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真德秀

真德秀

真德秀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216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船山学刊、江汉论坛、江海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真德秀的相关文献由129位作者贡献,包括孔妮妮、延津、颛静莉等。

真德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1.9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7216 占比:98.02%

总计:7362篇

真德秀—发文趋势图

真德秀

-研究学者

  • 孔妮妮
  • 延津
  • 颛静莉
  • 任竞泽
  • 夏福英
  • 李勤通
  • 陈晓杰
  • 刘湘兰
  • 叶梦婷
  • 吴和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茜
    • 摘要: 真德秀对朱子理学形而下的贯彻实践加快了朱子之学的官方化和世俗化。《中庸》之“诚”有本体和工夫两方面的含义。真德秀从“诚心”的工夫论出发,认为“诚”能正身,进而成己成物。对于官员来说,成己之极是“为仁”,由正而忠,关键要做到“廉、仁、公、勤”;成物之极体现在治好一方和“格君心之非”。对于君王来说,成己之极是“为仁”,由正而治,关键在于“正君心”;成物之极体现在“正天下”。真德秀的为官之道为后代的官员树立了典范,其所构建的治国思想也被后代君主所推重。
    • 徐姣
    • 摘要: 宋代劝农政策在前代基础上形成定制,中央表现为劝农令和农书的颁行,在地方则是劝农文的颁布与传播。在南宋理学大兴的背景下,劝农文书写也受此学术风气的影响。真德秀作为朱熹之后重要的理学大家,其劝农文既包含以促进农事生产为核心的农业技术和经验,也具有以风俗教化为目的的理学道德秩序内容,反映了承袭朱熹劝农文内容的特质。尽管劝农文的实际作用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业新技术的传播途径,在思想教化上也具有积极意义。
    • 刘兵
    • 摘要: 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提出“道统”传承问题后,“道统”论述成为朱子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黄榦、陈淳、蔡沈等朱门弟子中广为流传。南宋晚期重要朱子学者真德秀,一方面从“心法”等理学内容上丰富、发展了朱熹、黄榦、蔡沈等人的“道统”论述,并从“主敬”工夫的角度肯定了二程、朱熹在“道统”传承上的重要地位;但另一方面,真德秀又试图结合“执中”“建中”“敬为修身立政之本”等内容,将国家“治道”也纳入“道统”论述中,并在其“道统谱系”的构建中形成异于朱熹的论述。总体而言,真德秀的“道统”观呈现出根源朱熹、兼顾治道的特点,反映了南宋晚期朱子学理论深化、多元融合的发展态势。
    • 庄丹
    • 摘要: 综观《左传》评点学史,毕生私淑朱子学的真德秀所编《文章正宗》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左传》文章评点著作;而真德秀评点《左传》实与朱熹的《春秋》学思想、理学思想、文体学思想、读书法等渊源有自。不同于吕祖谦从史学角度肯定《左传》作为文章写作的典范,朱熹及真德秀等闽学派则基于《左传》所传的《春秋》之事,从经学等角度对《左传》文章进行了重新阐释与接受,从而促成了后世古文选本以《左传》文章为首并进行评点,对《左传》文章评点学的蔚为大观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正如朱熹在诗经学、楚辞学研究史上的重要意义,其对“义经、体史而用文”的左传学发展之贡献也应给以应有的认识。
    • 王琦
    • 摘要: 通过真德秀与徐元杰的经筵讲读记录,可知士大夫以君德圣治成就为旨归的经典诠释、君臣经筵学问与治道的切磋、经筵留身后的时政探讨与信息交流,不仅拓展了士大夫参政议政的渠道与帝王政治决策的信息来源,而且为君臣在价值理念与治国策略上达成共识提供了契机,从而为君臣共治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呈现了士大夫以经筵为平台,以学术介入政治的动态过程.
    • 摘要: 为政当自清廉始廉与政,二者从来密不可分。南宋理学家真德秀说过,"廉仁公勤四者,乃为政之本领",将保持清廉看作是为官首要的事。要想练就清廉之功,表面上看,是要拒绝身外的各种诱惑。
    • 蒋菲
    • 摘要: 真德秀是南宋后期著名的理学家,曾担任潭州(今长沙)知府,与湘学有紧密的联系.首先,真德秀在担任潭州知府期间,兴学崇儒,重视和推崇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胡寅、胡宁、张栻等;其次,真德秀在一些学术观点上亦受到湖湘学的影响,如"性即太极""理即事,事即理"的主张和道统思想等;再次,真德秀承认湖湘学的道学正宗地位,梳理了湘学的传承统绪,为湘学学统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 岩叟
    • 摘要: 《资治通鉴纲目》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纲目体史书,宋乾道八年(1172),朱熹编出凡例,写出初稿,而后交由门人蔡元定、李伯谏、詹体仁等分工完成。全书系据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举要》、胡安国《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别为义例,增损櫽括" (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序》)而成。此书朱熹曾多次反复修改,但生前来不及刊行。嘉定八年(1215),朱子门人光泽李方子任泉州观察推官,将此书文稿加以整理,写成后序。嘉定十年(1217),真德秀任泉州知州,对李方子十分推崇,以师友礼之。《资治通鉴纲目》一书的刊行,得到知州真德秀的大力支持,于嘉定十二年(1219)在泉州刻印出版。因泉州别称温陵,故又称"真德秀温陵郡斋刻本",刻板历经多次重修,现存刻本多为宋末元明初递修本。
    • 摘要: 楼钥(1137—1213),字大防,号攻愧主人。真德秀称其为一代文宗,并说楼钥"当邪说充塞之时,首倡学者共尊朱公,后卒赖其言而学禁遂开,道统有续"(楼钥《楼钥集》真德秀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同出此书者只标注页码)。《宋元学案》将楼钥列为"晦翁私淑"(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6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董平则称其为永嘉学派之四明代表(董平《论南宋永嘉学术之传承》,见《新宋学》第2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 马晓燕
    • 摘要: 弃养、侮辱、控告、虐待甚至谋杀祖父母、父母,是宋代社会较为常见的不孝行为.南宋名儒真德秀在处理、应对不孝行为时,除诉诸法律手段外,更多地运用劝谕、奖励孝行的方式.借助劝谕榜文,向民众传布孝养思想,是真德秀推行教化、砥砺风俗的重要手段.通过榜文的发布,使"孝"这一道德准则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内化为一种观念、习惯.真德秀对割肉疗亲行为的奖励,更多的是基于对民间不孝现象的不满,希望通过扬"善"抑制不孝行为的发生,但并无法感化不孝子孙,反而使民众的孝养行为趋于异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