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石漠化地区

石漠化地区

石漠化地区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3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602577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河池学院学报、国土资源、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2013年度西部地区公路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等;石漠化地区的相关文献由763位作者贡献,包括熊康宁、杨柳君、侯金波等。

石漠化地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02577 占比:99.97%

总计:602763篇

石漠化地区—发文趋势图

石漠化地区

-研究学者

  • 熊康宁
  • 杨柳君
  • 侯金波
  • 陈培培
  • 黄苹
  • 张俞
  • 王妍
  • 刘子琦
  • 石冠旗
  • 侯远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立玲; 周光益; 党鹏; 陈洁; 尚海; 邱丽琼; 朱宁华
    • 摘要: 湘西石漠化地区是我国生态系统脆弱而又敏感的区域,土壤微生物在维持石漠化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选取石漠化地区立地条件相同的32年生的马尾松纯林、光皮桦纯林及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立地条件相似的未造林荒地演变成的灌草群落作为对照,比较分析石漠化地区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因素。采用Illumina HiSeq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3种森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真菌优势类群不同,光皮桦、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以及石漠化灌草地土壤真菌优势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且在石漠化灌草地相对丰度最大,为64.0%;马尾松则以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优势类群,其相对丰度占57.9%。混交林土壤真菌物种总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马尾松和光皮桦林地,整体上真菌群落多样性表现为:未造林灌草地>混交林>马尾松林>光皮桦林。与未造林灌草地相比,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和光皮桦纯林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Mantel test检验结果显示,真菌群落结构与全磷(TP)、有机碳(SOC)、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全氮(TN)、pH和含水量(SWC)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土壤SOC、TN、pH值对真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子囊菌(Ascomycota)与pH、TP、SOC、TN、AP、NO_(3)^(⁃)-N含量均呈正相关;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主要与NH_(4)^(+)⁃N成正相关,与pH、TP、SOC、TN、AP、NO_(3)^(-)⁃N呈负相,而罗氏菌门(Rozellomycota)与SWC呈正相关(P<0.05)。综上,相比针叶纯林,石漠化地区针阔混交林能通过增加土壤SOC、TN而显著提高真菌群落多样性,促进土壤肥力状况的提升。此研究结果可以为石漠化区人工植被恢复以及土壤肥力管理提供依据。
    • 邓利; 彭小裕; 黎良财
    • 摘要: 依托广西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规划,采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开展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覆盖程度、地形因子对土壤肥力影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主要为中壤土,多为偏碱性土,均为石灰土.随植被覆盖程度增加,土壤自然含水量、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N”字形变化,其中“N”字形的第二个拐点均出现在植被覆盖程度为30%~60%范围处,水解氮与植被覆盖程度成显著正相关.随着坡度增加,水解氮和速效磷总体呈现先降后升再降低的趋势.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缓坡处且此处的pH值最低,土壤pH值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自然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自然含水量、水解氮、速效磷和pH值在上、中和下三种坡位处,其含量均呈现由少到多的增加趋势.
    • 杨琴; 张勇荣
    • 摘要: 依据协调发展模型定量测算贵州省1996—2020年土地利用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构建石漠化区域的土地利用系统和经济系统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为推动石漠化治理和土地利用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结果显示:(1)1996—2020年,地类变化强度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土地;(2)1996—2020年,土地利用系统和经济系统发展度逐年升高,并以2010年为分界点,2010年前土地利用系统发展水平领先经济系统,2010年后经济系统实现反超且两系统发展度同步吻合上升;(3)1996—2020年间,两系统从最初的失调状态过渡到初级、中级协调最终实现高级协调,且土地利用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等级阶段与贵州省石漠化治理阶段基本相符。
    • 李玉田
    • 摘要: 岩溶石漠化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不可忽视乡村衰落现象。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和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是乡村发展中的衰落,是乡村进步中的衰落。振兴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必须遵循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社会变迁规律,结合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现象全面有效推进。
    • 张德楠; 张燕钊; 滕秋梅; 何成新; 孙英杰; 张中峰; 徐广平
    • 摘要: 【目的】探索复合微生物肥配施农家肥对石漠化地区火龙果园土壤的改良效果,为复合微生物肥在石漠化地区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平果市果化镇火龙果园开展施用农家肥、复合微生物肥、复合微生物肥+农家肥田间试验,设9个施肥处理(T1~T9处理),以不施农家肥和不施复合微生物肥为对照(CK),对比分析各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与CK相比,复合微生物肥+农家肥配施可显著提高火龙果园的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促进土壤细菌、放线菌、固氮菌和酵母菌数量增加,抑制真菌生长,增强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其中,T9处理(复合微生物肥3.0 kg/株+农家肥2.5 kg/株)对火龙果园土壤的改良效果最佳,其土壤SOM、TN、TP、TK、AN、AP和AK含量分别较CK提高65%、31%、83%、37%、62%、47%和31%,细菌、放线菌、固氮菌和酵母菌数量分别增加22%、86%、63%和84%,真菌数量减少49%,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升高51%、60%、162%、55%和83%。【结论】在石漠化地区火龙果园配施复合微生物肥和农家肥,可通过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固氮菌、酵母菌数量及抑制真菌数量和增强土壤酶活性而改善土壤地力条件,尤其以施用2.50 kg/株农家肥+3.00 kg/株复合微生物肥的效果最佳。
    • 秦建文; 张艺; 覃伟华
    • 摘要: 为详细了解广西石漠化地区核桃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对石漠化最严重的河池市和百色市进行深入调研,共到访14个县(区).主要讨论河池市.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河池市的核桃产业合作社仅有34家,其中家庭农场12家、企业2家.在合作社方面,规模最大的都安县有核桃专业合作社15家,其余10个县(区)都在6家以下甚至没有.河池市17.4万公顷核桃中仅有0.63万公顷进入结果期,产果量4862 t,基本上只能满足当地居民自产自销.为促进核桃产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推介了核桃家庭农场立体林农模式"林下牧草养牛"、核桃合作社产业链延伸创新模式"养蜂致富"、核桃企业科技合作创新模式"科技小院",并进行效益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产业链发展理念引导主体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持续推进市场经营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扶植思路,加大新型主体人才建设,建立健全林权、林果权抵押信用体系.
    • 王忠云; 宋燕平; 喻阳华; 郭松
    • 摘要: [目的]探明石漠化地区土壤含水率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石漠化生态修复区的农业工程措施和选择生态重建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石漠化地区施用有机肥、草被覆盖、地表裸露3种处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连续测定土壤含水率、大气湿度、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光照强度,运用线性回归与通径分析方法对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地表裸露土壤含水率对时间变化的响应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率在施用有机肥与草被覆盖下其线性回归方程达极显著水平.各指标对土壤含水率的总决定系数为0.118,具体表现为大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温度>光照强度.[结论]施用有机肥与草被覆盖可以有效调控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应结合土壤类型、气象要素、地形地貌等因子,综合评价石漠化地区不同环境条件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机理及贡献率.
    • 曾成城; 秦芳; 苏利荣; 李琴; 苏天明; 何铁光; 俞月凤; 黄嘉诚; 谢代祖
    • 摘要: [目的]分析核桃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及其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石漠化地区广西河池市巴马县东山乡设核桃/红薯、核桃/玉米、核桃/火麻、核桃/黄豆和核桃/花生套种模式(套种处理),以核桃单种为对照(CK),测定分析各处理林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相应的CK相比,核桃/黄豆、核桃/红薯和核桃/玉米处理林地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9.92%、63.45%和102.98%(P<0.05,下同),核桃/花生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提高14.32%,但差异不显著(P>0.05).核桃/黄豆、核桃/花生和核桃/黄豆处理林地的细菌数、真菌数和放线菌数分别较相应的CK提高40.24%、100.00%和42.16%,其中核桃/花生处理林地的真菌数显著高于CK.核桃/玉米、核桃/红薯和核桃/玉米处理林地的土壤纤维素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较相应的CK显著提高118.15%、21.50%和137.9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有效磷含量、纤维素酶活性与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广西河池市巴马县,核桃/黄豆、核桃/红薯、核桃/玉米和核桃/花生套种模式分别对提高核桃林地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的效果最佳,核桃/黄豆、核桃/花生和核桃/黄豆套种模式林地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最高,在生产中可根据核桃园的实际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的作物进行套种.
    • 秦建文; 覃焕; 覃伟华
    • 摘要: 基于广西石漠化地区核桃产业及其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特点,研究设计具有带动能力强、可持续性好、预期效益明显的贫困户—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合作模式,即家庭农场主导的“林下种植牧草+养牛”模式、合作社主导的“林下养蜂”模式以及龙头企业主导的“企业+科技小院+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并提出了相应保障措施.
    • 齐代华; 薛沛沛; 蒋宣斌; 马莉娅
    • 摘要: 基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对比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石漠化地区无花果栽培生长状况,为我国石漠化地区无花果栽培提供依据.2019年,选择5个品种的2年生无花果树苗进行移植栽培,设置不施肥、上位施肥、上下位施肥处理;2020年统计分析无花果树死亡情况、营养生长指标和果实数量指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上位施肥和上下位皆施肥无花果树的总死亡率较低,且上下位皆施肥处理下无花果树的总死亡率最低.上位施肥和上下位施肥都能促进5种无花果品种树高生长量、基径生长量、冠幅、叶片数量增加,其中法紫、金傲芬、波姬红在上下位施肥处理下生长效果最好.丰产黄和波姬红果实数量表现为上下位施肥处理多于不施肥和上位施肥,在3种施肥方式下均表现为丰产黄果实数量最多.因此,种植法紫、金傲芬、波姬红无花果品种时考虑采用上下位施肥方式;综合考虑,建议采用丰产黄作为种植品种,能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