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硬译

硬译

硬译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1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中国文学、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专利文献20390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瞭望、青年时代、才智等; 硬译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渊冲、贺爱军、张成柱等。

硬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54%

专利文献>

论文:20390 占比:99.46%

总计:20500篇

硬译—发文趋势图

硬译

-研究学者

  • 许渊冲
  • 贺爱军
  • 张成柱
  • 徐小佳
  • 曹海凤
  • 杨小花
  • 王登文
  • 王黎
  • 路杨
  • 万瑶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黄悦
    • 摘要: 梁实秋在与鲁迅关于"硬译"问题的论争中曾引鲁迅译文中的一些段落,作为"硬得不通"、鲁迅自己"也未必懂"的依据,由此证明"硬译"即"死译".对这些梁引译文,鲁迅从未进行过正面回应,学界迄今为止亦未对此类译文的可解读与否做过认真研究.这一普遍沉默,似乎从另一角度说明对这些译文的情感倾向.本文试图对梁实秋所引全部鲁迅译文进行研究,着重于对语义进行解读和对句法结构进行辨析,以此证明这些译文的可解读性,并通过与鲁迅所用日译原文及他人所译同文的对比,进一步探索鲁迅译文的准确性和结构方式.本文认为,以句法结构为单位是鲁迅"硬译"的基本方式,这一方式固然会造成一定的理解难度,但由于可以避免译者在句式调整时造成语义改变,且能使读者理解到原文中句子内部的逻辑关联,因而不仅可有较高的信度,而且作为一种"不理想"的翻译对策,可与当下汉语的"理想"规准形成张力.
    • 左紫玲
    •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与梁实秋关于文学及翻译等问题进行了一场长达八年的论争,引起了译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他们不同的个人经历来讨论两人翻译论战的缘由,阐述了梁、鲁两人论战的焦点问题,即硬译、欧化文及重译三方面。从纯粹翻译学理上讲,鲁梁硬译之争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的问题。其中,鲁迅主张直译,即他所说的“硬译”、“宁信而不顺”,不仅倾向于欧化文,而且认为汉语需要凭借“拿来主义”来优化自身。梁实秋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批判“硬译”,提倡直译和意译统一,即“信”与“顺”兼顾,不赞成使用欧化文,而且认为中文文法不存在不精密一说。两人争论白热化的根源在于其对翻译的目的及功用的不同认识。本文指出了鲁梁翻译之争的学术价值,以及对推动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影响。
    • 李丽华
    • 摘要: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翻译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他作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不仅翻译了大量的文学著作,而且其翻译思想涵盖了翻译的各个方面,拥有独到的见解,对当今的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鲁迅先生的"直译"和"硬译"方法入手,根据鲁迅先生翻译思想形成的过程、背景等,剖析其翻译思想,并为当今译员的翻译提出有价值的启示.
    • 谢海燕
    • 摘要: 作为鲁迅翻译研究的重要文本——《域外小说集》历来被视为鲁迅直译的典范.很多学者认为鲁迅的直译总是与其文学救亡的政治诉求紧紧捆绑在一起,这种批评模式所构建的鲁迅翻译批评话语中,直译总是被作为论证的起点,却鲜有学者质疑直译本身在鲁迅翻译体系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文章认为,鲁迅在翻译《域外小说集》时运用的直译策略与其后期的硬译风格大相径庭,两者分别呈现而非兼容了鲁迅的"易解丰姿"和"宁信不顺"的翻译思想.鲁迅试图通过硬译来改良汉语语言的不精确性,从而改变国民思维习惯,改造国民性.他的这一政治诉求并不能强加在他的直译之上.相反,在很大程度上,鲁迅的直译指向的并非政治,而是翻译的科学性、文学审美的现代性以及周氏兄弟"为人文"的文学理想.
    • 王月月; 陈俊玉
    • 摘要: 翻译观是翻译思想的精华,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的成果。而译者的翻译观往往受到所处环境,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随着环境和思想的变化而改变。受时代发展和当时翻译家的影响,鲁迅的翻译观也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为探究鲁迅的翻译观,笔者通过分析鲁迅人生道路、精神思想等,将鲁迅翻译观发展分为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 张钊贻
    • 摘要: 鲁迅的文学成就部分得益于古文,因为经典古文发挥了汉语美学的特长,然而鲁迅却极力反对古文,因此受到质疑.但鲁迅其实不是讨论文学写作.现代化以科技为基础,而科技要求语文精密严谨,这却是古文无法达到的,所以中国现代化也要求语文改革.从“硬译”和引进欧化语法的主张看来,鲁迅反对古文是要中国语文能够精密严谨的意思,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并非考虑文章是否写得好.语文改革同时也为了“改造国民性”,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要求.语文跟国民精神有联系,也是洪堡特的观点.尽管鲁迅实验性的“硬译”和欧化不是完全成功,但欧化语法词汇已成中国现代语文的组成部分,尤其经过建国后的语文建设和规范,中国语文已成为一种现代世界的语言.“硬译”和语文欧化的弊病是中西交流不可完全避免的现象,若回归古文又不讲究现代语法,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丢弃历来语文现代化的成果.
    • 王振平; 张曼
    • 摘要: 鲁迅一生译著颇丰,于翻译理论也有精辟论述.其所说的"硬译"每每遭人诟病,原因就是"硬译"译文的"陌生化"表现形式.鲁迅的"硬译"在效果上契合了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但他并非为形式而形式,为陌生而陌生,而是希望通过陌生化的效果来改造汉语,改造文学,最终改造读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