撞的安全性为前提。一定要在保障刚度的前提下了解车身零件厚度情况。以车身质量最小化为目标进行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明确轻量化设计意义的基础上,研究设计要点,优先采用高强度钢材料和铝合金材料等新型轻质化材料。基于碰撞安全性需求应用夹层式汽车前舱罩盖技术和人员碰撞响应控制技术展开设计研究,进而实现预期的研发目标。
    • 蒋珂
    • 摘要: 基于C-NCAP的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针对某纯电动SUV进行整车碰撞仿真试验。从改善车身前端吸能结构、提升乘员舱刚度的角度出发,以乘员舱侵入量、B柱加速度为碰撞安全性能评价指标,对车身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的仿真结果显示,前纵梁和A柱变形形式趋于良好,高压线束未受到挤压,各评价指标基本满足优化目标的要求,优化方案能够显著提升碰撞安全性能,为偏置碰撞工况下的车身设计提供了参考。
    • 范垫; 杨秀建; 卞秀晗; 张生斌
    • 摘要: 针对承载式车身结构的电动客车在正面碰撞中安全性较差的问题,结合有限元网格变形技术对客车前端管梁结构进行碰撞安全性和轻量化多目标优化设计。建立了客车碰撞分析有限元模型并对碰撞后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选取了在正面碰撞中吸能量占比较大的管梁结构作为优化区域,以选取出的管梁截面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作为设计变量,引入驾驶舱4个关键位置的侵入量、前端结构的吸能量、峰值侵入速度和设计区域总质量作为优化响应,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到各设计变量对优化响应的贡献度值,基于熵权法和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综合权重方法,筛选出对优化响应综合贡献度较高的设计变量,最后结合拉丁超立方实验设计、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和NSGA-Ⅱ算法对客车前部区域结构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后,驾驶员胸部生存空间提升6.28%,腿部生存空间提升9.7%,选取点峰值侵入速度降低6.1%,客车前端吸能结构吸能量提升8.3%,同时实现客车前端结构质量减轻15.187 kg,减重率为6.58%。
    • 周利辉; 赵华; 何志辉; 谷永强
    • 摘要: 参照最新的驾驶室国家法规GB26512-2021的试验要求,以某重型卡车驾驶室为研究对象,应用CAE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驾驶室A柱撞击进行仿真分析,以找到白车身强度相对薄弱区域,并提供结构优化改进方案。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假人模块没有和零部件干涉,该驾驶室碰撞安全性能满足法规和设计要求。
    • 薄鑫涛
    • 摘要: 汽车用钢和汽车发展对材料的要求:轻量化;高成形性;高耐久性;安全性;环境友好(减少CO_(2)的排放);低成本。汽车的轻量化是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刚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汽车的质量。据有关资料报导:汽车整车的质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滚动阻力减少10%。轿车车身约占总质量的30%,在空载情况下,约70%的燃油消耗在车身质量上。因此,减轻车身质量对整车的运行经济性、车辆稳定性和碰撞安全性都大有意义。轻量化的途径有:采用高强度金属材料、轻质合金材料或非金属材料,优化产品结构及采用新工艺等。
    • 刘沛; 赵亮亮; 董凤翔
    • 摘要: 为了改善某小曲线半径盾构隧道在发生列车碰撞事故时的耐碰撞性能,以"BIM+FE"的方法,利用Bentley PowerCivil建立某隧道的BIM模型,采用HyperMesh14.0建立由该隧道和某9编组动力集中动车组构成的FE碰撞系统模型.参考EN 15227标准和隧道设计规范,建立一种基于蜂窝铝和锥形变截面方管的两级隧道吸能防护系统,利用LS-DYNA平台,分析该系统的撞击性能,并比较安装吸能防护前后衬砌承受撞击力和横向位移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蜂窝铝-锥形方管"分级吸能结构可降低撞击力初始峰值,并使变形有序;变截面方管的锥度便利了褶皱往其中空区域有序溃缩,弧箱型蜂窝铝结构提高了压溃过程的平稳性;采用文中的隧道吸能防护系统,使隧道衬砌结构按照设计意图变形,显著改善隧道洞身的碰撞安全性,进一步开拓了BIM模型的应用范畴.
    • 王雪梅; 薛振国; 刘一扬
    • 摘要: 前防撞总成是汽车正面碰撞时最重要的承载件,起到吸收能量和保护乘员的作用,也是轻量化设计的重要结构.根据前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特点,选取横梁和吸能盒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材料、厚度、截面形式等方面进行轻量化方案设计,选择最大加速度、侵入量、能量吸收和单位质量承载力等作为优化设计目标,对不同结构的零件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优化设计前后总成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正面100%重叠工况和40%偏置碰撞工况进行对比分析,获取加速度、承载力等变化曲线.结果可知:优化设计后横梁材料DP980D+Z,厚度1.3mm;吸能盒的截面形式为十字形、无设计倾角,材料则选择高强钢DP780D+Z,厚度为1.6mm;轻量化后总成的加速度、侵入量、最大承载力均无明显变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大侵入量满足设计要求,最大承载力与实际值偏差为2.3%,满足要求;表明总成轻量化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刘珊; 杨斌; 李书舟
    • 摘要: 前纵梁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直接影响整车碰撞安全性.针对前纵梁进行引导结构优化设计,以提升抵抗弯曲变形能力.基于前纵梁弯曲变形工况,分析前纵梁弯曲变形的截面受力变形模式;外延变形具有最好的弯曲变形承载能力;设计具有外延变形和对称变形交替出现的前纵梁结构,选用开引导槽的结构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基于碰撞法规,选取正面100%刚性壁障碰撞和正面40%可变形壁障碰撞进行改变前后的性能验证;选取加速度、变形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知:外延变形承载能力最强,当外延变形和对称变形交替出现时,梁结构承载弯曲变形的能力最强;开设引导槽的间距需要满足外延变形波长和对称变形波长之和的整数倍;从两种碰撞工况前纵梁变形模式来看,改进设计使前纵梁的变形更为稳定,出现轴向稳定变形模式,同时提高了部分吸能特性,提高了整车的耐撞性;分析过程和结果为进一步实车验证提供重要参考.
    • 赵坤民; 崔娜杰; 赵德望; 任大鑫; 沈羡玉
    • 摘要: 为研究汽车与公路护栏的碰撞安全性,按照国家公路护栏标准建立了波形梁板护栏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某款车型构建了汽车-护栏碰撞仿真模型,从车辆的运行轨迹、车辆质心加速度、护栏最大动态变形量和护栏各部件的吸能性对护栏进行分析,发现立柱对车轮的绊阻使车辆质心加速度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对车内乘员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分析了立柱绊阻的机理,并设计了填充型立柱和N型弯曲立柱,通过仿真验证了两种改进立柱能明显改善汽车-护栏碰撞安全性.最后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护栏板厚度、立柱间距、立柱厚度和立柱结构对汽车-护栏碰撞安全性的影响,选取了最优参数组合.仿真验证的结果表明,经优化的护栏可有效避免或减少立柱绊阻,提高了护栏的碰撞安全性.
    • 韦学军
    • 摘要: 对汽车车身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时,还应保证车身碰撞的安全性,在保障刚度的前提下了解车身零件厚度情况,以车身质量最小化为目标进行结构的轻量化设计.了解轻量化设计的意义,明确设计要点,优先采用高强度钢材料和铝合金材料等轻型材料,基于碰撞安全性需求应用夹层式汽车前舱罩盖技术和人员碰撞响应控制技术展开设计研究,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