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知识社会

知识社会

知识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4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6713篇;相关期刊487种,包括中国青年研究、当代韩国、产经评论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0(EBM2010)(2010年工程和商业管理国际会议)、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5届学术年会暨庆祝王承绪教授百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知识社会的相关文献由684位作者贡献,包括汪丁丁、宋刚、李晓慧等。

知识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7 占比:3.6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6713 占比:96.28%

总计:17358篇

知识社会—发文趋势图

知识社会

-研究学者

  • 汪丁丁
  • 宋刚
  • 李晓慧
  • 金吾伦
  • 朱涛
  • 程介明
  • 刘丽萍
  • 唐昌黎
  • 成思危
  • 王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孟遥
    • 摘要: 本文围绕国家创新系统,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理论基础及结构机制,在结构机制中,又对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知识传播本性、传播的机制以及公众科学素质培育这三个方面,对知识传播及扩散展开了分析,以期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 王建华
    • 摘要: 知识社会的到来凸显了知识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但也加剧了高等教育中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功绩主义和经济主义。长期以来,学界更加关注知识社会的来临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而较少注意隐藏在“知识社会”这一“具有规范性的现代性视野”背后的功绩主义和经济主义价值观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一定是工业化的高等教育为适应知识社会的到来而转型发展,而不是知识社会为适应工业化的高等教育而停滞不前;在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系统有机会也有责任通过深度变革彰显其引领作用,并避免“知识经济视野”禁锢高等教育的想象力。
    • 戴子涵
    • 摘要: 推动以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双一流”建设需要从知识社会的特征出发,厘清终身学习趋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入知识社会后,大学的教育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遭受冲击:知识数量激增导致教学工具本身不再具有完备性与确定性;知识垄断权的打破要求大学自证其存在合理性;知识的价值革命撼动了传统的知识等级及基于此的培养取向。通过知识社会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知识社会中知识获取、知识应用以及知识生产等方面的重大变革都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而高等教育在此方面具有创建和示范价值,培养具有良好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的终身学习者以回应时代需求迫在眉睫。但目前高等教育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改革进程还存在着理念不清晰、手段不协调、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需要从充分利用学习理论引领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能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环境等方面改进,以使学生主动成为终身学习者。
    • 张亚平; 曹永国
    • 摘要: 高深学问经过博雅的理智熏陶、实用主义的改造、后工业时代的泛化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其外在的展示功能、信息价值、实用与功利化价值,但其内在价值与精神关怀却有所弱化。这一演变过程在促进高深学问更为完善的同时也为高深学问带来了诸种危机:被功绩主义所绑架、研究的生存技巧化转向、精神教化作用的丧失。新时代对高深学问提出更高要求与期待: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发现更高质量、更具创新的高深知识;解决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对危机和新要求,重提高深学问的价值追求意义重大。这意味着必须坚守高深学问求真向善的价值追求、复魅高深学问的教化职责、重建高深学问的宏大关怀。
    • 孙国柱
    • 摘要: 于中国哲学史而言,明清之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这是因为明清之际的文化形态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某些现代特征的知识社会.正如儒释会通是三教关系的重点,明清之际学林的主体构成部分乃是禅林与士林的互动.针对当时学林存在的废学反智之风,方以智拨乱反正,明确提出了具有思想史意义的"藏悟于学"主张.研究可知,方以智"藏悟于学"的主张,其内涵十分丰富,对于"悟"与"学"的关系做了尽可能的整合,在儒佛会通、明清实学的兴起、禅学与科学的对话、知识社会的形态更新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如果再放宽视野,方以智"藏悟于学"主张,在当今社会依然富有现实意义,对于三教关系(尤其是儒释会通)的书写、明清实学的研究乃至东西方文明的对比等话题都能够提供一定的启发.
    • 杨家宁
    • 摘要: 按照一些社会学家的观点,我们正处于知识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新闻报道始终承担着传播信息的责任,以"冲突""揭黑""揭丑"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多的冲突性新闻会导致同情疲劳,与之互补的一种报道模式——建设性新闻应运而生,重塑、扭转、反思、救赎成为这个模式的标签.从19世纪末的行动新闻到20世纪末的公共新闻,再到今天的建设性新闻,都体现出了新闻业面对冲突现状的积极转型与尝试.本文介绍建设性新闻的发展现状,探究新闻作为一种事实为何能够提供一种方案和渠道,其影响公众和改进社会的能力是否是新闻的知识属性赋予的,这种建设性新闻对记者的知识分子身份又有怎样的要求.
    • 张旸
    • 摘要: 本研究重点分析2001-2010十年间《设计研究》(Design Studies)与《设计焦点》(Design Issues)两部期刊中与工业设计发展相关的学术论文.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学科也在探索与开辟新的方向与路径,文献分析主要阐述"设计——技术创新"与"组织——新的设计产物"两方面的设计研究,并指出企业组织在为提升竞争力而进行的变革中,至少需要依赖两个条件,其一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其二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研发能力与技术的组织结构,而这两点在设计研究的发展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
    • 马东明
    • 摘要: 知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在知识资源重要性突显的时代,每个从业人员,无论在哪里工作,无论职业层次高低,无论年老年少,都不能放弃学习,在工作场所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一位从业者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作场所学习的社会氛围要求图书馆向社区、向单位开放,要求图书馆员主动积极为从业人员提供图书服务,从业人员甚至要求图书馆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
    • 吴洪富
    • 摘要: 人类已然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在这一以知识为基础和核心要素的社会形态中,科技与经济社会是耦合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大学在其耦合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知识对于任何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在知识社会,大学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同时通过科技转化和科技教育,大学可以以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